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族法學研究中的局限及可能進路——以民族習慣法為分析對象
本文關(guān)鍵詞:論民族法學研究中的局限及可能進路——以民族習慣法為分析對象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民族習慣法 擴展參與觀察法 法律人類學 歷史法學
【摘要】:當下中國民族習慣法的研究中存在著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如論題選擇的無命題化及參與觀察方法的機械適用等。以西方法律人類學與歷史法學的相關(guān)知識為基礎,對中國民族習慣法研究中的固有局限性予以揭示,并提出未來中國民族習慣法研究的可能進路。中國民族習慣法學研究中面臨著理論與方法上的諸多挑戰(zhàn),雖然西方的法律人類學與歷史法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熟的經(jīng)驗樣本,但中國民族習慣法的研究還是離不開對于中國場域?qū)嵺`的充分關(guān)注。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法學院;
【關(guān)鍵詞】: 民族習慣法 擴展參與觀察法 法律人類學 歷史法學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俗習慣的司法適用研究”(項目編號:11BFX021)
【分類號】:D920.4
【正文快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族法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揆諸當下中國民族法學的整體性研究進路,其是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理論、民族法制史、民族司法的理論與實踐、民族法學的本體論探析以及民族習慣法等。而在如上幾個研究向度中,從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許章潤;;“習慣法”的當下中國意義[J];讀書;2009年10期
2 劉順峰;;西方法律人類學論綱:歷史、理論與啟示[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3 裴自余;;國家與理性:關(guān)于“國家理性”的思考[J];開放時代;2011年06期
4 鄭欣;田野調(diào)查與現(xiàn)場進入——當代中國研究實證方法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趙旭東;;秩序、過程與文化——西方法律人類學的發(fā)展及其問題[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德偉;;試論比較教育研究中的實地調(diào)查[J];比較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2 徐冠軍;;大學生干部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田野調(diào)查[J];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王振威;;對“官入”調(diào)查研究方法之反思[J];調(diào)研世界;2008年03期
4 范建華;;生態(tài)文學研究的價值取向及其邏輯架構(gòu)[J];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11期
5 侯猛;;法律和人類學研究:中國經(jīng)驗30年[J];法商研究;2008年04期
6 董建輝;徐雅芬;;西方法律人類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演變[J];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7 邵華;;排斥與融合:論調(diào)解對習慣法“中心化”的證成[J];法學雜志;2013年02期
8 趙曉榮;;主體間際分享:“他群”“我群”互動的田野[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9 毛瑞若·維羅里;董政;;政治概念中的變革[J];研究生法學;2013年04期
10 夏春利;;論建構(gòu)主義維度的國際軟法研究及其方法論建構(gòu)[J];東南學術(shù);2014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香;蒙古族習慣法與多元糾紛解決機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朱國偉;中央政府核心職能的探求—一種公共理性觀[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3 易承志;社會轉(zhuǎn)型與治理成長:新時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周欣宇;文化與制度:藏區(qū)命價糾紛的法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5 劉巖;威廉·特維寧的一般法理學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6 王偉臣;英美法律人類學的困境:格盧克曼與博安南之爭[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7 李麒;財產(chǎn)糾紛與訴訟實踐[D];山西大學;2012年
8 熊征;甘南牧區(qū)藏族民間糾紛的解決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9 張帆;我國多民族地區(qū)社會管理法治化建設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10 張慧芳;游走于市場、國家與社會之間[D];上海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晟;我國習慣法司法適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黃偉迪;媒介與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流動生活[D];安徽大學;2011年
3 聶家昀;黔東南苗族習慣法與國家刑法關(guān)系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4 閆玉峰;青少年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因素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余芳艷;民族志意義上的課堂觀察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6 金峰;活法與法律的合法性[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7 崔家田;從“無序”到“有規(guī)”[D];蘇州大學;2005年
8 匡強;新型社區(qū)中心與城市社區(qū)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楊春;民俗學田野調(diào)查的影視記錄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周國興;一般法理學如何可能[D];吉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周保巍;;“國家理由”,還是“國家理性”?——三重語境下的透視[J];讀書;2010年04期
2 董建輝;徐雅芬;;西方法律人類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演變[J];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3 涂成林;“陳村”的故事——安戈夫婦訪隨談記[J];開放時代;1999年02期
4 任劍濤;;重塑國家精神:從小國心態(tài)到大國理性[J];開放時代;2009年09期
5 許紀霖;;普世文明,還是中國價值?——近十年中國的歷史主義思潮[J];開放時代;2010年05期
6 周曉虹;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剛健;;淺議民族習慣與民族習慣法[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楊華雙;;論民族習慣法中的和諧理念[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6期
3 賈德榮;;對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沖突與調(diào)適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4 馬德虎;;淺析民族習慣法[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年08期
5 游訓龍;;民族習慣法研究的新嘗試——評《民族習慣法的經(jīng)濟分析》[J];民族論壇;2012年24期
6 王學輝;;民族習慣法與現(xiàn)行法制的沖突及其消融[J];現(xiàn)代法學;1993年06期
7 韋成球;大化風景區(qū)各民族習慣法的調(diào)查[J];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03期
8 柴進;國家法制統(tǒng)一視野中的民族習慣法[J];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9 龍大軒;民族習慣法研究之方法與價值[J];思想戰(zhàn)線;2004年02期
10 劉曉明;論民族習慣法之社會功用[J];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飛;;文化多元與人權(quán)普適——以和諧社會語境之民族習慣法的發(fā)展引導為例[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2 梁玉多;;東北古代民族習慣法的演化進程[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3 李茂久;;刑法視域下民族習慣法司法適用性研究[A];當代法學論壇(2008年第1輯)[C];2008年
4 涂少彬;;民族習慣法的雙重困境及其程序破解——基于博弈論的分析[A];2013年中國民族法學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孫韓;;民族自治區(qū)域立法需重視民族習慣法資源[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6 周相卿;;文化模式原理對民族習慣法研究的幾點啟示[A];2003年貴州省憲法法理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周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N];中國民族報;2002年
2 東北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黃海鷹;優(yōu)化民族習慣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適用[N];光明日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游志能;民族習慣法的經(jīng)濟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張璞;鄂溫克民族習慣法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2 劉珍;民族習慣法司法適用探析[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3 黃璐;貴州黔東南州侗族民族習慣法在司法審判中的適用調(diào)研報告[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張祺好;從并行走向融合[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9858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98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