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法史論文 >

當代中國法律正義的人本基礎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1-24 17:06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符合國情的檢察、審判制度日趨成熟,社會的法治化水平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明顯提高。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都還存在一些對維護社會公正、實現(xiàn)社會正義有著妨礙作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雖然非常復雜、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征:未能把以人為本思想落到實處。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法律思想特別是“歷史合力論”原理為指導,從立法和司法兩個角度對增強我國法律正義的人本基礎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建議。 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取得了明顯進步,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立法中的行業(yè)保護與地方保護問題、司法中的社會監(jiān)督與司法獨立相沖突的問題等,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以人為本思想未能落到實處。 第二部分對人本思想的內(nèi)涵進行解讀。本文所說的人本思想是當代中國以人為本思想的簡稱,它和西方的人本主義和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本質(zhì)上是與馬克思人學思想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 第三部分對法律正義的內(nèi)涵進行解讀。通過深入分析正義、法律正義的內(nèi)涵,運用“歷史合力論”原理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和法律正義觀。 第四部分探討人本思想與法律正義的關系。提出人的本質(zhì)是法律正義的前提,人的發(fā)展是法律正義的目的,最后分析人的主體性和法律的客體性的關系,提出實現(xiàn)法律正義必須把以人為本的思想落到實處。 第五部分對增強當代中國法律正義的人本基礎提出改革建議。以“歷史合力論”為指導,在繼續(xù)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同時充分重視信訪、網(wǎng)絡和民意調(diào)查等新、老民意表達平臺,為立法和司法制度改革提供民意根據(jù),以最大限度地夯實當代我國法律正義的人本基礎。 論文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立足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歷史合力論”原理,針對當代中國立法和司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法律正義的人本基礎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D920.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德祿;廖天舒;;法律正義在法律適用中的沖突與緩和——由許霆案引發(fā)的關于正義的思考[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吳鵬yN;;論法律正義與法律價值的辯證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0年30期

3 ;“以人為本”建設企業(yè)[J];共產(chǎn)黨人;1995年06期

4 ;以人為本抓能人經(jīng)濟[J];寧夏畫報;1996年06期

5 芮泗;以人為本促進隊伍發(fā)展[J];中國保安;1997年04期

6 梁愛平;“以人為本,依法立院”的思考與實踐[J];河北法學;1998年06期

7 黃英杰;“以人為本”與“愛崗敬業(yè)”——淺談職業(yè)道德建設[J];中國職工教育;2002年11期

8 李;;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的發(fā)展觀[J];資料通訊;2003年10期

9 韓迎春;“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唯實;2004年07期

10 遲福林;以人為本與求真務實[J];學習月刊;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友順;;以人為本 成就師生 打造品牌——現(xiàn)代學校管理的思考與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2 翁曉琴;;構(gòu)建以人為本服務模式的探討[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覃愛珍;;在新形勢下實施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4 黎康;;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A];堅持科學發(fā)展 構(gòu)建和諧社會——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二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尹洪太;趙志紅;;堅持以人為本 抓好安全管理[A];礦山建設工程技術新進展——2008全國礦山建設學術會議文集(下)[C];2008年

6 徐琴;;思想政治課教學內(nèi)容要生活化[A];2008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林霞;;淺談圖書館人文關懷[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孫俊祥;;芻議基層圖書館在發(fā)展與服務中的“人本管理”[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陳曉娟;;關于科學發(fā)展觀的幾點認識[A];“深入學習十七大精神,,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藺鵬;;質(zhì)量文化是企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關鍵[A];河南省煙草學會2005年學術交流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評論員;以人為本 構(gòu)建和諧武漢[N];長江日報;2005年

2 遼寧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員 曹景椿;以人為本[N];中國人口報;2002年

3 記者 徐英梅 張淑瑜;以人為本 構(gòu)建和諧社會[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5年

4 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龍;科學發(fā)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N];淮南日報;2005年

5 程偉禮;“以人為本”不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N];解放日報;2004年

6 張道航;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N];經(jīng)濟日報;2005年

7 何平 李彥彬;德龍鋼鐵以人為本謀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4年

8 安康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黃立新;怎樣在職校中落實“以人為本”[N];安康日報;2006年

9 李步云;為什么不應該反對“以人為本”這個提法[N];北京日報;2007年

10 安有太 文其祥;屯南煤業(yè)以人為本鑄牢安全網(wǎng)[N];兵團日報(漢);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真文;法律與道德的界限[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何士青;以人為本與法治政府建設[D];武漢大學;2005年

3 逯改;生命權及其保障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皮慶侯;孫中山民生主義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高宗澤;論以人為本的人才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郭鳳志;德育文化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山鳴峰;人本與效率[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徐秦法;社會治理中的信仰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童靜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學生工作體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曹海英;西部民族地區(qū)新型工業(yè)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姬曉慧;當代中國法律正義的人本基礎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圣福;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祥鴻;以人為本學校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興旺;當前中學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慶輝;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代大學生德育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5年

6 潘玉明;中國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建議[D];武漢大學;2005年

7 陳曉燕;新時期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6年

8 楊麗;馬克思科技觀的人本意蘊及其當代價值[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9 王大忠;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巖;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655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5655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6c6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