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與有效之間——重思法院調解的價值取向及模式選擇
本文選題:法院調解 + 合法性。 參考:《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摘要】:作為一種獨特的糾紛解決方式,法院調解在具備了權威性和靈活性的同時,也承受著合法性與有效性的內在張力。我國法院在調解中分別通過"案結事了"和"依法調解"的要求對這兩種價值加以強調,但是對有效性的追求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實踐中,這種選擇面臨著有效性的自我消解和合法性不足的雙重困難,而依法調解又由于自身內涵模糊和依據不足而難以成為有效調解的基礎。"通過有效性累積合法性"和"基于合法性獲得有效性"兩種模式都不能完全契合中國的現(xiàn)實與理想,必須在轉型社會背景下尋求兩者間新的平衡之道。
[Abstract]:As a unique method of dispute resolution, court mediation not only has authority and flexibility, but also bears the inner tension of legitimacy and validity. The court of our country emphasizes these two kinds of values through the request of "case concluded" and "mediation according to law" respectively, but the pursuit of validity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practice, this choice is faced with the dual difficulties of self-deconstruction of validity and lack of legitimacy, and mediation according to law is difficult to become the basis of effective mediation because of its vague connotation and insufficient basis. " The two models of "cumulative validity based on validity" and "obtaining validity based on legitimacy" can not completely accord with the reality and ideal of China, so we must seek a new way of balance between th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ing society.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法學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2Y491)
【分類號】:D926.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季衛(wèi)東,易平;調解制度的法律發(fā)展機制——從中國法制化的矛盾入手[J];比較法研究;1999年Z1期
2 周永坤;;論強制性調解對法治和公平的沖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3 李喜蓮;;法院調解優(yōu)先的冷思考[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4 李浩;;當下法院調解中一個值得警惕的現(xiàn)象——調解案件大量進入強制執(zhí)行研究[J];法學;2012年01期
5 劉成祥;;新時期加強法院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當代法學;2011年04期
6 高其才;周偉平;;法官調解的“術”與“觀”——以南村法庭為對象[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6年01期
7 蘇力;;關于能動司法與大調解[J];中國法學;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艷芳;;論人民調解的法制意義及效力重構[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2 王鳳濤;;邁向回應社會的法——精神慰藉困境與“;丶铱纯础比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3 解瑞卿;;行政訴訟調解勃興之三重動因[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管輝;雷娟利;;斷裂與整合——瀾滄江流域彝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動態(tài)統(tǒng)一[J];保山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姚顯森;;論檢察機關對能動司法的法律監(jiān)督[J];長白學刊;2012年02期
6 高其才;黃宇寧;趙彩鳳;;庭長的行政管理:全國32個先進人民法庭的實證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7 金連濤;;罪刑法定原則下的能動司法——以常熟市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實務為視角[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8 李語嫣;王聰;;超越公力救濟中心主義——讀《論私力救濟》[J];研究生法學;2010年06期
9 劉敏;;法院不應追求調解率——對調解率節(jié)節(jié)攀升的反思與批判[J];研究生法學;2012年02期
10 王福華;;現(xiàn)代調解制度若干問題研究[J];當代法學;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鳳濤;;年齡與職業(yè)門檻——雇用年齡限制的正當性[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郭建勇;;司法理性與司法國情:審判權功能之實證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變遷為視角[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3 吳伶俐;;智慧的召喚與不可或缺的自知——“能動司法”語境下的法院裁判[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慶豐;謝銳勤;;互動與博弈:民事調解與能動司法——以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為背景[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5 陳樹森;;調解率的功能回歸與機制重構——由案件調解后申請執(zhí)行情況引發(fā)的追問、慎思與求解[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聶慧萍;;我國20年行政審判權運行的軌跡與啟示:從對峙到協(xié)調——以行政訴訟協(xié)調撤訴現(xiàn)象分析行政審判權與行政權的關系[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邢會麗;;法院民事二審調解之辯思[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8 周宗良;;訴訟調解在審判權運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論理”析三對核心關系的處理[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9 莊漢;葉茂;;以司法改革促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從董必武對于法與社會關系的論述談起[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輯)[C];2010年
10 陳啟超;;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考量[A];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行政法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暨“律師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佳鑫;協(xié)商解決糾紛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孫日華;裁判客觀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李德恩;民事調解中的當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唐清利;公私權模糊場域的合作治理與規(guī)則自治[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5 鄭凱銓;參與社會管理的法院調解[D];吉林大學;2011年
6 尹華蓉;論親告罪的合理范圍[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7 王荔;當代中國司法民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馬國強;和諧社會視閾中的糾紛解決機制[D];吉林大學;2007年
9 王歡;行政解紛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何挺;現(xiàn)代刑事糾紛及其解決[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雅婷;訴前調解機制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鄧麗萍;完善我國行政調解制度構想[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逸群;當下中國司法政策認知論[D];西北大學;2010年
4 丁暉;法院內置強制性調解制度的正當性分析和立法展望[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程思;論非訴訟調解與民事訴訟之關系[D];南昌大學;2011年
6 吳慧星;中美兩國元首選舉制度差異分析[D];山東大學;2010年
7 顏海;論群眾利益訴求的法制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蔡景光;農村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劉楊;人民陪審何以“陪而不審”[D];河南大學;2011年
10 馬文昌;論人民法院在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ADR)中的作用[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力;基層法院法官專業(yè)化問題——現(xiàn)狀、成因與出路[J];比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肖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6年3月11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J];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6年04期
3 李昌道;;司法調解與和諧社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盧順珍,陳惠良;論行政調解制度的確立[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孔祥俊;論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一項基本司法政策的法理分析[J];法律適用;2005年01期
6 肖建國,趙晉山;民事執(zhí)行若干疑難問題探討[J];法律適用;2005年06期
7 陳力;;民事調解高反悔率及其解釋[J];法律適用;2010年07期
8 王發(fā)強;不宜要求“審判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9 蘇力;知識在法律中的力量[J];法學;2002年12期
10 張衛(wèi)平;;訴訟調解:時下勢態(tài)的分析與思考[J];法學;2007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余增明 段慶麗;[N];江蘇法制報;2010年
2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公丕祥;[N];人民法院報;2006年
3 樊美清邋梅賢明 何曉慧;[N];人民法院報;2007年
4 記者 衛(wèi)建萍 通訊員 吳艷燕;[N];人民法院報;2009年
5 課題組成員 章俊 駱忠新 呂秋紅 周曉清 袁小榮;[N];人民法院報;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蘭英;;ODR的管轄權問題探析[J];河北法學;2008年10期
2 鄭東升;;商談論、共識與法院調解[J];法制與社會;2010年25期
3 沈明磊;謝新竹;王成;;司法改革的價值向度——民本視閾下司法改革進路之分析[J];法學;2011年04期
4 郭松;林喜芬;;文本·實踐·語境:公訴證據標準的現(xiàn)代性診斷[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05期
5 邵暉;;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中的真實性與合法性之辨[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6 盧椰楓;論法院調解的非訟化——司法ADR導入民事審前準備程序之思考[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7 張策華,李明和;訴訟證據合法性問題辨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白潔;法院調解制度:檢討與重構[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宋朝武,劉小飛;從國際訴訟和解動向看我國法院調解改革[J];河北法學;2001年06期
10 欒東;民事訴訟中法院調解的制度缺陷[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雯;;論刑事證據的合法性及其完善[A];第二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2 徐莉;王志偉;;邀請人大代表協(xié)助法院調解的法理依據及社會價值之思考——以董老的人民司法思想創(chuàng)新法院調解工作[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輯)[C];2010年
3 王春磊;;論環(huán)境民事訴訟中的法院調解[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2004年
4 劉國勝;;建立與法院調解并重的訴訟和解制度,純化合意解紛機制[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5 尚洪立;邱新華;;嫁接與耦合:法院調解正當性的現(xiàn)實出路——以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為切入點[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李廣軍;;緊張、沖突與和諧——從法院調解協(xié)議的角度看法院調解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建芳;;為邏輯三段論正名[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8 陳宇;;論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在社區(qū)的建構——以杭州的實踐為例[A];“秩序與進步:浙江社會發(fā)展60年研究”理論研討會暨2009浙江省社會學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徐艷晴;;治理視野下鄉(xiāng)鎮(zhèn)檢察室的設置探究——基于海南實踐的分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張曉森;;關聯(lián)交易的合法性之探討——兼談律師在關聯(lián)交易中的職責與風險[A];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經濟專業(yè)委員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明;省法院調解成功12件督辦案件[N];遼寧日報;2005年
2 記者 王曉晶;全市法院調解工作現(xiàn)場會在汝南召開[N];駐馬店日報;2009年
3 苑克建 公丕岐;臨江市法院調解新舉效果好[N];長白山日報;2009年
4 記者 朱興忠;甘州法院調解率大幅提高[N];張掖日報;2009年
5 殷海英 記者 孫立剛;樺川法院調解案件服判息訴率達100%[N];佳木斯日報;2010年
6 記者 余建華 孟煥良 韓元恒 李霽;浙江高院推動“三位一體”格局 河北高院提出“三個深化”要求[N];人民法院報;2009年
7 記者 陳露;努力形成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處機制[N];張掖日報;2009年
8 上海市閘北區(qū)人民法院 李興魁 沈燁;復歸與超越:調解氛圍的現(xiàn)代化重塑[N];人民法院報;2011年
9 陳 浩;屏南法院調解案自動履行率達九成[N];人民法院報;2004年
10 記者 呂愛哲 通訊員 唐鳳偉;只要有一線希望決不放棄調解努力[N];人民法院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令健;法院調解社會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2 鄭凱銓;參與社會管理的法院調解[D];吉林大學;2011年
3 閆慶霞;法院調解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雷明貴;法院調解的實踐邏輯[D];上海大學;2010年
5 黃海濤;法院調解立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6 楊志剛;誘惑偵查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洪冬英;當代中國調解制度的變遷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8 辛國清;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唐俊;調解制度構建新論[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姚志堅;司法便利化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麗;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下法院調解之法理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2 閆麗萍;論法院調解[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3 王瑞云;論法院調解[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袁麗娜;法院調解的檢討與重塑[D];四川大學;2004年
5 陳晨;人民法院調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姜霞;反思與借鑒:法院調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湘潭大學;2003年
7 周敏華;試論法院調解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8 常潔;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4年
9 夏明豐;論法院調解制度[D];蘇州大學;2003年
10 馬艷;試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049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10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