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普法實踐與話語轉化的思考
發(fā)布時間:2021-03-20 05:03
<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全民普法是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厚植全面依法治國精神沃土的基礎工程,對于社會主義法治國
【文章來源】:中國司法. 2020,(02)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一、我國普法的“人民至上”特性
(一)開展“法律六進”活動。
(二)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
(三)開展法治文化創(chuàng)建活動。
二、“三位一體”獨特話語體系的轉化
(一)政治話語
(二)法文化話語
(三)社會話語
1. 關注物質載體、實踐符號、共有信念和傳統(tǒng)等法治元素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文化言說效應。
2. 關注物化的法治要素,推動法律話語的實體化。
三、“誰執(zhí)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重大功能
(一)政治化運作向法治化轉型
(二)普法執(zhí)法相融合
(三)話語傳播由部門化向體系化轉變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普法宣傳工作論綱[J]. 黃麗云. 中國司法. 2019(03)
[2]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新征程[J]. 李林. 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17(06)
本文編號:3090467
【文章來源】:中國司法. 2020,(02)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一、我國普法的“人民至上”特性
(一)開展“法律六進”活動。
(二)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
(三)開展法治文化創(chuàng)建活動。
二、“三位一體”獨特話語體系的轉化
(一)政治話語
(二)法文化話語
(三)社會話語
1. 關注物質載體、實踐符號、共有信念和傳統(tǒng)等法治元素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文化言說效應。
2. 關注物化的法治要素,推動法律話語的實體化。
三、“誰執(zhí)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重大功能
(一)政治化運作向法治化轉型
(二)普法執(zhí)法相融合
(三)話語傳播由部門化向體系化轉變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普法宣傳工作論綱[J]. 黃麗云. 中國司法. 2019(03)
[2]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新征程[J]. 李林. 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17(06)
本文編號:30904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309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