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意識導入裁判思維——社會研究方法在司法證明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公眾意識導入裁判思維——社會研究方法在司法證明中的應用
【摘要】:當前民事、行政訴訟活動中均出現(xiàn)了采用社會研究方法以證明涉案公眾意識的全新嘗試。社會研究方法在司法證明中的應用具有不確定性與多樣性、受制約性與可接受性的特點。受到司法觀念、證據(jù)地位與證據(jù)形式、公證類別、研究質(zhì)量、審查認定規(guī)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社會研究報告的司法證明應用面臨著諸多困難甚至合法性危機。展望社會研究方法今后在司法證明中的應用,在滿懷期待的同時,應當著力加強對研究規(guī)范性的重視,以期能夠真正為公眾意識導入裁判思維提供一種科學、客觀的全新方案。
【作者單位】: 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
【關鍵詞】: 公眾意識 裁判思維 社會研究方法 司法證明
【基金】:重慶高校物證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KJTD201301)
【分類號】:D926.2
【正文快照】: 在法社會學看來,法律與社會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交織關系,法律的運行絕不是一種簡單的邏輯自洽的過程。換言之,法律運行必須關照現(xiàn)實,適應社會需求。然而,在法律運行必須遵循規(guī)范的這種內(nèi)在要求的基礎上,如何有效地關照現(xiàn)實并適應社會需求,同時又不違背法治的基本原則,卻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蕭瀚;;“公共人物”登錄判決書及陪審團制度萌芽——范志毅訴文匯新民聯(lián)合報業(yè)集團名譽侵權案評析[J];清華法學;2003年02期
2 杜穎;;商標糾紛中的消費者問卷調(diào)查證據(jù)[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3 梁坤;;社會科學證據(jù)在美國的發(fā)展及其啟示[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娟;;近似商標判斷標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3期
2 杜穎;;商標反向混淆構成要件理論及其適用[J];法學;2008年10期
3 何永東;白先亮;;淺析我國法院試行陪審團制度的可能性[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2011年07期
4 楊東亮;;刑罰個別化的正當程序載體:判決前調(diào)查報告[J];證據(jù)科學;2013年03期
5 張保生;常林;;2012年中國證據(jù)法治發(fā)展的步伐[J];證據(jù)科學;2014年02期
6 孫紅優(yōu);馬千里;;反思“混淆”[J];科技與法律;2013年03期
7 陳賢凱;;商標混淆調(diào)查中的關鍵向度[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10期
8 梁坤;陶樹聲;;社會研究報告的證據(jù)形式與審查認定[J];人民司法;2013年03期
9 唐子石;;科學社會化對訴訟專門性問題的影響[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10 張愛國;;商標消費者調(diào)查的正當性研究——從49份商標侵權糾紛民事判決書談起[J];知識產(chǎn)權;2011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林;商標顯著性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車麗莉;論名譽侵權案中請求權主體的認定[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洋;注冊商標連續(xù)三年停止使用撤銷制度探析[D];清華大學;2010年
3 雷隆郁;人肉搜索侵犯隱私權問題初探[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4 朱剛;商標近似性的司法認定[D];青島大學;2009年
5 唐貴學;商標侵權判定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6 羅勇;論市場調(diào)查在商標侵權訴訟中的引入[D];蘇州大學;2009年
7 金鑫;新聞侵害名譽權民事責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鮑建海;淺談我國商標權取得制度[D];吉林大學;2010年
9 李偉;近似商標判定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10 韓萌;商標售前混淆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Edward J. Imwinkelried ;王進喜;甄秦峰;;從過去30年美國使用專家證言的法律經(jīng)歷中應吸取的教訓[J];證據(jù)科學;2007年Z1期
2 杜穎;;商標糾紛中的消費者問卷調(diào)查證據(jù)[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家弘;論司法證明的目的和標準——兼論司法證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疇[J];法學研究;2001年06期
2 何家弘;;司法證明的目的是客觀真實 司法證明的標準是法律真實[J];訴訟法論叢;2002年00期
3 賀林波;;論開放性司法證明理論[J];社科縱橫;2007年06期
4 張錚;;論司法證明的性質(zhì)[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5 賀林波;;司法證明過程的性質(zhì)——司法證明標準的制度性替代[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溫建輝;;論司法證明方法的第三次轉變[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張,
本文編號:6025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60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