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自由詮釋與法治規(guī)訓
本文選題:社會管理 + 誠信; 參考:《法學雜志》2013年01期
【摘要】:實現(xiàn)法治型社會管理效果,必須重視誠信法治的研究。現(xiàn)代誠信不僅保有道德結(jié)構(gòu)、政治情境和法律場域的三重意境,更因解構(gòu)而存在新的三維之義:作為個體品質(zhì)的誠信、作為關(guān)系紐帶的誠信和作為價值追求的誠信。以此為前提預設,失信行為即能避開道德難題的困擾,進入法律規(guī)制范疇。社會失信治理的現(xiàn)實困境,是呼吁誠信法治的條件因素;誠信法治則以誠信的法治與法治的誠信為基本內(nèi)涵,證成了規(guī)范誠信的正當邏輯。誠信法治回應社會訴求,應以內(nèi)在一致性與遞進式的層次為建構(gòu)原則,依次推動思想基礎、結(jié)構(gòu)基礎、制度基礎和實踐基礎的建設。法治以誠信為本義,誠信法治與民生法治構(gòu)成現(xiàn)代法治的一體兩面,是解決失信問題的現(xiàn)實選擇。構(gòu)建誠信法治,是法治實效的重要前提,更是社會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的題中應有之義。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 of rule of law societ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credit and rule of law. Modern honesty not only maintains the tripl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oral structur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legal field, but also has a new meaning of three dimensions because of deconstruction: honesty as an individual quality, honesty as a bond of relationship and honesty as a pursuit of value. Based on this premise, the behavior of dishonesty can avoid the puzzles of moral problems and enter the scope of legal regulation.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the governance of social dishonesty is the conditional factor of calling for the rule of good faith, while the rule of good faith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law, which proves the legitimate logic of standardizing honesty and credit. In response to social demands, honesty and credit rule by law should take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progressive level as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basis, the structural foundation, the institutional basis and the practical basis in turn. The rule of law takes the good faith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the good faith rule of law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rule of law constitute the modern rule of law, which is the realistic choi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shonesty. It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to construct the honest rule of law, and it is also the proper meaning in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mode.
【作者單位】: 西南政法大學;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0AFX001)“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大委托A類項目“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特色理論與實踐”課題組研究成果
【分類號】:D925.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焯;;“法制主義”及其修正——從重慶市“唱紅打黑”說起[J];法商研究;2011年05期
2 徐國棟;;我國主要民事單行法中的誠信規(guī)定考察報告[J];河北法學;2012年04期
3 付子堂;;構(gòu)建民生法治[J];法學研究;2007年04期
4 付子堂;常安;;民生法治論[J];中國法學;2009年06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楊海坤;[N];法制日報;2007年
2 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 博士生導師 齊延平;[N];人民法院報;2011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2 李慶真;鄉(xiāng)村情緣在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效應[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李遠行;大共同體本位?小共同體本位?——中國農(nóng)村基層組織性質(zhì)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何宏光;李遠行;;中國社會語境下關(guān)系網(wǎng)的發(fā)生、運作和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任丙強;家庭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對馬克斯·韋伯觀點的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陳亞鵬;李向利;;中國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賈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態(tài)的有機更新[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8 李改維;李蒙;;傳統(tǒng)村落公共開敞空間的特征分析——以陜西黨家村為例[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9 蔣艷;;當代中國農(nóng)村家庭結(jié)構(gòu)變化的原因分析[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7年02期
10 王云飛;李慶連;;農(nóng)村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遷與社會秩序的確立——從農(nóng)民法律意識談起[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景新;麻勇愛;詹靜;;江南村落土地的產(chǎn)權(quán)分化與制度安排——基于諸葛古村落土地契約文書的研究[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原平方;;社會網(wǎng)絡化(SNS)與中國公民社會想象[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王汝能;;發(fā)展檢察文化促進執(zhí)法規(guī)范的思考[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陳景信;;我國農(nóng)村家庭關(guān)系弱化分析及其現(xiàn)實思考[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簡圣宇;;“審美威懾”的日常表現(xiàn)——從當下房地產(chǎn)廣告談起[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甘超英;;“三農(nóng)”問題的若干憲法觀察與思考[A];新農(nóng)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7 牛立超;祝爾娟;;首都圈城市間的合作與治理機制——以京津為例的一個討論[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劉海;;試論編輯的文化資本[A];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9年
9 閆曉慶;;對部分農(nóng)村學生放棄高考的原因與影響的思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謝靜;;繪制合作領(lǐng)域地圖——從SO項目看傳播的組織功能[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伍學進;城市社區(qū)公共空間宜居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韓振華;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趙鑫;組織創(chuàng)新氛圍、知識共享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D];浙江大學;2011年
10 馬永俊;現(xiàn)代鄉(xiāng)村生態(tài)系統(tǒng)演化與新農(nóng)村建設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冬梅;客家地區(qū)農(nóng)村女性閑暇生活方式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林超;編碼方式、自我構(gòu)念對自我參照效應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肖易儒;林權(quán)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4 胡優(yōu)玄;廣西民族文化資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張t,
本文編號:2075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07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