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憲法實踐中的西康建省及其法治價值
本文關(guān)鍵詞:近代中國憲法實踐中的西康建省及其法治價值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近代中國 川邊 西康 憲法實踐 省制改革 法治價值
【摘要】:本文將西康建省放入近代中國憲法實踐這一視角,梳理和分析自清末川邊新政、籌備建省,到南京政府設(shè)立西康行省這一橫跨20世紀上半葉之中國社會的動態(tài)過程;并在近代中國憲法實踐的歷史場景中,通過剖析西康建省的動因與阻力,綜合評析其法治價值,從而得出結(jié)論:近代中國憲法實踐及其法治思想是西康建省的持續(xù)推動力,作為近代中國邊疆省制化進程的重要舉措,西康建省是近代中國依憲治國實踐在邊疆治理中的重要內(nèi)容和成果。
【作者單位】: 西南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關(guān)鍵詞】: 近代中國 川邊 西康 憲法實踐 省制改革 法治價值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民國時期四川康區(qū)社會控制研究——以民國政府的政策、法律調(diào)節(jié)為視角”(12YJA820083)
【分類號】:K25;D929;D921
【正文快照】: 西康,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概念,在近代中國尤為引人注目。這個位于中國西南,緊鄰西藏、四川、青海和云南的區(qū)域,跨越晚清政府、民國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三個中央政權(quán),歷經(jīng)近三十載,終于完成了從地理文化概念向近代行政區(qū)劃概念的轉(zhuǎn)變,西康省從此成為20世紀上半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云田;清末川邊改革新探[J];中國藏學;2002年03期
2 任新建;論康藏的歷史關(guān)系[J];中國藏學;2004年04期
3 李細珠;試論清末新政時期政區(qū)變革的幾個問題[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4 孫立平;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衰敗過程及其對現(xiàn)代化的影響[J];社會學研究;1992年02期
5 薛曉榮;從普世帝國到民族國家——清末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衍生與國家整合[J];探索與爭鳴;2004年02期
6 彭文斌;湯蕓;;邊疆化、建省政治與民國時期康區(qū)精英分子的主體性建構(gòu)[J];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7 于明;;政體、國體與建國 民初十年制憲史的再思考[J];中外法學;2012年01期
8 馬戎;;中國民族問題的歷史與現(xiàn)狀[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9 翟志勇;;中華民族與中國認同——論憲法愛國主義[J];政法論壇;2010年02期
10 馬玉華;;論國民政府對西南邊疆及邊疆民族的治理[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強;清末革命派尊黃現(xiàn)象述論[J];安徽史學;2001年04期
2 李國環(huán);孫中山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振興實業(yè)的經(jīng)濟思想述評[J];安徽史學;2002年03期
3 李里峰;代性及其限度:民國文官考試制度平議[J];安徽史學;2004年05期
4 操申斌;近代中國大同思想的比較研究及其啟示[J];安徽史學;2005年06期
5 陶季邑;;辛亥革命時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J];安徽史學;2011年04期
6 王尤清;;民國前期南北地緣話語與政治演進[J];安徽史學;2012年02期
7 陶季邑;;孫中山晚年才將其“大同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等同起來[J];安徽史學;2012年03期
8 羅衍軍;;孫中山土地利用思想探討[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8期
9 蔣玉珉;劉振宏;;孫中山合作主義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張娟;;弱勢行動集團主導(dǎo)下的政制創(chuàng)新——辛亥革命的歷史制度主義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宇和;;山在虛無縹緲間:孫逸仙民生主義倫敦探源[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劉海峰;;“科舉,非惡制也”——兼談教育史研究中的知今通古問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姚會元;;孫中山的金融理論與實踐[A];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國錢幣》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4 王川;;民國時期西藏地方“邊地漢人”研究的學術(shù)價值——從任乃強先生對康藏民族關(guān)系史的研究說起[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5 齊衛(wèi)平;;孫中山向西方尋找真理途程的歷史考察[A];近代中國(第二輯)[C];1991年
6 李一翔;;孫中山的合作思想與國民黨的合作運動[A];近代中國(第十一輯)[C];2001年
7 郭太風;;辛亥革命與民族主義鋒芒的轉(zhuǎn)向[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8 秦和平;;關(guān)于蔣介石與20世紀30年代西南三省禁煙運動關(guān)系的認識[A];近代中國(第十五輯)[C];2005年
9 梁繼超;肖海鳳;;孫中山在20世紀中國的歷史地位[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章仲華;;試論孫中山先生和平統(tǒng)一的思想和實踐[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少輝;上海金融中心法制變遷及決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延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何建國;領(lǐng)袖著作與意識形態(tài):孫中山著作的出版與傳播研究(1919—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彭春凌;儒教轉(zhuǎn)型與文化新命[D];北京大學;2011年
7 丁健;民初農(nóng)商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魯法芹;《東方雜志》與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D];山東大學;2011年
9 楊芳;平等原則在少數(shù)民族人權(quán)保障中的適用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10 高月;清末東北新政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新生;中學歷史教學中世界意識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春志;民國文官撫恤制度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緒遷;莫理循與中國參加一戰(zhàn)的關(guān)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秦奮;清朝晚期至民國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邵琴芬;論民國時期教會大學的道德教育[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本森;急進與保守·劇變與不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倩;系統(tǒng)視域下孫中山“振興中華”思想的整體性[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8 何新;辛亥革命與民初政治參與的擴大[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常孩;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政治會議述略[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琳;和諧發(fā)展觀視域下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古瑟普·詹納;楊元芳;陳宗祥;;西藏拉薩出土的古人類遺骸[J];中國藏學;1990年04期
2 張雙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問題為中心[J];中國藏學;2003年04期
3 張繼才;;論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國家結(jié)構(gòu)觀[J];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4 馬玉華;莊成余;;貴州省邊胞文化研究會述論[J];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5 楊天宏;走向衰亡的民初國會──歷史過程重建與政治語境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6 永石;清朝末年我國的政區(qū)[J];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04期
7 孫立平;權(quán)威基礎(chǔ)轉(zhuǎn)換的異步性與“權(quán)威真空”——后發(fā)外生型現(xiàn)代化中的錯位現(xiàn)象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06期
8 許紀霖;政治美德與國民共同體——梁啟超自由民族主義思想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9 李秀清;近代中國聯(lián)邦制的理論和實踐——北洋軍閥時期省憲運動述評[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1年04期
10 馬玉華;云南省邊疆行政設(shè)計委員會述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艷玲;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憂患意識與變革思潮述論[J];懷化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2 馬小林;近代中國變革的一點啟示[J];人民論壇;2002年02期
3 君凡;近代中國的“補漏”意識及其危害[J];歷史教學;2002年03期
4 蔡云輝;近十年來關(guān)于“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綜述[J];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5 楊光斗;對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再認識[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6 洪振強;近代中國對商會的早期認識述論[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7 趙朝峰,宋艷麗;近20年來西方侵略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陳鋼;近代中國早期郵票發(fā)行述要[J];中國地方志;2004年04期
9 王林,唐子奕,郭之;近代中國謀求現(xiàn)代化的形上缺失分析[J];學術(shù)交流;2004年05期
10 馬建華;近代中國的汽車展覽[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近代中國》第2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2 ;《近代中國》稿約[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3 ;《近代中國》編委會[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4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5 ;《近代中國》第4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6 ;《近代中國》第1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7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8 ;《近代中國》稿約[A];近代中國(第二輯)[C];1991年
9 ;《近代中國》編委會[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10 ;來函照登[A];近代中國(第二十三輯)[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石;近代中國與世界關(guān)系的曲折演變[N];人民日報;2000年
2 王中江 清華大學哲學系;近代中國的“自強主義思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程美東;近代中國的社會夢想回眸[N];北京日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杜娟;考察德國文獻中的近代中國[N];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馬敏;近代中國的商業(yè)啟蒙[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6 廣東中山市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 胡波;中山人與近代中國的上海[N];文匯報;2012年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現(xiàn)代史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dǎo)師 馬勇;近代中國的“悲情敘事”[N];金融時報;2013年
8 李育民;血寫的條約與近代中國[N];光明日報;2011年
9 蘇墨;探尋近代中國變局 揭秘擊斃拉登內(nèi)幕[N];工人日報;2012年
10 李永軍;馬克思談近代中國由盛轉(zhuǎn)衰的幾篇文章[N];團結(jié)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云輝;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劉訓(xùn)華;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D];上海大學;2010年
3 盧征良;近代中國市場之傾銷與反傾銷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9年
4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5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江遠山;近代中國地域政治化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8年
7 吳靜;近代中國民辦企業(yè)的技術(shù)引進[D];廈門大學;2009年
8 岳宗福;理念的嬗變 制度的初創(chuàng)[D];浙江大學;2005年
9 馬陵合;清末民初鐵路外債觀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3年
10 左世元;近代中國政派、政要之對日態(tài)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維剛;近代中國錯失現(xiàn)代化機遇的原因及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洪濤;成長與遲滯:近代中國華商保險業(yè)發(fā)展歷程的歷史考察(1865-1945)[D];廈門大學;2006年
3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學生與近代中國女子教育[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4 胡兆君;近代中國“國貨”思潮及其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5 王媛媛;近代中國童工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6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7 薛坤;近代中國博覽事業(yè)的起步和發(fā)展(1851-1937)[D];蘇州大學;2011年
8 徐天娜;近代中國“資本家”概念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9 王春華;李鴻章與近代中國的經(jīng)濟主權(quán)(1870-1895)[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馬靜;電報在近代中國的創(chuàng)辦歷程[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5972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59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