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及其立法思考 ——以甘肅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為分析對象
發(fā)布時間:2021-08-24 15:19
當今世界,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各種文化的交流與交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經(jīng)濟全球化、市場化和數(shù)字網(wǎng)絡化的趨勢,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所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大,更是加劇了民族民間文化的消亡速度,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民族民間文化的消亡將意味著民族個性、民族特征的消亡。在人類發(fā)展的漫長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絢爛多彩、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傳遞出的信息記錄著人類社會成長的歷程,構成了人類歷史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印記。民族民間文化體現(xiàn)的是特定民族或群體的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其獨特性是依附現(xiàn)代工商業(yè)社會所產(chǎn)生的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與此同時,人類對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愈來愈深刻,民族民間文化的價值也日漸顯現(xiàn),對其保護的緊迫性更是日益突出,并成為國際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越來越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意識到保護本國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性,一些發(fā)達國家也逐步認識到這個問題不能忽視。同時,一些國際組織從知識產(chǎn)權保護和政府行政保護的角度,推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建議各國加強立法,建立相關的法律保護機制。甘肅地處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自古就是中國中原聯(lián)系西北乃至中西亞的咽喉和紐帶,是中西文化與經(jīng)濟...
【文章來源】: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第一章 民族民間文化的法律理解
第一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的內(nèi)涵
一、民族民間文化的定義
二、民族民間文化的種類和范圍的界定
第二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的特點
一、主體的不特定性
二、時間的續(xù)展性
三、地域的限制性
四、與所處環(huán)境的不可分割性
第三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本質(zhì)
一、以"活化石"的方式保護應成為保護的基礎
二、保護必須激發(fā)民族民間文化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要有整體保護的理念
四、保護必須和權利人的實際情況相結(jié)合
五、必須提高整個民族的保護意識
第二章 國內(nèi)外對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的情況
第一節(jié) 國際上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立法保護情況
第二節(jié) 各國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法律保護情況
第三節(jié) 我國對于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的情況
第四節(jié) 我國地方立法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情況
第三章 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的必要性
第一節(jié) 甘肅文化概況及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現(xiàn)狀
一、甘肅文化概況及特點
二、甘肅民族民間文化情況
三、甘肅民族民間文化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四、問題的原因
五、甘肅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第二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的意義和價值
一、立法保護能讓民族民間文化真正取得一種應有的法律地位
二、立法保護可以使民族民間文化納入法律的保護體系之中
三、立法保護能有效地建立起保護秩序、規(guī)范保護行為
四、立法保護能有力地保護和保障民族民間文化的權益
第四章 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的法律思考
第一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立法的法律性質(zhì)
第二節(jié) 關于保護主體問題
第三節(jié) 關于權利主體的問題
第四節(jié) 關于保護客體的問題
第五節(jié) 關于民族民間文化的權利問題
第五章 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的建議
第一節(jié) 確立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的立法指導思想
第二節(jié) 建立公法與私法相結(jié)合的綜合法律保護體系
第三節(jié) 堅持國內(nèi)立法與國際保護接軌的原則
第四節(jié) 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法律機制
一、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機制
二、民族民間文化的重點保護和傳承機制
三、民族民間文化的利用與開發(fā)機制
四、民族民間文化整體保護機制
五、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保障機制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國外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現(xiàn)狀[J]. 青崢. 觀察與思考. 2007(14)
[2]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律保護的基本思考[J]. 費安玲. 江西社會科學. 2006(05)
[3]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 陳慶云.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6(01)
[4]文物及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ǎn)的內(nèi)涵與統(tǒng)一立法保護[J]. 張建世.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5(03)
[5]關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理論思考[J]. 賀學君. 江西社會科學. 2005(02)
[6]韓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運動的歷史與基本特征[J]. 苑利. 民間文化論壇. 2004(06)
[7]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的價值理念[J]. 朱祥貴.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3)
[8]論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立法的意義[J]. 宋才發(fā).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4(03)
[9]甘肅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J]. 彭嵐嘉.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6)
[10]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J]. 邱平榮,李勇軍. 江淮論壇. 2003(04)
本文編號:3360236
【文章來源】: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第一章 民族民間文化的法律理解
第一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的內(nèi)涵
一、民族民間文化的定義
二、民族民間文化的種類和范圍的界定
第二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的特點
一、主體的不特定性
二、時間的續(xù)展性
三、地域的限制性
四、與所處環(huán)境的不可分割性
第三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本質(zhì)
一、以"活化石"的方式保護應成為保護的基礎
二、保護必須激發(fā)民族民間文化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要有整體保護的理念
四、保護必須和權利人的實際情況相結(jié)合
五、必須提高整個民族的保護意識
第二章 國內(nèi)外對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的情況
第一節(jié) 國際上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立法保護情況
第二節(jié) 各國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法律保護情況
第三節(jié) 我國對于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的情況
第四節(jié) 我國地方立法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情況
第三章 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的必要性
第一節(jié) 甘肅文化概況及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現(xiàn)狀
一、甘肅文化概況及特點
二、甘肅民族民間文化情況
三、甘肅民族民間文化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四、問題的原因
五、甘肅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第二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的意義和價值
一、立法保護能讓民族民間文化真正取得一種應有的法律地位
二、立法保護可以使民族民間文化納入法律的保護體系之中
三、立法保護能有效地建立起保護秩序、規(guī)范保護行為
四、立法保護能有力地保護和保障民族民間文化的權益
第四章 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的法律思考
第一節(jié)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立法的法律性質(zhì)
第二節(jié) 關于保護主體問題
第三節(jié) 關于權利主體的問題
第四節(jié) 關于保護客體的問題
第五節(jié) 關于民族民間文化的權利問題
第五章 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的建議
第一節(jié) 確立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的立法指導思想
第二節(jié) 建立公法與私法相結(jié)合的綜合法律保護體系
第三節(jié) 堅持國內(nèi)立法與國際保護接軌的原則
第四節(jié) 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法律機制
一、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機制
二、民族民間文化的重點保護和傳承機制
三、民族民間文化的利用與開發(fā)機制
四、民族民間文化整體保護機制
五、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保障機制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國外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現(xiàn)狀[J]. 青崢. 觀察與思考. 2007(14)
[2]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律保護的基本思考[J]. 費安玲. 江西社會科學. 2006(05)
[3]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 陳慶云.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6(01)
[4]文物及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ǎn)的內(nèi)涵與統(tǒng)一立法保護[J]. 張建世.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5(03)
[5]關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理論思考[J]. 賀學君. 江西社會科學. 2005(02)
[6]韓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運動的歷史與基本特征[J]. 苑利. 民間文化論壇. 2004(06)
[7]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的價值理念[J]. 朱祥貴.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3)
[8]論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立法的意義[J]. 宋才發(fā).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4(03)
[9]甘肅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J]. 彭嵐嘉.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6)
[10]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J]. 邱平榮,李勇軍. 江淮論壇. 2003(04)
本文編號:33602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lfsflw/336023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