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訴訟法論文 >

再議刑事和解——以農民個體需求為主要視角

發(fā)布時間:2018-10-22 16:11
【摘要】:當前,基于對以懲罰為核心的對抗性司法的反思和被害人權益的關注,刑事和解已然成為我國刑事司法理論和實踐中的熱門話題,其合法性被新《刑事訴訟法》以立法形式予以確認。然而,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僅以罪行輕重和犯罪類型為刑事和解適用標準,少有學者注意到刑事和解與鄉(xiāng)土社會天生的"契合"關系,事實上,刑事和解與我國農村經(jīng)濟社會基礎和傳統(tǒng)習俗相契合,與農村農民自然和諧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相契合,尤其能較好滿足農民的個體需求,對于解決不斷增加的農村刑事案件具有不平凡的社會價值與司法功效;诖,在農村擴大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具有正當性與合理性。
[Abstract]:At present,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adversarial justice with punishment as the core and the interest of victims,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iminal justice in our country. Its legality is confirmed by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the form of legislation. However, in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ly the seriousness and type of crime are regarded as the applicable criteria for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few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herent "fit"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local society. In fact,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with the natural and harmoniou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and values of rural farmers, especially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farmers. It has extraordinary social value and judicial effect to solve the increasing rural criminal cases. Based on thi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rural areas has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基金】:西南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SWU0909641)
【分類號】:D9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孫季萍;雷振斌;;農村糾紛解決的司法效能分析[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2 趙琪;鄧建民;;鄉(xiāng)村地區(qū)刑事和解探析——以四川石棉彝族地區(qū)為例[J];河北法學;2010年01期

3 何立榮;;刑事和解在民族地區(qū)農村的提倡——民族地區(qū)農村刑事法治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前沿;2008年10期

4 郭哲;;農民權利保護與權利救濟的人本發(fā)展觀視角[J];求索;2006年09期

5 賀曙敏;李錫海;;論文化沖突與犯罪[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思賢;;看法律如何不能自為而自足——讀劉燕著《會計法》有感[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2 黃忠;;現(xiàn)代合同拘束力正當化理論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3 周娉;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下的環(huán)境法理念[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李慶真;鄉(xiāng)村情緣在農村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效應[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5 張軍;王邦虎;;社會工作專業(yè)教學中的實踐特質與本土化轉向[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孫如軒;;新農村建設應注重“禮治”——對一次村民代表會議的觀察和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6年11期

7 宋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組織依托問題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20期

8 黃琳;李銀兵;武正雄;;農民主體性發(fā)展動力機制變遷——兼析農民主體性發(fā)展的回復性[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李武;胡振鵬;;農村公共產(chǎn)品供給的合作機制研究——董園村集體行動中權威現(xiàn)象的思考[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8期

10 姚龍兵,馬青連;對當代中國調解存因的經(jīng)濟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柯華慶;;實效主義法學綱要[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歐丹;;農村刑事糾紛解決機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課題[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3 祝天智;;政治機會結構視野中的農民維權行為及其優(yōu)化[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廖小東;曹文波;;民族地區(qū)突發(fā)性群體事件與政府危機管理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汪波;;社會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選擇與制度變遷——論中國政府體制改革與法制建設[A];政府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C];2006年

6 劉明輝;;開發(f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程》精品教材的途徑[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7 甘培忠;吳元元;;轉型中國語境下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內涵探究[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全球化趨勢中跨國發(fā)展戰(zhàn)略與企業(yè)社會責任”法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8 何朝銀;;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活倫理重構探析[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宋杰;;對《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關于條約解釋規(guī)則的再認識[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五)[C];2007年

10 阮麗娟;;環(huán)境侵權責任的合理性解讀[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鄔先江;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3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袁日新;經(jīng)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5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蔣潤婷;行政法視閾下的行政參與權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偉強;法律制度的信息費用問題[D];山東大學;2010年

9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丁玉海;法經(jīng)濟學理性主義的邏輯與歷史分析及其啟發(fā)[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冬梅;客家地區(qū)農村女性閑暇生活方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陳慧娜;司法的“地方化”與“中央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賀磊;自由心證的法理與制度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徐詩詩;董事信義義務的法律經(jīng)濟學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蘇鵬;城市中農民工犯罪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談中正;能源貿易安全的規(guī)則路徑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李明輝;我國地方稅收立法權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陳凱;基于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的毒品犯罪群實證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戴鴻峰;我國人民法庭司法運作方式存在的問題與完善[D];蘇州大學;2010年

10 郭楠;垂直管理體制下稅務機關與地方政府關系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付悅余,宣海林;中國農民問題的法律根源及對策[J];法律適用;2005年03期

2 賀海仁;從私力救濟到公力救濟——權利救濟的現(xiàn)代性話語[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3 郭星華,王平;中國農村的糾紛與解決途徑——關于中國農村法律意識與法律行為的實證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4 呂途,楊賀男;試析文化沖突與犯罪形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1期

5 趙有田;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價值取向[J];科學社會主義;2001年03期

6 鄒廣文;論改革開放中的文化價值沖突[J];求是學刊;2001年03期

7 陳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與司法適用[J];人民檢察;2006年10期

8 陶楊;;刑事和解的中國語境——從“楓橋經(jīng)驗”說開去[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胡榮;;農民上訪與政治信任的流失[J];社會學研究;2007年03期

10 郭潔;農民弱勢群體的特殊法律保護——從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視角[J];政法論壇;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遠桃;;論刑事和解應當慎行[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8年11期

2 宋英輝;;刑事和解的實證分析與辯證考量[J];人民檢察;2008年24期

3 張健英;;“刑事和解”及其社會效應分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02期

4 王瑞君;;刑事和解:人本主義的對話型和解[J];齊魯學刊;2008年03期

5 龔永強;張亞力;賈永強;;檢察視野下刑事和解的理論與實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6 于志剛;;刑事和解的正當性追問——中國政法大學首次“青年教師學術沙龍”觀點綜述[J];政法論壇;2009年05期

7 譚澤林;趙秋生;;我國刑事和解實施中的問題與相應實體、程序法完善[J];政治與法律;2009年09期

8 王濤;劉曉;;論刑事和解的本土化與制度構建[J];隴東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張文雯;;淺析我國刑事和解之制度因素[J];中外企業(yè)家;2009年10期

10 韋飛紅;洪美玲;;刑事和解的實踐與探索[J];法制與社會;2009年2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湯道剛;;救助被害人的優(yōu)化選擇——倡導刑事和解的犯罪學思考[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2 趙鳳祥;劉昊;;重罪案件適用刑事和解的可行性分析[A];第九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其他[C];2013年

3 郭云忠;;刑事和解現(xiàn)狀之調查[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4 周婭;姚石京;;刑事和解之內涵探析與價值定位——刑事被害救濟的新思維[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郭勇;劉小榮;;淺析檢察機關開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對策[A];當代法學論壇(二0一一年第三輯)[C];2011年

6 孫光駿;;關于刑事和解的幾個法律問題[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易珍榮;;刑事和解——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胡錦萍;;論刑事和解在我國的運用[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樂紹光;茍紅兵;;刑事和解原則下的檢察權能重構[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甄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國的實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璐 郭璽;刑事和解 恢復被犯罪破壞的和諧[N];人民法院報;2009年

2 丁國鋒;無錫出臺刑事和解工作意見[N];法制日報;2007年

3 陸曙光邋吳海研 記者 丁國鋒;輕微刑案方可刑事和解[N];法制日報;2007年

4 李青;永豐檢察院嘗試刑事和解引發(fā)爭議[N];法制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何淼玲 通訊員  張吟豐 實習生 秋靜;省會首例刑事和解目擊記[N];湖南日報;2006年

6 何淼玲 通訊員  苗霞;刑事和解:助推和諧社會建設的利器[N];湖南日報;2007年

7 見習記者 劉坷;我省出臺刑事和解規(guī)定:輕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N];湖南經(jīng)濟報;2006年

8 羅欣;刑事和解:糾紛解決機制的本土化探索[N];檢察日報;2006年

9 黃建良;以刑事和解促社會和諧[N];檢察日報;2006年

10 何書生;刑事和解利于當事人權益雙向保護[N];檢察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鄧建輝;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2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3 周凱東;檢察環(huán)節(jié)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志輝;刑事和解制度探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2 王剛;論刑事和解模式的構建[D];蘭州大學;2010年

3 郭小巒;中國刑事和解的困境與出路[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偉;刑事和解的功能與價值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齊帥;刑事和解與重罪[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6 曲曉麗;試論刑事和解及本土化構建[D];山東大學;2009年

7 張紹鈞;論刑事和解[D];山東大學;2009年

8 曾鋒;中國刑事和解若干問題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9 劉政寧;刑事和解的幾個相關問題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10 鄭琦;論刑事和解及其制度設計[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8764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28764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85b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