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實證特點與刑事政策建構
本文關鍵詞:北京市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實證特點與刑事政策建構 出處:《法學雜志》2016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影響被害性的因素主要是年齡而非戶籍,而犯罪性則與戶籍、職業(yè)、年齡、婚姻狀況等相關。此類案件多以陌生人侵害為主,不過,在熟人相犯場合,同輩侵害與長輩侵害比例相當。侵害行為以強奸和猥褻為主,方式上多為欺騙引誘。不過,未成年人主動報告的比例卻不高,父母往往是第一發(fā)現(xiàn)人。性侵未成年人的原因是多維度的,未成年人、犯罪人、監(jiān)督保護人與社會組織均負有一定責任。"一體聯(lián)動"的刑事政策要求從三方面加以防控:強化自我保護與監(jiān)督保護、及時甄別危險以及進行系統(tǒng)化的立法。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法學院;
【基金】:2014年北京市市級法學研究課題“北京市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研究”[BLS(2014)B00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5.2
【正文快照】: 近年來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屢見不鮮,未成年人性權益保護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有鑒于此,一方面,各地實務機關通過對此類案件的調研來強化保護意識;另一方面,中央層面也于2013年先后出臺了兩個專門性指導意見。1在肯定各方努力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對這一犯罪現(xiàn)象的研究既沒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玫瑾;構建未成年人法律體系與犯罪預防[J];法學雜志;2005年03期
2 劉軍;;性犯罪記錄之社區(qū)公告制度評析——以美國“梅根法”為線索[J];法學論壇;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宋慧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法治環(huán)境分析[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2 孫冬花;;典權制度的中國特色和現(xiàn)代繼受[J];法制與社會;2006年15期
3 張蕾;張?zhí)m蘭;;沖動的懲罰——關于激情犯罪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6年20期
4 袁汝中;;論未成年人司法的專門化[J];法制與社會;2013年18期
5 于婧婷;;論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具體對策[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6 陳素;;對完善未成年人社會幫教制度的若干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3年26期
7 李利輝;;少年司法制度: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全面防控[J];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03期
8 范再峰;;罪犯思想教育中的非可排除阻礙性因素及對策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9 李金德;;青少年犯罪若干問題研究[J];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斌;普通高中“問題學生”管理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徐華麗;未成年人監(jiān)護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3 李想;未成年人刑事責任體系構建原則探討[D];貴州大學;2007年
4 王春林;農民工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5 李靜;轉型社會家庭功能的變遷與未成年人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6 魚麗華;我國未成年人監(jiān)護制度社會化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7 李寧;中俄青少年犯罪比較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8 陳小聰;中學對問題學生“管理疲勞”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楊洋;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學校教育策略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2年
10 王肇海;未成年人犯罪多元化處理方式研究[D];甘肅政法學院;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鄔慶祥,胡靜雅,林小培;未成年刑釋人員重新違法犯罪影響因素的研究[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3年03期
2 鞠青;構建未成年人法律體系的思考[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年06期
3 于志剛;;“犯罪記錄”和“前科”混淆性認識的批判性思考[J];法學研究;2010年03期
4 于志剛;;犯罪記錄報告制度的批判性解讀及其完善——以有利于犯罪人回歸社會為視角[J];南都學壇;2009年05期
5 詹姆斯·杰克布斯;塔瑪拉·克萊皮特;徐翠翠;岳蓓玲;;犯罪記錄范圍、用途和可獲得性的擴張[J];刑法論叢;2009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衛(wèi)東,石獻智;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海學刊;2002年05期
2 譚淦;;刑法、刑事政策與社區(qū)矯正[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胡銘;;刑事政策視野下的刑訊問題[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4 劉通;;“輕輕重重”刑事政策與我國刑事司法實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04期
5 胡敏;張震;;正確執(zhí)行刑事政策,促進和諧社會構建之對策研究[J];犯罪研究;2007年03期
6 宋興偉;;通過程序治理犯罪的新思想——評《刑事政策視野中的司法理念》[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7 宣剛;;刑事政策制定中的民意考量[J];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02期
8 艾爾肯·沙木沙克;;論新時期“兩少一寬”刑事政策的貫徹及完善——以新疆地區(qū)的司法實踐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0年32期
9 孫文紅;;未決羈押的刑事政策考量[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前野育三;郭布;羅潤麒;;刑事政策的課題與展望[J];環(huán)球法律評論;198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宸楓;;影響刑事政策在檢察活動中實施的原因分析與對策思考[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2 范俊;;對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考——探索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檢察訴訟環(huán)節(jié)的適用[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徐維忠;;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統(tǒng)一適用存在問題的思考[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王宏玉;;北京社區(qū)矯正實踐的調研報告——從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視角[A];犯罪學論叢(第六卷)[C];2008年
5 孫平;;學習董必武刑事政策思想有感[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輯)[C];2010年
6 楊曉;;起訴階段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實現(xiàn)途徑[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廖榮輝;;在新形勢下檢察機關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路徑選擇[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8 陶建軍;王力欣;范小云;;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實證分析——以公訴環(huán)節(jié)為視角[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9 撖莉;;起訴階段如何實現(xiàn)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周亮;;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審判實踐中的運用研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茶瑩 通訊員 劉學斌 董亭;從六個維度把握刑事政策[N];人民法院報;2009年
2 周以明;貴陽南明:推出輕緩刑事政策具體措施[N];檢察日報;2006年
3 薛正儉;適用輕緩刑事政策,謹防失之過寬[N];檢察日報;2007年
4 王勛爵 鄧子文;輕緩刑事政策利于和諧社會構建[N];檢察日報;2007年
5 成都市檢察院 薛培邋王燕 胡繼恒 鄧立;實踐中如何把握輕緩刑事政策[N];檢察日報;2007年
6 陳東 張?zhí)m鋒;輕緩刑事政策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N];江蘇法制報;2006年
7 吉林市高新開發(fā)區(qū)檢察院 趙珩舒;公訴部門應如何貫徹落實輕緩刑事政策[N];協(xié)商新報;2008年
8 本報通訊員 宋寧 張玉華 趙國興 本報記者 杜萌;鄭州檢察院力推輕緩刑事政策[N];法制日報;2006年
9 侯鐵男 宋殿寶;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芻議[N];人民法院報;2007年
10 倪伯斌 高麗;如皋運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N];江蘇法制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運鋒;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司法適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云波;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8年
2 顧雪榮;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刑檢工作中的運用[D];蘇州大學;2008年
3 王群;少年刑事政策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4 劉力萍;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D];山東大學;2008年
5 徐鳳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檢察工作中的實踐與反思[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6 翟海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司法實現(xiàn)[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杜文星;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8 鄧秀嫻;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及其檢察實踐[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9 陳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刑事檢察工作[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宋靜;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檢察工作中的適用與完善[D];河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203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32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