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侵權欺詐的識別與私法規(guī)制——以《保險法》第27條為中心
本文關鍵詞: 《保險法》 保險欺詐 侵權欺詐 識別 私法 規(guī)制 出處:《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我國《保險法》第27條的侵權欺詐比第16條的法律行為欺詐對保險人威脅更大。侵權欺詐行為人主觀上應限于"直接故意",客觀上須實施了虛構、制造保險事故,虛構事故原因或夸大損失的行為。但虛構保險標的、隱瞞抗辯事由、使用欺詐性工具不在其列。在規(guī)制措施上,應將虛構事故原因和夸大損失與虛構、制造保險事故做相同處理,允許保險人免除責任,確定解除權的行使不具有溯及力,但對欺詐行為實施后,解除權行使前提起的索賠,保險人得免除責任。當被保險人、受益人為多人時,個別人的欺詐原則上不影響他人的權利。
[Abstract]:The tort fraud in Article 27 of the Insurance Law of China is more threatening to the insurer than the legal fraud in Article 16. The perpetrator of tort fraud should be limited to "direct intention" subjectively, and must be fictitious objectively. Make insurance accident, fictitious accident cause or exaggerate the loss. But the fictitious insurance object, concealing the defense reason, using the fraudulent instrument are not listed in the regulation measure. The reason of fictitious accident and exaggeration of loss should be treated the same as that of making insurance accident, allowing the insurer to be exempted from liability, and determining that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has no retroactive effect, bu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raudulent act. Claims filed before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may be exempted from liability by the insurer. When the insured and the beneficiary are more than one person, the fraud of an individual does not, in principle, affect the rights of others.
【作者單位】: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基金】: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項目“保險合同法結(jié)構性變革與制度創(chuàng)新”(13SFB3028)
【分類號】:D922.284
【正文快照】: 保險欺詐是指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基于不正當目的,利用保險合同謀取利益的活動。保險業(yè)者常將之分為合同締結(jié)時的投保欺詐與合同成立后的索賠欺詐。法學學者更關注前者,對后者則缺乏認知,似乎其對保險營業(yè)影響不大,但事實遠非如此。有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索賠欺詐不斷增加,嚴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龍洋;;論保險詐騙罪的著手[J];法學評論;2009年05期
2 田玲;徐競;許瀠方;;基于權益視角的保險人契約責任探析[J];保險研究;2012年05期
3 葉名怡;;法國法上的重大過錯——兼論對中國法的參照意義[J];北方法學;2013年04期
4 葉名怡;;重大過失理論的構建[J];法學研究;2009年06期
5 趙長利;施玉民;;汽車保險欺詐騙賠特征與預防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11期
6 徐志軍;張傳偉;;欺詐的界分[J];政法論壇;2006年04期
7 葉名怡;;涉合同詐騙的民法規(guī)制[J];中國法學;2012年01期
8 韓玲;保險詐騙罪中幾種特殊行為方式的司法認定[J];政治與法律;2005年04期
9 劉憲權;;保險詐騙罪疑難問題的司法認定[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際春;孫虹;;論“大民事”[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余延滿;冉克平;郭鳴;;企業(yè)法人目的范圍外行為新探——兼評《合同法》第50條之規(guī)定[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3 張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認:要件解析與類型定位[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4 王雷;;不真正連帶責任與其他侵權責任形態(tài)的關系及適用[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5 李連芳;;規(guī)避法律型隱名投資問題淺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6 馮永強;;公司性質(zhì)的爭議:從視角組合的角度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高玉玲;周正環(huán);;胚胎法律地位問題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金亞奇;;淺談保證期間的性質(zhì)與效力[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葛云松;;中國的財團法人制度展望[J];北大法律評論;2002年00期
10 金錦萍;;當贈與(遺贈)遭遇婚外同居的時候:公序良俗與制度協(xié)調(diào)[J];北大法律評論;2004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效羽;;隱私權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論公法隱私權與私法隱私權[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范家棟;;論環(huán)境公益訴訟之性質(zhì)[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馬洪;;環(huán)境侵權的歸責追問[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黎錦;;國家賠償責任因果關系判斷之多元化[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5 吳斌;;鹽業(yè)契約中的習慣法研究[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6 李昕;;作為組織手段的公法人制度[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李昕;;作為組織手段的公法人制度[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8 馮興俊;;合作社基礎法律問題探析[A];中國商法年刊(2006)——合伙與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9 徐衛(wèi)東;高湘宇;;論保險法上的半強行性規(guī)范——保險法精神與技術的一般原理[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10 吳旭;黃嘉琳;;物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坤;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高偉;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chǎn)產(chǎn)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石欣;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方興順;TRIPS協(xié)定下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魏樹發(fā);論我國成年監(jiān)護制度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冬京;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殷悅;海上人身傷亡損害賠償法律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8 田園;侵權行為客觀歸責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健;專利權濫用及其法律規(guī)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單平基;水權取得及轉(zhuǎn)讓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金華;期待權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趙華;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zhuǎn)讓程序限制二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周姚春;論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任學忠;論控制股東濫用權利之法律規(guī)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賴榮華;論共同共有[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王智敏;論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下動產(chǎn)附合制度的構建[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陳佳蓉;論債權人撤銷權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王紅良;論債權讓與的效力[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玉英;商業(yè)廣告虛假薦證的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余暮;醫(yī)療糾紛中的侵權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瑤;;法國法中的侵權過錯概念及其對我國立法的借鑒意義[J];比較法研究;2010年01期
2 卞江生;;關于“保險人同意承!钡膸讉法律問題——兼論保險合同的成立、生效與保險責任開始[J];保險研究;2010年12期
3 趙志軍;;論受益人保險合同效力維持權[J];保險研究;2010年12期
4 陳興良,胡建生,朱平,李克;關于“先刑后民”司法原則的反思[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齊章安,周少華;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界限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05期
6 葉名怡;;侵權法上故意與過失的區(qū)分及其意義[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7 歐陽竹筠;保險詐騙罪著手的認定[J];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8 江偉;林辛建;孫燕;;詐騙類案件中刑民交叉問題的調(diào)研報告[J];法律適用;2009年02期
9 夏朝暉;試論合同詐騙罪[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10 羅結(jié)珍;;《法國民法典》規(guī)定的準侵權行為辨析[J];法學雜志;201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紅欣;;國外反保險欺詐經(jīng)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今日科苑;2008年21期
2 劉坤坤;潘勇;;保險欺詐及其防范研究——基于廣東省的調(diào)查[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3 廖璐瑾;;保險欺詐及其防范對策[J];大眾商務;2009年16期
4 李玉泉;關于保險欺詐及其對策研究[J];法學雜志;2000年01期
5 劉敏;;對保險欺詐現(xiàn)象的認識與防范[J];人大建設;2000年05期
6 李秀芬;保險欺詐的成因及對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7 尹小貝;試論保險欺詐犯罪及其防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彤云;;保險欺詐防范個案談[J];金融法苑;2001年01期
9 林田;商業(yè)保險欺詐行為淺析[J];西南金融;2002年11期
10 楊林;遏制保險欺詐[J];中國保險;2005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立;;消費者對保險欺詐的態(tài)度及影響因素——基于廣州保險市場的實證研究[A];中國保險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向陽;;基層公司保險欺詐之對策[A];中國保險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入選論文集(實務卷)[C];2010年
3 劉向陽;;基層公司面臨的保險欺詐與對策[A];山東省保險學會2009年“防控風險·化危為機·實現(xiàn)保險強省新跨越”主題征文頒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9年
4 夏益國;;美國保險欺詐的治理[A];北京保險學會2007專題研討——“騙賠——車險之殤”[C];2007年
5 呂偉;;加強反保險欺詐問題的研究與思考[A];浙江省2012年保險法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葉紅;;保險欺詐及防范對策[A];山東省保險學會2009年“防控風險·化危為機·實現(xiàn)保險強省新跨越”主題征文頒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9年
7 林媛賢;;保險反欺詐路在何方——淺析保險欺詐行為的相關問題及防范對策[A];浙江省2011年保險法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葉明華;;構建我國機動車保險欺詐識別的指標體系——基于江、浙、滬機動車保險索賠樣本數(shù)據(jù)[A];中國保險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入選論文集(理論卷1)[C];2010年
9 李紅偉;;透過一起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看保險欺詐[A];全國律協(xié)經(jīng)濟專業(yè)委員會2010論壇(成都)論文集[C];2010年
10 ;我國有關保險欺詐行為的處罰法例[A];北京保險學會2007專題研討——“騙賠——車險之殤”[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熊志剛 韓天雪;異常數(shù)據(jù)挖掘與反保險欺詐[N];中國保險報;2006年
2 廖新年;廣東保監(jiān)局防治保險欺詐成效顯著[N];中國保險報;2011年
3 劉坤坤 袁鵬;治理保險欺詐重在建立長效機制[N];中國保險報;2012年
4 王春平 孫惠 繆晨 本報記者 祖兆林;江蘇反保險欺詐工作成效顯著[N];中國保險報;2012年
5 魏峰;山西“警保聯(lián)合”反保險欺詐[N];中國保險報;2013年
6 本報記者 冷翠華;反網(wǎng)絡保險欺詐 大數(shù)據(jù)可以幫忙[N];證券日報;2014年
7 本報記者 張?zhí)m;斬斷保險欺詐“黑手”[N];金融時報;2014年
8 本報記者 劉小微;大數(shù)據(jù)時代反保險欺詐如何轉(zhuǎn)危為機[N];金融時報;2014年
9 陳希勇 編譯;聚焦美國的保險欺詐[N];中國保險報;2002年
10 陳希勇 編譯;聚焦美國保險欺詐[N];中國保險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葉明華;中國機動車保險欺詐:經(jīng)濟理論與實證分析[D];復旦大學;2007年
2 李立;被保險人與服務提供商的共謀型保險欺詐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小莉;保險欺詐的博弈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2 李娜;保險欺詐的經(jīng)濟學分析以及對策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年
3 顏林波;保險欺詐法律問題研究[D];華僑大學;2000年
4 袁明航;反保險欺詐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5年
5 袁輝;保險欺詐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6 林文冕;信息不對稱下的保險欺詐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7 宋紹卿;保險欺詐及犯罪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雷婧;保險欺詐法律規(guī)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9 付國;保險欺詐與監(jiān)管的博弈分析[D];河南大學;2012年
10 劉洋;中美保險反欺詐機制比較及對策[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733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jingjifalunwen/147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