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禮法合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的“禮法合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摘要】:禮和法都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禮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導人們遵守社會規(guī)范,而法則依靠強制力使人們遵守禮的有關規(guī)范,從而達到社會安定有序的目的。"禮"與"法"(刑)相輔相成,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的兩大基石。"禮法合治"思想奠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后經(jīng)戰(zhàn)國末期儒學大師荀子的推闡,其影響進一步擴大。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儒家"禮法合治"的思想正式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得以實施。此后,雖然朝代更迭,但"禮法合治"思想基本上為后世所繼承發(fā)展。"禮法合治"的思想和實踐可以為我們今天構(gòu)建和諧社會提供寶貴的政治智慧和法律資源。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
【關鍵詞】: 禮 法 刑 禮法合治 國家治理模式
【分類號】:D920.0;B21
【正文快照】: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禮”與“法”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對社會秩序發(fā)揮著調(diào)節(jié)、約束的功能!岸Y”是指規(guī)范社會人生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岸Y”產(chǎn)生于氏族部落時期一些具有原始宗教性質(zhì)的活動。后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禮”的內(nèi)容逐步擴大化、系統(tǒng)化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建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還需關注其道德內(nèi)涵——中國古代治理文明中“禮法合治”思想的啟示[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5年01期
2 曾振宇;;“一準乎禮”:儒家孝觀念對唐律之影響[J];理論學刊;2013年04期
3 張晉藩;論禮──中國法文化的核心[J];政法論壇;1995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N];人民日報;2014年
2 ;[N];人民日報;2014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gòu)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zhuǎn)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5 李華華;;從“道”的演變看三教融合[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6 汪高鑫;;論漢代公羊?qū)W的大一統(tǒng)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7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傳播與徽州和諧社會的建構(gòu)[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王莉;;漢樂府挽歌歌辭考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浩;;孝子丁蘭“刻木事親”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陳躍紅;;天理與人欲——試說欲望規(guī)訓的文化差異[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5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張維坤;;淺談中國古代的誦讀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王陽安;;宋元蒙學識讀寫教學理論與實踐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陶世龍;李鄂榮;;地質(zhì)思想在古代中國之萌芽[A];地質(zhì)學史論叢(4)[C];2002年
10 高建立;;閩學與佛學之關系研究——以朱熹哲學思想為中心[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shù):黃宗羲與明清學術(shù)思想史的轉(zhuǎn)型[D];西北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5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6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南開大學;2010年
7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代亮;曾國藩詩文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經(jīng)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雷;法家君主專制理論與秦朝的興衰[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艷;《“隨物賦形”—談蘇軾文藝美學之“水之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銘;先秦儒道游觀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野;先秦休閑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郝雨紅;關于毛澤東鄧小平執(zhí)政為民思想研究及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冷寧;淺談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譚瑞梅;曾國藩道德修養(yǎng)思想探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一)[J];文物;1993年08期
本文編號:6611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66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