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訴訟法論文 >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完善

發(fā)布時間:2018-03-23 12:29

  本文選題:附條件不起訴 切入點:未成年人犯罪 出處:《學術交流》2013年01期


【摘要】:從保護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角度出發(fā),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對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guī)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未成年人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制度。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刑罰謙抑性的體現,具有程序分流的作用,在合理配置司法資源、犯罪嫌疑人的改造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功效。但是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存在著適用范圍過窄、適用條件規(guī)定過于簡單、附條件不起訴的考察幫教人員較為片面等問題。因此,通過借鑒國外立法例以及在結合我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完善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提出建議尤為重要。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應當在擴大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范圍、增加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條件、增加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考察幫教人員等方面予以完善。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 as a special group, the newly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s added a penalty of not more than one year of fixed-term imprisonment for the crimes specified in chapters IV, V and VI of the Special provisions of the suspected Criminal Law. Minors who meet the conditions of prosecution, but who have repentance, should apply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is a reflection of the modesty of punishment,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procedural diversion, and reasonably allocates the judicial resources. The reform of criminal suspects plays a positive rol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such as too narrow scope of application, too simpl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ne-sided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 personnel with non-prosecution condition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legislation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our countr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We should increase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investigation staff of non-prosecution system.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革命法制‘從農村到城市’的重大轉折研究”(12BFX021)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9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葉肖華;;比較法視域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J];金陵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2 顧永忠;;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必要性與正當性芻議[J];人民檢察;2008年09期

3 呂天奇;;比較法視野下的暫緩起訴制度研究——以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立法為范本[J];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訓;;打開刑法之門——評刑法學家陳興良教授的學術情懷[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2 李震;;刑罰輕緩化的正當性根據[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丁國峰;;我國反壟斷法律責任體系的完善和適用[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4 林琳;;法律價值的沖突與選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5 王洪坤;;期待可能性理論引入我國刑法之思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6 馮凡英;關于量刑情節(jié)的幾個問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7 王立志;;法治語境下中國死刑問題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王玉杰;;《唐律疏議》容隱制度對我國刑法的啟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時斌;;論監(jiān)獄行刑理念的變革[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10 楊歷敬;;環(huán)境犯罪問題初探[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青;;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的重構[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2 楊會新;;檢察官分類培訓的幾個問題[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黨惠娟;;試論環(huán)境犯罪客體的界定及刑法規(guī)范的相關完善[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阮傳勝;;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視野下我國反腐敗的刑事立法完善——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對照[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5 干朝端;;在董必武的法學思想指引下,開創(chuàng)依法治國新階段[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輯)[C];2003年

6 許兵;;論法律援助在刑事被害人救助中的作用[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7 胡鴻高;;商法價值論[A];中國商法年刊創(chuàng)刊號(2001)[C];2001年

8 黃華生;羅鵬飛;原靜;;刑事政策概念辨析[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三屆會員代表會議——暨第十一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C];2002年

9 馮霜;;淺議刑罰輕緩化的必然性[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吳大華;羅鷹;;論刑事被害人補償——以刑法人權保障機能為視角[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呂濤;檢察建議法制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李曉歐;不純正不作為犯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王青;核恐怖主義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姜文秀;美國“囚犯戰(zhàn)爭”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薛靜麗;刑罰權的動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8 徐靜;合同詐騙罪司法認定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牛鋒;民刑法關聯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于雪婷;受賄罪法定刑設置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雪霞;恢復性司法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陳軍;監(jiān)督管理過失犯罪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陳春娥;重大環(huán)境污染事故罪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錢元昌;淺析一人公司的刑事主體地位[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譚軼城;論刑法評價中的禁止重復評價原則[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褚曉玲;社區(qū)矯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魏杏蘭;論利用影響力受賄罪[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楊風娥;我國刑法增設水污染罪立法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9 楊智;論我國拾得遺失物制度[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康紀強;論盜竊罪的未遂形態(tài)[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顧永忠,薛峰,張朝霞;日本近期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與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中國政法大學刑事法律中心赴日考察報告[J];比較法研究;2005年02期

2 蘭耀軍;;論附條件不起訴[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3 王利榮;完善犯罪預防的重要嘗試——談我國第一個“社會服務令”[J];人民檢察;2003年03期

4 陳光中;;關于附條件不起訴問題的思考[J];人民檢察;2007年24期

5 樊崇義;葉肖華;;論我國不起訴制度的構建[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滕云;;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1年06期

2 劉杰;;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實踐探微[J];法制與社會;2011年19期

3 張辰斌;;寬嚴相濟政策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年08期

4 呂天奇;;比較法視野下的暫緩起訴制度研究——以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立法為范本[J];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01期

5 潘鵬;;淺議附條件不起訴制度[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年02期

6 劉杰;;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實踐探微[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7 魏麗;;試論未成年人犯罪暫緩起訴制度[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年04期

8 丁玉明;;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訴制度若干問題探析[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9 程盤根;懲罪兼育心 治標重固本──無錫市北塘區(qū)未成年人犯罪檢察工作經驗[J];人民檢察;1997年10期

10 馬麗娟,李科;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訴標準研究[J];檢察實踐;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齊巖軍;;論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制度之必要性[A];犯罪學論叢(第四卷)[C];2006年

2 時福茂;;律師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A];推動律師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會議暨未成年人保護專業(yè)委員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朱興祥;張峰;;外來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處遇——面對“同齡不同罰”的尷尬[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4 張曉力;;試論檢察機關如何增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5 孫浙燕;;淺析恢復性司法在我國青少年犯罪領域的可行性[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6 張媛媛;;未成年犯罪處遇與刑事和解立法——從董必武立法思想談起[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輯)[C];2008年

7 章穎芳;王磊;;恢復性司法視野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區(qū)矯正制度完善[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8 陳耀中;;試論未成年人保護與律師參與[A];推動律師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會議暨未成年人保護專業(yè)委員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喜和;施源;;未成年人犯罪處罰的優(yōu)化選擇——以刑事和解不訴制度為思考[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10 崔會如;;論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制度的完善[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盧菊鳳 劉元美;萬山法院搭建未成年人犯罪幫教平臺[N];銅仁日報;2008年

2 李金健;未成年人犯罪 “兩搶一盜”居多[N];東莞日報;2011年

3 記者 高鍇 通訊員 宋哲;“黃橙紅”預警讓“花朵”不再凋零[N];天津政法報;2008年

4 德保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許劍;對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適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調查[N];法治快報;2009年

5 張菁 李全文;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沒有逮捕必要的法律適用[N];西部法制報;2009年

6 記者 李云超;西秀未成年人犯罪率大幅下降[N];人民法院報;2001年

7 記者 王新友;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N];檢察日報;2010年

8 李玲 董常青;未成年人犯罪: 需要全社會關注[N];檢察日報;2002年

9 記者 馬培貴 通訊員 封文智 潘紅梅;加大矯治幫扶力度防止重新犯罪[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10 王甜;淄川區(qū)檢察院檢校共建平安校園[N];淄博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2 胡昊昕;少年刑事司法程序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3 王文生;寬嚴相濟視域下的刑事檢察工作[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海霞;未成年人犯罪暫緩起訴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2 趙春雨;未成年人犯罪暫緩起訴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3 張寧;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判程序的思考與探索[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4 任群芳;未成年人犯罪暫緩起訴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5 孫明霞;論未成年人犯罪暫緩起訴制度[D];山東大學;2007年

6 伊同強;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區(qū)矯正適用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丁君早;未成年人司法維權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8 汪振琦;論我國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司法保護[D];蘇州大學;2006年

9 戴蔚雯;試論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完善[D];華東政法學院;2007年

10 梁超;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矯正問題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165345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65345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a22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