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拷問醫(yī)療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
本文選題:過勞死 + 社會保障。 參考:《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6年11期
【摘要】:過勞死的特征是在崗死亡、英年早逝、男多女少、白領為主、亞健康前兆、猝死為主。過勞死的原因是經(jīng)濟社會轉型、競爭加劇、社會壓力增大和醫(yī)療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應對措施醫(yī)療社會保障和勞動制度,應當從消極性治療為主的模式轉變?yōu)榉e極性預防為主的模式、從主要保護體力勞動的模式調整為既保護體力勞動也保護腦力勞動的模式。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work death are death in the post, premature death, male more than female, white-collar, sub-health omen, sudden death. The causes of overwork ar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increasing social pressure and imperfect medic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measures of medical social security and labor system should be changed from the mode of passive therapy to the mode of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the mode of main protection of physical labor to the mode of protecting both manual and mental work.
【作者單位】: 安徽財經(jīng)大學
【分類號】:F842.68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曾艷;史軍;;社會正義是對健康的最好保障[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曉娥;;關于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資源開發(fā)戰(zhàn)略的思考[J];才智;2008年07期
2 戴長征;喬旋;;人才安全問題與中國人才安全戰(zhàn)略的構建[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02期
3 胡曉鵬;;“山寨文化”生存邊界及其對自主開發(fā)的影響[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林喜慶;;區(qū)域人才競爭力研究綜述[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05期
5 石彤;李潔;;高等教育過程中性別差異的國際研究——兼論對中國女性高層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J];婦女研究論叢;2012年01期
6 馮曉蓮;陳德強;;組織需求與個人能力匹配問題研究[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石培華;馮凌;;實施國民休閑戰(zhàn)略的宏觀背景與戰(zhàn)略意義[J];旅游論壇;2010年02期
8 吳丹;;廣西高層次人才區(qū)域流動現(xiàn)狀及特點[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10期
9 李煒;;關于高層次人才問題的研究——以青島市為例[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李凌云;;論我國公務員選拔錄用制度[J];企業(yè)導報;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其貴;;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開發(fā)農(nóng)村實用人才[A];首屆湖湘三農(nóng)論壇論文集(中)[C];2008年
2 陳全明;陳芳;程賢文;;區(qū)域人才合作、自主創(chuàng)新與中部崛起[A];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鄧亞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郭海霞;論身體資本與身體教育[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4 劉曉保;高等技術院校學科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心淼;中國人才區(qū)域流動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徐平;我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肖起清;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的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張英麗;論學術職業(yè)與博士生教育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房國忠;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彭安臣;中國博士生資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常玉;基于DEA的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人才開發(fā)投入產(chǎn)出評價研究[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2 苑甜;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才競爭力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柒文英;高職院校學生職業(yè)觀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吳丹;西南地區(qū)高層次人才區(qū)域流動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 喻霞;縣級政府行政人才選拔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6 張石彥;集群創(chuàng)新視角下的云南生物產(chǎn)業(yè)人力資源支持體系研究[D];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7 王燕;地方政府人才政策評價機制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8 王周華;皖江城市帶人才競爭力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9 向春麗;重慶市人力資源競爭力評價與提升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10 孫雅平;民營企業(yè)家能力建設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心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過勞死”面面觀[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06年04期
2 ;警惕“過勞死”[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0年03期
3 毛飛;;“過勞死”難道僅僅是一種富貴?[J];創(chuàng)業(yè)者;2006年07期
4 王秀云;;“過勞死”現(xiàn)象及其防范建議[J];企業(yè)改革與管理;2006年05期
5 陸富民;;“過勞死”實質就是“病死”[J];家庭醫(yī)學;2006年10期
6 任平;;“過勞死”的15大信號[J];祝您健康;2010年12期
7 胡喜盈;;過勞死再響警鐘[J];中國社會保障;2005年06期
8 董守聰;;警惕“過勞死”[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7年04期
9 黃瑛;;“過勞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J];健康大視野;2007年10期
10 魏麗;;過勞死:隱形職業(yè)殺手[J];團結;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沂江;劉德軍;;試論完善貴州省社會保障制度的背景[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2輯)[C];2010年
2 朱德云;石鐘毓;馮玉梅;邱敏;宮錫強;李珊;;山東社會保障制度研究[A];決策與管理研究(2007-2008)——山東省軟科學計劃優(yōu)秀成果匯編(第七冊·下)[C];2009年
3 于景輝;;從矛盾到和諧: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中公平和效率的博弈[A];中國社會學會2010年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呂學靜;李靜;;借鑒世界城市經(jīng)驗 發(fā)展完善北京的社會保障制度[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張冉;;農(nóng)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對政府的責任訴求[A];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夏勝海;鄭送平;李強鋒;;過勞死[A];全國第七次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王家寶;孫雪元;;關于“沈本一體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社會保障問題[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年
8 李智勇;;社會保障制度的中國模式初探[A];陜西省社會學會(2010)學術年會——“關—天經(jīng)濟區(qū)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張弘;;日本生活保護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啟示[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耿殿銘;;黑龍江省農(nóng)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現(xiàn)狀及其建設發(fā)展的研究[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清林;“過勞死”迫近普通人[N];中國婦女報;2006年
2 南方;專家共識:“過勞死”應算“工傷”[N];江蘇經(jīng)濟報;2006年
3 王金貴;法律在“過勞死”面前不能沉默[N];中國婦女報;2006年
4 吳江;“過勞死”背后的制度因素[N];常州日報;2006年
5 王嬌萍;加大維權力度 遏制過勞死蔓延[N];中國改革報;2006年
6 康勁;日本立法干預“過勞死”[N];中國改革報;2007年
7 張 靖;“過勞死”蔓延 社保法規(guī)遭遇挑戰(zhàn)[N];大眾科技報;2005年
8 王金貴;規(guī)制“過勞死”不應局限死后補償[N];檢察日報;2006年
9 陸富民;“過勞死”就是“病死”[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10 ;過勞死:社會轉型期隱形殺手,就在你我身邊[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翼飛;公司管理人員的勞動法適用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2 姜麗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勞動力市場效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3 張在范;俄羅斯勞動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實現(xiàn)機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4 莊志杰;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5 穆隨心;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正義價值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胡威;社會保障制度及其政治價值原則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劉松珍;調職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孟曙初;統(tǒng)籌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9 劉志英;社會保障與貧富差距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10 李平;中國轉型時期城市農(nóng)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帆;從公正視角論智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D];黑龍江大學;2010年
2 鄔巖;我國農(nóng)村贍養(yǎng)糾紛的社會保障制度回應[D];吉林大學;2011年
3 劉芳華;超越“福利國家”[D];廈門大學;2001年
4 安福全;論社會保障制度的性質和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D];安徽大學;2003年
5 彭潤金;社會保障制度比較新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6 陳帆;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公正[D];新疆大學;2003年
7 饒雪松;對下崗再就業(yè)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考[D];貴州師范大學;2003年
8 于先波;開征社會保障稅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芮s,
本文編號:1814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laodongfa/181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