論立案登記制背景下答辯制度的完善
本文關鍵詞:論立案登記制背景下答辯制度的完善,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從2015年5月1日起,我國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立案登記制,通過降低起訴門檻來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作為一種新的制度,通過一年的實施,在保障訴權方面確實正在實現(xiàn)其預期目標,“起訴難”的問題得到了緩解。然而,立案登記制在給人們起訴帶來便利的同時,相應的銜接機制,如答辯制度,卻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處理,將可能有損立案登記制的價值。本文采取理論分析、比較研究的方法,著重分析了立案登記制與答辯制度的關聯(lián)性。我國案件受理制度改革以后,立案變得更加容易,其必然會對被告的答辯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本文就從訴訟過程、立案登記對訴訟資料的審查以及攻擊防御方法等角度分析了立案登記制與答辯制度的關聯(lián)性,以此來說明二者的緊密關系。立案登記與答辯雖分處于不同的階段,但是二者卻是緊密相關的。立案與答辯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訴訟過程,立案是答辯的前提,答辯是立案后被告的回應。在立案登記制下,法院對訴訟資料的審查趨于放松,更需要被告及時作出答辯,表明自己的攻擊防御方法,才能使法院做好審前準備,提升庭審效率。同時,通過比較分析國外立案與答辯的內在關系,并將中外立案與答辯的關聯(lián)模式進行對比,加強了對這兩種制度的認識,進一步突出了二者的關系。當前,我國的答辯制度在立法與實踐層面均存在一些問題,如立法上對答辯的性質、答辯狀的具體內容等規(guī)定不明確,又未規(guī)定不答辯的后果;實踐中被告不答辯的現(xiàn)象較多,影響了當事人的舉證和庭審效率的提高。而這些問題在實行立案登記制以后將會更加凸顯,集中表現(xiàn)為影響案件審理的正確性和舉證制度的實施,容易加劇訴訟的遲延。答辯制度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受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影響,當事人的參與性、程序觀念還不夠強;再加上人們對答辯性質的錯誤認知,立法規(guī)定又不完善,使得答辯制度的運行效果并不理想。通過這些分析,最終目的是想為完善我國的答辯制度建言獻策。本文從答辯制度本身出發(fā),主要通過完善答辯制度的內容來使我國的答辯制度變得更加充實,而在內容完備的情況下,如果被告仍然不遵守規(guī)則,不及時提交答辯狀,就應該承擔失權的后果。因此,本文也建議在我國建立答辯失權制度。本文正文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立案與答辯制度的關聯(lián)性分析。首先,對這兩種制度的內容、立案登記制實施后對民事訴訟產生的影響以及答辯制度的功能進行了分析,以對二者有全面的認識。其次,本部分著重分析了我國立案登記制與答辯制度的關聯(lián)性,主要從訴訟過程、立案時法院對訴訟資料的審查以及當事人攻擊防御方法等角度對二者的關聯(lián)性進行了分析。再次,國外主要發(fā)達國家早就實行了立案登記制,而且對答辯制度的設計也注重與立案相配合,因此,本部分還分析了國外立案與答辯的關聯(lián)性,并將其關聯(lián)模式與我國進行了比較,進一步揭示出二者之間的緊密關系,并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來加強我國答辯制度的設計。第二部分對答辯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分析。首先,從立法的角度分析了答辯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答辯的性質不夠明確、未規(guī)定答辯狀的實質內容、對于被告不答辯的現(xiàn)象未規(guī)定法律后果。其次,從實踐的角度對答辯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實踐中的問題主要有:被告不答辯的現(xiàn)象較多,給當事人舉證帶來困難以及使得庭審效率不高。再次,筆者認為在實行立案登記制以后,這些缺陷將進一步凸顯,影響立案登記制的實施效果,突出表現(xiàn)在降低案件審理的正確性、影響證據制度的實施以及容易加劇訴訟的遲延。任何一個制度被設計出來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原因,所以在本部分還對答辯制度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以便在探索完善答辯制度的路徑時能夠有針對性。第三部分提出了完善答辯制度的措施,主要從兩個方面出發(fā),一是對答辯制度的內容加以明確規(guī)定,從答辯狀的內容、答辯的期限、方式以及不提交答辯狀的后果等方面來加以規(guī)制。二是建立答辯失權制度,在對我國建立答辯失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應在事實層面建立答辯失權制度。同時,為了使答辯失權能夠有效運行,還應該建立相應的配套機制,如規(guī)范法官的釋明權、建立訴訟文書的修改和補充規(guī)則等。
【關鍵詞】:立案登記制 答辯制度 答辯失權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925.1
【目錄】: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導言12-17
- 一、問題的提出12
- 二、研究價值及意義12
- 三、文獻綜述12-15
- 四、主要研究方法15
- 五、論文主要創(chuàng)新及不足15-17
- 第一章 立案與答辯的關聯(lián)性分析17-33
- 第一節(jié) 我國立案登記制與答辯制度的關聯(lián)性17-23
- 一、立案登記制的內容及對民事訴訟的影響17-18
- 二、答辯制度的內容及功能18-20
- 三、立案登記制與答辯制度的關聯(lián)性20-23
- 第二節(jié) 國外立案與答辯的關聯(lián)性考察23-29
- 一、國外的立案與答辯23-27
- 二、國外立案與答辯的關聯(lián)性27-29
- 第三節(jié) 中外立案與答辯的關聯(lián)模式對比29-33
- 一、國外訴答程序對起訴與答辯的要求較高30
- 二、國外簡便的起訴程序與嚴格的答辯制度相結合30-31
- 三、中外不同的程序主導造就了相異的起訴與答辯模式31-33
- 第二章 立案登記制下答辯制度的問題及原因33-40
- 第一節(jié) 我國答辯制度的立法缺陷和實踐問題33-38
- 一、答辯制度的立法缺陷33-35
- 二、答辯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35-36
- 三、立案登記制下答辯制度缺陷的凸顯36-38
- 第二節(jié) 答辯制度不夠完善的原因分析38-40
- 一、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影響38
- 二、對答辯性質的錯誤認知38-39
- 三、立法不完善的后果39-40
- 第三章 我國立案登記制下答辯制度的完善40-50
- 第一節(jié) 重構答辯制度的內容40-42
- 一、進一步規(guī)范答辯狀的內容40-41
- 二、完善被告答辯的期限41-42
- 三、規(guī)定答辯的方式42
- 四、明確不提交答辯狀的后果42
- 第二節(jié) 建立答辯失權制度42-50
- 一、答辯失權制度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43-45
- 二、建立我國的答辯失權制度及配套機制45-50
- 結語50-51
- 參考文獻51-54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54-55
- 后記5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頌;;引入答辯失權制度的理性思考[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齊雪云;單美玉;;論答辯失權制度[J];商品與質量;2010年S6期
3 虞殿昌;;群體性失權問題探析[J];滁州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王琦;;答辯失權制度在我國的構建[J];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5 劉翔光;;據失權與有償補證[J];經濟研究導刊;2013年21期
6 河北省歷史周期率課題組;;對蘇共失權的民主反思[J];內部文稿;1998年08期
7 張衛(wèi)平;論民事訴訟中失權的正義性[J];法學研究;1999年06期
8 楊光;答辯失權之建構[J];政法學刊;2004年01期
9 金永恒;關于我國建立答辯失權制度的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湯惠安;;蘇共失權的終極根源[J];學習月刊;2008年2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尹淵博 羅世鵬;“放權”不失權,“讓位”不缺位[N];中國國門時報;2013年
2 曹家東;我國民事訴訟中答辯失權制度的設想[N];人民法院報;2003年
3 湖南懷化市精神病院副教授 蔣改蘇;老局長的“失權綜合征”[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4 本版編輯 張娜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刊;我國民事訴訟不宜引進“答辯失權”[N];人民法院報;2005年
5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亞新;再談“答辯失權”與“不應訴判決”[N];人民法院報;2005年
6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湯維建;答辯失權是大勢所趨[N];人民法院報;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zhí)m芳;論立案登記制背景下答辯制度的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6年
2 劉錦龍;答辯失權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3 于t;當事人程序違法責問失權制度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周密;答辯失權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5 魯芳芳;民事訴訟答辯失權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劉學平;破產失權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7 張曙;民事訴訟失權制度研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8 陳玲;論民事訴訟中的答辯失權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9 徐澤;民事訴訟失權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10 曹建波;論股東失權制度[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論立案登記制背景下答辯制度的完善,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03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9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