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宗族傳統(tǒng)與鄉(xiāng)村自治的沖突與妥協(xié)
發(fā)布時間:2017-08-06 02:25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宗族傳統(tǒng)與鄉(xiāng)村自治的沖突與妥協(xié)
【摘要】:一般認為,近代封建宗族制度是指宋朝以后至明清時期的近代封建宗族組織,而這一時期宗族的特點正如常建華所述:“宋元明清宗族制度的總體特征是通過祭祖及建祠堂、選族長、修族譜、設族田、建族學使之組織化,其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是體現其民間社會的普及和自治化。新的宗族制度與國家政權分離,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該時期引人注目的歷史內容!盵1]宗族制度曾經在治理基層鄉(xiāng)村社會,維護基層鄉(xiāng)村社會的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至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權利思潮的興起,近代地方自治運動在推行過程中與傳統(tǒng)中國的宗族制度一度產生沖擊與碰撞,這使得傳統(tǒng)宗族制度日漸式微,而民國時期的鄉(xiāng)村自治運動也終以失敗而告終。 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宗族制度與近代地方自治運動的博弈為線索,立足檔案、歷史文獻、歷史與法律類期刊等,采用歷史敘事與對比論證相結合的手法,分導言、正文、結論三部分來探討宗族制度與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博弈及對當代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基層社會建設的借鑒意義,同時對于法律移植與本土化融合問題進行反思。 論文主體主要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對相關概念作一個簡要界定,以便厘清正文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簡要介紹傳統(tǒng)中國社會(近代以前)宗族制度或者文化對于鄉(xiāng)村治理的影響及其與近代地方自治的關系,厘清相關的概念問題,并且對時間范圍作了大致的界定。第三部分主要論述民國時期的宗族制度對地方自治的影響及表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與西學的興起,民國時期的宗族功能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其對近代民國時期地方自治推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體現在立法活動當中,還體現在當時的現實實踐當中。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近代宗族制度對地方自治產生如此影響的原因。從歷史背景來看,主要是由于西方憲制改革不徹底,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殘余,因而在推行地方自治的過程當中就免不了受到封建勢力的抵制,而人們的憲政意識薄弱,難以與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相對抗。在另一方面,舉國上下全面的憲政改革尚未推行,而妄想通過推行地方自治這一個方面完成改革,這無異于杯水車薪,難以救積貧積弱之火。從當權者的層面來看,當時的統(tǒng)治者缺乏徹底的憲制改革的決心,因此對待地方自治制度的態(tài)度自然曖昧不清,當傳統(tǒng)宗族制度與地方自治制度發(fā)生沖突時,妥協(xié)似乎成為必然的選擇,于是“地方自治”發(fā)展成為凝聚東西方思想精髓的“怪胎”,其夭折也是歷史的必然。從思想文化層面來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的倫理綱常和“息訟”等思想根深蒂固,,對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起到了抑制和阻礙作用,也影響了地方自治理念的傳達和推行。第五部分對西法移植與本土化融合進行了反思,在總結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途徑:一是吸收和借鑒傳統(tǒng)宗族文化當中有益于基層建設的經驗,二是培養(yǎng)公民權利意識,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民主政治生活當中,行使公民的基本權利。
【關鍵詞】:宗族 自治 法律移植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929;D921.8
【目錄】:
- 目錄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導言11-16
- 一、 論文選題的理由或意義11-13
- 二、 國內外關于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趨勢13-14
- 三、 論文研究思路14-16
- 一、 相關概念界定16-18
- (一) 民國時期民國鄉(xiāng)村自治的時間范疇16-17
- (二) 鄉(xiāng)村自治的概念范疇17
- (三) 宗族傳統(tǒng)的概念范疇17-18
- 二、 民國鄉(xiāng)村宗族的歷史追溯及其與自治的關系18-22
- (一) 鄉(xiāng)村宗族的歷史追溯19-20
- (二) 民國宗族與近代自治的關系20-22
- 三、 民國宗族與民國鄉(xiāng)村自治沖突與妥協(xié)的表現22-43
- (一) 宗族傳統(tǒng)與鄉(xiāng)村自治立法上的沖突與妥協(xié)22-34
- 1.宗族傳統(tǒng)對民國鄉(xiāng)村自治行政法立法上的沖突與妥協(xié)23-28
- 2.宗族傳統(tǒng)與民國鄉(xiāng)村自治民法立法上的沖突與妥協(xié)28-31
- 3.宗族傳統(tǒng)與民國鄉(xiāng)村自治法律原則及法律解釋的沖突與妥協(xié)31-34
- (二) 宗族傳統(tǒng)與鄉(xiāng)村自治現實上的沖突與妥協(xié)34-43
- 1.傳統(tǒng)中國宗族社會的主要功能34-39
- 2. 近代自治背景下宗族功能的變遷及其與近代自治制度的博弈39-41
- 3. 宗族傳統(tǒng)與近代鄉(xiāng)村自治的沖突與妥協(xié)導致官治色彩濃厚41-43
- 四、 宗族傳統(tǒng)與民國鄉(xiāng)村自治博弈的原因43-54
- (一) 西方憲制的不徹底44-48
- 1.人民的憲政意識薄弱44-45
- 2. 整體的憲政改革未能進行,不可能從地方自治一個方面突破45-48
- (二) 政府缺乏實施包括地方自治在內的西方憲制的真正決心48-50
- (三) 傳統(tǒng)專制文化的制約嚴重50-54
- 五、 文化傳統(tǒng)中實行鄉(xiāng)村自治近代化的路徑探尋54-63
- (一) 傳統(tǒng)宗族治理下的鄉(xiāng)村給我們的啟示55-58
- (二) 西法移植與本土化融合的博弈給我們的反思58-60
- (三) 西法移植下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60-63
- 1.教化公民學習理性的權利意識61
- 2.保障公民的知情權61-62
- 3.建立實現公民權利的民主政治機制62-63
- 結語63-66
- 注釋66-69
- 參考文獻69-73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73-74
- 致謝74-7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華富;民國時期黟縣西遞明經胡氏宗族調查報告[J];安徽大學學報;1995年04期
2 洪璞;試述明清以來宗族的社會救助功能[J];安徽史學;1998年04期
3 常建華;;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綜述[J];安徽史學;2010年01期
4 鄧輝;從儒家文化看村民自治的困境[J];昌吉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5 曾憲平;譚敏麗;;家庭、宗族與鄉(xiāng)里制度: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鄉(xiāng)村治理[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肖唐鏢;;從正式治理者到非正式治理者——宗族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角色變遷[J];東岳論叢;2008年05期
7 陳明明;鄉(xiāng)村政治發(fā)展:自治與政治調控[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S1期
8 徐祖瀾;;鄉(xiāng)紳之治與國家權力——以明清時期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為背景[J];法學家;2010年06期
9 周小平;劉志強;;地方自治的理論與實踐[J];法治研究;2007年06期
10 楊婉蓉;試論民國時期農村宗族的變遷[J];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本文編號:6280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62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