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權利主張及其法定化的條件——以我國社會轉型為背景
本文選題:新型權利主張 + 法定權利 ; 參考:《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摘要】:雖然不斷出現(xiàn)的新型權利主張是自然權利、道德權利和習慣權利等多種權利形態(tài)的復合體,但基于法律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密切相關性,不能簡單依據(jù)法律條文就對其進行否定,而應以德沃金的權利理論為指導正視其他權利形態(tài),并以社會轉型為背景分析其產(chǎn)生的具體原因。新型權利主張的主體、內(nèi)容、客體等構成要素之所以發(fā)生一系列歷史變遷,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的轉型使民眾向國家發(fā)出分配正義的社會訴求。對此,必須立基于社群主義的政治立場,采納自由主義的法學元素,嚴守法定權利的本質(zhì)屬性,明確新型權利主張法定化的具體標準:真實性、準確性、重要性。
[Abstract]:Although the emerging new rights claim is a complex of natural rights, moral rights and customary rights, it cannot be denied simply on the basis of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law and other social norms. Dworkin's theory of rights should be taken as the guide to face up to other forms of rights, and the specific reasons for its emergence should be analyz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basic reason for a series of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main body, content and object of the new right claim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makes the people issue the social appeal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o the coun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political stand based on communitarianism, adopt the legal elements of liberalism, strictly observe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legal rights, and clarify the specific standards of legalization of new claims: authenticity, accuracy and importance.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YJC820079) “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項目
【分類號】:D9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德宏;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型研究評述[J];安徽史學;2003年01期
2 謝暉;;建構我國的法理社會及其倫理原則[J];長白論叢;1997年03期
3 余涌;邊沁論權利[J];道德與文明;2000年02期
4 馬強;試論貞操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5 姚建龍;對我國首例貞操損害賠償案的法理評析[J];法學;2001年11期
6 黃文藝;;權利本位論新解——以中西比較為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05期
7 曹峰峻;金暉;劍鋒;;萬元了斷 一生“性!薄暇靶詸嗬惫偎緦徖硎寄J];法治時代;2003年03期
8 ;法律并非萬能[J];法律與生活;2001年11期
9 金澤剛;李金華;;論盜竊網(wǎng)絡虛擬財產(chǎn)案件的定性問題[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10 李偉紅;李若雪;楊立新;孫春晨;曹剛;;《“貞操權”訴訟案》專題報道之——觀點交鋒 “貞操權”的正方反方[J];民主與法制;2007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強昌文;范德安;;底線倫理與權利[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2 楊海坤;曾祥華;;行政過程的社會正當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3 張平;;法的核心要素之辯——以法律實證主義為中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4 劉行芳;;應該賦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權[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5 劉少軍;葉雨晴;;關于相對不起訴中引進特別程序的法律思考——以被不起訴人的權利救濟為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陶金虎,黃明,楊光佐;道德的法律界線——不作為犯罪中的道德義務淺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7 聶小明;;高職學生法律思維方式培養(yǎng)探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8 鐘祖鳳;;試論行政補償?shù)幕驹瓌t[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江曉華;;環(huán)境發(fā)展的社區(qū)治理制度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郭慧峰;;對農(nóng)民工權益救護的立法思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磐;;淺談我國城市基層社區(qū)管理體制改革[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偉;;以涂爾干集體意識的觀點淺析當前社會秩序的維持[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趙淼;;權力、傳統(tǒng)與村落治理——一個少數(shù)民族村落的政治圖景[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4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于景輝;;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整合機制創(chuàng)新[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劉旭;;社會穩(wěn)定若干基本理論問題探討[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賈玉嬌;;社會建設:雙向運動中的中國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蔣美華;;社會轉型過程中體制內(nèi)女性辦事人員的職業(yè)變動[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岳天明;郝世亮;;現(xiàn)代化進程中少數(shù)民族婦女社會化研究及其意義——以新疆游牧少數(shù)民族婦女為例[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陳華;;集體認同的變遷與重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組織基礎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明生;公共服務背景下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fā)展模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鄧繼好;程序正義理論在西方的歷史演進[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5 龍耀;國家保障與社會支持:中國高校學生生存路徑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6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伍學進;城市社區(qū)公共空間宜居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純;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農(nóng)村勞動力教育培訓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楊少波;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專業(yè)化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chǎn)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張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實質(zhì)課稅主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仉義品;量能課稅原則視域下的《企業(yè)所得稅法》[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楊鵬章;非強制性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行為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安光;論我國公民受教育權的法律保護[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8 周曉郁;論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建構[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9 喬宇;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都市社區(qū)治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張京靖;基于課程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活動模式及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守芬,方泉;行為與罪責:基于網(wǎng)絡技術的幾點適應性考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劉曉燕;淺議權利和權力[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3 李鋼;社會轉型芻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顏俊;姚建宗;;法律關系客體理論新探[J];當代法學;1993年02期
5 呂明;;剛性維權與動態(tài)維穩(wěn)——“權利本位說”在維穩(wěn)時代所遭遇的挑戰(zhàn)[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6 童之偉;論法學的核心范疇和基本范疇[J];法學;1999年06期
7 許富仁;莊嘯;;傳統(tǒng)犯罪對象理論面臨的挑戰(zhàn)——虛擬犯罪對象[J];河北法學;2007年02期
8 安東霆;社會轉型問題研究綜述[J];哈爾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9 張亮;;當代中國權利本位思想之發(fā)展與意義檢視[J];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10 陳國慶;中國近代社會轉型芻議[J];華夏文化;2001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經(jīng)濟學博士后 于志剛;[N];法制日報;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司景輝;動物的權利抑或人類的義務[D];吉林大學;2007年
2 馮浩;論同性戀者婚姻權[D];吉林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麗欣;鄭國;;權利主張的表達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年24期
2 汪習根;;論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J];理論參考;2014年05期
3 郭榮軍;;大學生平等就業(yè)權利主張之探討[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4 邱錫鳳;;當血氧失去飽和[J];福建質(zhì)量技術監(jiān)督;2011年06期
5 曉岸;;南海合作共贏:新形勢需要新思路[J];世界知識;2014年09期
6 孫玉峰;;論守法道德缺失之因[J];特區(qū)經(jīng)濟;2013年08期
7 劉瑋;;論南極洲的法律地位及確立原則[J];汕頭大學學報;1990年01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李柴;守護烈士陵園不妨動用公益訴訟[N];法制日報;2009年
2 張 吉;再談司法之難[N];人民法院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胡建輝;新媒體發(fā)展不能靠“巧取豪奪”[N];法制日報;2014年
4 曉星;俱樂部改變功能起紛爭[N];江蘇經(jīng)濟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新星;論調(diào)解困局與權利意識[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韓麗欣;權利主張的識別與評價[D];吉林大學;2006年
2 劉媛媛;權利主張與基層民主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曾柳;論大學生就業(yè)平等的權利主張[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4 柳琳;九段線和中國在南海的權利主張[D];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799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minfalunwen/187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