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法的雙重應用與村莊糾紛調解——基于華北L村的考察
本文關鍵詞:國家法的雙重應用與村莊糾紛調解——基于華北L村的考察
更多相關文章: 糾紛調解 村莊結構 交往規(guī)則 國家法與民間法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對華北L村糾紛調解的考察,將政治社會學的方法應用于法學研究,將村莊的糾紛調解看做是村莊秩序的打亂與重新恢復的過程,并分析該過程中國家法與民間法的互動。文章通過分析表明由村莊的內生性權威所進行的糾紛調解,在調解進程的不同階段對于國家法的應用存在差異,進而在不同階段存在不同意涵的民間法與國家法互動的問題。而此種糾紛調解方式的有效性建立在調解人對于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靈活應用上。該經驗表明村莊的糾紛調解表面上或呈現(xiàn)對國家法規(guī)避的特征,但是事實上諸多國家法已經深深嵌入村莊。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
【關鍵詞】: 糾紛調解 村莊結構 交往規(guī)則 國家法與民間法
【基金】:2014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項目編號:14JZD03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0.4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在關于村莊的糾紛解決的法學研究中,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傳統(tǒng)議題,在引入了人類學法律多元的概念以后,關于該問題的法學研究進一步豐富起來了。首先是法律文化與法律多元的觀點。梁治平受英國人類學家Sybillevander Sprenkel的啟發(fā),開始將由“鄉(xiāng)民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輝煌;;村莊糾紛的運作邏輯及其社會基礎[J];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08期
2 周一星;論中國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模政策[J];管理世界;1992年06期
3 張佩國;鄉(xiāng)村糾紛中國家法與民間法的互動——法律史和法律人類學相關研究評述[J];開放時代;2005年02期
4 宋麗娜;田先紅;;論圈層結構——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變遷的再認識[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趙旭東;習俗、權威與糾紛解決的場域——河北一村落的法律人類學考察[J];社會學研究;2001年02期
6 董磊明;;村莊糾紛調解機制的研究路徑[J];學習與探索;2006年01期
7 梁治平;中國法律史上的民間法——兼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J];中國文化;1997年Z1期
8 郭星華;黃家亮;;社會學視野下法律的現(xiàn)代性與地方性[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9 仝志輝,賀雪峰;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后村級權力的合法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10 朱曉陽;;“語言混亂”與法律人類學的整體論進路[J];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志如;;兩條道路如何抉擇?——對《變法、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文的解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2 孫放;;論政府投資的法價值取向[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2期
3 蔣志如;;中國法學學術研究的“50歲現(xiàn)象”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4 蔣志如;;試論法官與法學家的關系——以美國為語境的思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5 劉艷芳;;我國古代調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6 趙穎坤;;“均質”與“激情”下的規(guī)則制定——建國初期的立法及其社會背景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宋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組織依托問題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20期
8 韋志明;李妍;;民族地區(qū)農村糾紛解決機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發(fā)性意義——基于三江縣冠洞村的個案調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06期
9 韋留柱;;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與分析——以河南農村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7期
10 張亮;張聯(lián)社;;農村糾紛的社會學思考——基于L村1起遺產糾紛事件的剖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明春;;當代中國倫理道德秩序的重新構建[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上海市長寧區(qū)檢察院課題組;;我國檢察機關在刑事和解發(fā)展中的基本立場[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李亞凝;;“嵌入性”不足與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構[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任曉雪;;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水資源保護面面觀[A];城鄉(xiāng)飲用水水源安全問題與發(fā)展匯總[C];2009年
5 歐丹;;農村刑事糾紛解決之場域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課題[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七輯2011)[C];2012年
6 歐丹;;農村刑事糾紛解決機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課題[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7 韓兆輝;崔莎;;論新農村建設中鄉(xiāng)村精英的作用[A];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晉曉兵;;網絡匿名:E時代縱火者的覆滅[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9 肖日葵;;D類村莊權力及其運行——以T村修水庫事件為個案研究[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孟春陽;;環(huán)境法庭的正當性分析——以能動司法為視角[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麗;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視角下的新疆城鎮(zhèn)化產業(yè)支撐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劉建勛;我國農村社會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東大學;2010年
5 劉鑫渝;土地制度變遷視野下的哈薩克牧區(qū)社會[D];吉林大學;2011年
6 楊猛;新農村建設視閾下的農村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佟金玲;司法儀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9 宋麗娜;人情的社會基礎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狄金華;被困的治理[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漆星;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勛;中國法治變革下的價值觀沖突[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謝瑾;商業(yè)特許經營信息披露制度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瑩;私力救濟的法經濟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胡駿軍;法治背景下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黃蘭;小議社會變遷下轉型中國的法院司法[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潘俊秀;論動產善意取得的適用范圍[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李丹;偵查信息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震;“訴調對接”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徐天真;社會轉型期的農村人民調解機制探討[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宗智;;中國法律制度的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研究[J];北大法律評論;1999年01期
2 費孝通;三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3 費孝通;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tǒng)界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邵華;;當前農村系統(tǒng)內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J];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5 陳福大;法律價值中自由與秩序的沖突[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王銘銘;;范式與超越:人類學中國社會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湯唯;;農村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理模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楊華;;糾紛的性質及其變遷原因——村莊交往規(guī)則變化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郭星華,王平;中國農村的糾紛與解決途徑——關于中國農村法律意識與法律行為的實證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10 賀雪峰;;農民行動邏輯與鄉(xiāng)村治理的區(qū)域差異[J];開放時代;2007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毅;村治變遷中的權威與秩序[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電力爭議糾紛調解規(guī)定[J];司法業(yè)務文選;2012年08期
2 顧春燕;;開展價格糾紛調解工作的意義和思路[J];北方經貿;2012年06期
3 王文華,孫祥,紅英;兵團89團加強基層糾紛調解有力度[J];當代司法;1998年10期
4 春楊;;清代半官方性質民事糾紛調解初探[J];法律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5 胡煒;;楊老漢贍養(yǎng)糾紛調解記(快板書)[J];人民調解;2010年05期
6 ;江西省加強民事糾紛調解工作暫行規(guī)定[J];江西政報;1990年20期
7 賴鋒;;糾紛調解的幾種基本方法[J];人民調解;2007年09期
8 春楊;;我國傳統(tǒng)糾紛調解機制的功能與現(xiàn)代價值[J];政法論叢;2007年06期
9 陳偉;;論我國消費糾紛調解機制的完善[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9期
10 王文哲;;《電力爭議糾紛調解規(guī)定》亮點解讀[J];農村電工;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白志勤;;衛(wèi)生系統(tǒng)核心價值觀與醫(yī)患和諧——海南醫(yī)療糾紛調解成效分享[A];醫(yī)療衛(wèi)生職業(yè)精神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2 郭銳鋒;;拓展標準化應用新領域 增強矛盾糾紛調解有效性[A];市場踐行標準化——第十一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C];2014年
3 謝欣娟;馬道坤;;做好基層派出所矛盾糾紛調解工作 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好務[A];湖南省第十屆公安理論研討會“排查化解矛盾糾紛 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課題論文集[C];2008年
4 郝廷婷;;論苗族民間糾紛調解的形式[A];回顧與創(chuàng)新:多元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成立30年紀念暨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耀光 呂小飛 魏紅;商水編織矛盾糾紛調解網[N];周口日報;2005年
2 季曉宇邋胡杰;實行“兩級四次調解”[N];人民公安報;2007年
3 記者 游銀華 通訊員 付文杰;通許縣“糾紛調解觀察員”發(fā)揮大作用[N];開封日報;2009年
4 柯永春;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8%[N];蚌埠日報;2009年
5 馮如生;如皋消協(xié)構建消費糾紛調解新機制[N];中國工商報;2010年
6 許衛(wèi)華 張德強 楊章志;糾紛調解需用巧勁兒[N];農民日報;2013年
7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李奮飛;從一起糾紛調解看基層法治生態(tài)[N];檢察日報;2014年
8 張鋒 王傳宗;治安糾紛調解工作的“三心”及方法、技巧[N];人民公安報;2009年
9 記者 何彭鵬 通訊員 林俊淦;老圩: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100%[N];泰州日報;2009年
10 記者 鄭弋 通訊員 沈美芳;繆蒂生深入調研 多元矛盾糾紛調解[N];江蘇法制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董磊明;鄉(xiāng)村社會巨變中的糾紛調解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陳新雄;農村糾紛調解機制的困境與出路[D];南京大學;2006年
2 王義;當代民間糾紛調解與社會轉型[D];江西財經大學;2012年
3 戎冬梅;金融糾紛調解機制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4年
4 張震;權力、關系與文化:鄉(xiāng)村糾紛調解的實踐邏輯探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5 陳海燕;貴州黔東南苗族聚集地區(qū)村民委員會糾紛調解制度研究[D];貴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845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78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