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總則意思表示瑕疵的體系構造——兼評《民法總則》相關規(guī)定
本文選題:意思表示 切入點:瑕疵類型 出處:《當代法學》2017年05期
【摘要】:意思表示的構成與瑕疵類型的劃分受意思主義與表示主義的影響,其效力設置則取決于意思自治與信賴保護之間的調適。我國意思表示瑕疵類型可分為真意保留、通謀虛偽表示、錯誤、欺詐、脅迫、顯失公平,以及表示意識的欠缺。對于不存在相對人信賴保護的類型,意思表示瑕疵的效力應當尊重表意人的意思自治;對于存在相對人或第三人信賴保護的類型則相反。因現(xiàn)代社會信賴保護和交易安全的需求日益強烈,民法典總則應當貫徹善意相對人或第三人的合理信賴優(yōu)先于表意人的意思自治的立法政策,并以此為基礎設置意思表示瑕疵效力的技術性規(guī)范。
[Abstract]:The constitution of expression of will and the division of defective type are influenced by will doctrine and expressionism, and its valid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adjustment between autonomy of will and protection of trust. Collusive hypocrisy, error, fraud, coercion, explicit injustice, and lack of consciousness. For the absence of the type of relative trust protec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fect of will should respect the autonomy of the ideographer; The opposite is true for the type of relative or third party trust protection.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trust protection and transaction security in modern society,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Code should implement the legislative policy that the reasonable trust of the bona fide relative person or the third party should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will autonomy of the ideographer, and set up the technical norms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ntion to indicate defects can be expressed.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法學院;
【基金】: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意思表示瑕疵:學說與規(guī)范”(15FFX03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鵬;民法上信賴保護制度及其法的構成——在靜的安全與交易安全之間[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7期
2 周文迪;季昊;孫書博;;信賴保護之底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10期
3 王艷;;民法信賴保護制度的價值分析——誠信社會的法治要求[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5期
4 仲佳寧;徐婷姿;;網(wǎng)絡經(jīng)濟語境下的信賴保護[J];人民司法;2011年12期
5 孫鵬;;民法上的信賴保護制度及其法的構成——以歸責要件為中心[J];私法;2005年02期
6 薛子進;;誰忽略了信賴保護[J];法人雜志;2009年01期
7 朱廣新;;信賴保護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8 吳偉華;;論《合同法》的信賴保護[J];河北企業(yè);2011年03期
9 丁南;;民法上的信賴保護與誠實信用關系辨[J];法學雜志;2013年07期
10 郭奕;論交易安全[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1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何莉蘋 楊會 天津市南開區(qū)人民法院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信賴保護與失權人過錯的關系探析[N];人民法院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艷;民法信賴保護制度研究[D];華僑大學;2006年
2 胡健;民法之信賴保護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3 郭翔峰;中斷磋商責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598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minfalunwen/1659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