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與商法二元格局的演變與形成
[Abstract]:The relative relation between civil law and commercial law should be understood. Before the early modern times, commercial law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absence of system, the form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merchant law, while the main source of civil law in the same period was local customary law, Roman law and church law. Among them, the state of private law in Roman law stage laid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of dualistic pattern of civil law and commercial law. Since the Middle Ages, the merchant law was completely isolated from the civil law because of its surpassing the national law. In the early modern times, the stagnation of the civil law made it more solidified with the dual pattern of the commercial law. In the modern sense, the dual pattern of civil law and commercial law began in the 19 th century. Since the progress of civil law in modern times, the external independence of commercial law has been weakened, so the "relativity theory"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 has been formed in the field of European private law,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mmercial legislation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But the validity of this theory is based on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ystem content.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ommercial law norms will lead to the loss of its intrinsic independence. As far as the narrow commercial law is concerned, as a special law, it is essentially constructed with the specific subject as the object, and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 as the subjective element lay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narrow commercial law. The purpose of commercial law regulation and the commercial law principle on the basis of commercial fact ensure the existence of external independence in normative leve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leological system, civil law and commercial law bear a different purpose of construction, and their dualistic pattern is still maintained toda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dual pattern is of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基金】: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
【分類號】:D923;D923.9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道遠;;再論商法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商法地位之思考[J];政法論叢;2011年04期
2 宿東澤;;有關我國民商法制度若干問題的思考[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2年04期
3 豆景俊;;我國商法體系構建的若干思考[J];中國商法年刊;2013年00期
4 沈四寶;王曉川;;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法體系研究[J];國際商法論叢;2005年00期
5 范健;;德國商法的歷史命運[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6 任友誼,郭婷;建立與完善我國民商法體系中的抵銷權法律制度[J];河北法學;2002年S1期
7 夏雅麗,丁學軍;論商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則[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 胡鴻高;商法價值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9 王春婕;商法重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J];法商研究;2002年06期
10 趙學剛;論商法的理論基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明鎖;;影響商法地位獨立的幾個基本因素[A];中國商法年刊創(chuàng)刊號(2001)[C];2001年
2 姜一春;;科學發(fā)展觀與價值商法模式研究[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3 陳淑華;;論我國商法的基本理念[A];中國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4 馬晶;;商法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A];中國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5 蒙振祥;;商法的發(fā)展演變[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20世紀外國民商法的變革[C];2003年
6 胡鴻高;;商法價值論[A];中國商法年刊創(chuàng)刊號(2001)[C];2001年
7 范健;;當代中國商法發(fā)展的幾個問題[A];中國商法年刊創(chuàng)刊號(2001)[C];2001年
8 趙旭東;;商法的困惑與思考[A];中國商法年刊創(chuàng)刊號(2001)[C];2001年
9 羅登亮;童列春;;試論我國商法的立法模式選擇——以商法獨立為分析基礎[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10 任爾昕;;商法的語義、性質及功能——與史際春教授商榷[A];中國商法年刊創(chuàng)刊號(2001)[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董彪;做好商法研究范式的轉型工作[N];人民日報;2012年
2 徐學鹿;商法的統(tǒng)一與商法的自立[N];中國改革報;2003年
3 西南政法大學 陳麗丹;完善商法 夯實市場創(chuàng)新之基[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曾獻文;商人精神是商法的生命力所在[N];檢察日報;2008年
5 作者為國家檢察官學院副教授 劉輝;和諧商法:滿足實踐不爭“地盤”[N];檢察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朱羿;古代商法史研究取得新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陶政;商法價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2 吳浩;商法原則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任滿軍;晚清商事立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李春;商事責任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淑華;論我國商法的基本理念[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朱群華;從商法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看商法在中國尷尬的生存現(xiàn)狀[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3 吳婭;論現(xiàn)代英美商法的地位和影響[D];蘇州大學;2012年
4 王曉川;論我國商法體系的構建[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5 賀衛(wèi)云;中國商法近代化的歷史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6 盧毅林;商法獨立性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7 張詩偉;論商法的相對獨立性[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8 王玫黎;中國商法的近代轉型及其對中國當代民商立法的啟示[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9 高云星;論我國商法的法典化[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韓朝煒;商法與民法關系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2年
,本文編號:23713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flw/237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