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哲學發(fā)展的邏輯與方法——對龐德《法律史解釋》的解釋
[Abstract]:Pound took the theme of the stability and change of law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Law. By directly criticizing the former legal theory, pound led to a completely new interpretation-the theory of social engineering. Thus it shows us a history of rise and fall of legal philosophy, and opens the prologue for its grand theory. Through re-examination and measure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emporary rule of law, it evolves into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logic and meth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philosophy: the legal order tends to be ideal in the relationship of coordination, stability and change; The concept of law moves towards science in the contest of many to one; legal phenomena prosper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law and rational cre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aw is harmonious in the unity of sociality and class nature. The above explanation provides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egal philosophy and the solution of various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法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基金】: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法治江蘇建設的戰(zhàn)略、模式、途徑與政策研究”(項目批準號:2010ZDIXM037) 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法學)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小平;傳承和演進:法律哲學發(fā)展的歷史——解讀羅斯科·龐德的《法律史解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3期
2 夏錦文;法律職業(yè)化與司法現(xiàn)代化關系的若干理論問題[J];法學論壇;2005年02期
3 克里夫·施米托夫;潘漢典;;英國“依循判例”理論與實踐的新發(fā)展——判例應當具有拘束力嗎?[J];環(huán)球法律評論;1983年03期
4 李君莉,王峰;法律的社會之維[J];政法論叢;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海坤;;中國走向憲政之路——兼論“三個代表”理論和我國憲法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高尚;;羅馬公法述略[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3 強昌文;范德安;;底線倫理與權利[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4 程乃勝;;何謂法理學——讀龐德的《法理學》(第一卷)[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5 強昌文;;契約倫理與當代中國權利立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6 徐衛(wèi);;羅馬遺產(chǎn)信托及其法學思考與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7 程乃勝;;龐德的法律目的思想及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8 劉少軍;;通過正當程序?qū)崿F(xiàn)實體正義[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9 劉光華;;論跨國競爭關系的多元化法律調(diào)控機制——關于中國溫州煙具協(xié)會應對歐盟CR法案和歐盟打火機反傾銷案的經(jīng)驗實證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1期
10 陳宏光;曹達全;;公私法劃分問題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碩;;以《唐律疏議》為例淺談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影響[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尹晉華;;試析影響法律監(jiān)督的現(xiàn)實問題[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黃文艾;;檢察機關派員列席審委會制度的反思與建構[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溫輝;;我國檢察機關性質(zhì)分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趙丹;;我國檢察機關職權范圍與領導體制的演變[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溫輝;;論行政公訴的理論基石[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張黎明;楊國章;;從法秩序利益看檢察權的正當性[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錢翠華;;知識產(chǎn)權民事審判權濫用的公平矯正——公正視野下法官品德對專利民事審判權的影響[A];專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9 白云;;和諧社會下我國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10 王國龍;;由語言追問法律的意義[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秀淵;拉丁美洲民法典的歷史與現(xiàn)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鄧繼好;程序正義理論在西方的歷史演進[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chǎn)權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李長坤;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李國慶;解雇權限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吳一鳴;英美物權法之大陸法解讀[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成結(jié)構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兵;我國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磊;我國水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管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張洪梅;論我國偵查程序中辯護權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學;2009年
4 李研;論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權[D];河北大學;2009年
5 張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實質(zhì)課稅主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王國濤;納稅人權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趙小娟;企業(yè)環(huán)境責任探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8 侯成智;國際環(huán)境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環(huán)境法的發(fā)展:參與·創(chuàng)新·推動[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郭琳;我國礦區(qū)地下水資源的法律保護[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10 蔣士鋒;跨界環(huán)境損害法律責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公丕祥;法制現(xiàn)代化的概念架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2 蘇力;法官遴選制度考察[J];法學;2004年03期
3 夏錦文,黃建兵;司法現(xiàn)代化的實證標準[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4 孫笑俠;法律家的技能與倫理[J];法學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紅芹;;《法律史解釋》一書評[J];法制與社會;2007年10期
2 劉小平;傳承和演進:法律哲學發(fā)展的歷史——解讀羅斯科·龐德的《法律史解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3期
3 張乃根;;研究當代西方法律哲學的方法論[J];中外法學;1992年01期
4 徐迅雷;;許霆如果真的“很傻很天真”[J];當代人;2008年04期
5 林燕平;;當代德國的法律哲學[J];法學;1996年06期
6 吳玉章;;社會學法學[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戚誠偉;顧慈怡;陳金平;;介評社會學法學及其主要流派[J];法制與社會;2010年02期
8 許秀華;論和諧發(fā)展視野下法的生態(tài)性取向[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5年06期
9 戚誠偉;;論社會學法學理論思想淵源[J];法制與經(jīng)濟(中旬刊);2009年06期
10 饒冠俊;;基于法律視角下的企業(yè)社會責任[J];商場現(xiàn)代化;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健梅;;法律與中國經(jīng)濟增長:一個初步實證分析[A];2007年山東大學“海右”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馬小紅;;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道路的艱難探索——讀《董必武法學文集》的體會[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輯)[C];2008年
3 馬小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法律建設——讀《董必武法學文集》感想(二)[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4 潘偉杰;;習俗與法治: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的限度[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5 丁以升;;論法律調(diào)整之外的中性行為[A];行為法學在中國的崛起[C];1993年
6 張靜煥;;法律思維、法學教育與法律邏輯學教學[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7 耿焰;;論法學教育中的社會屬性問題[A];法學教育:比較與省思——現(xiàn)代法學教育論壇文集[C];2001年
8 李振宇;;論邊緣法學的法學地位[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9 ;第一屆全國邊緣法學研討會會議綜述[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10 李振宇;;關于邊緣法學類似稱名問題[A];第二屆全國邊緣法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 謝暉;司法視角的法律哲學[N];人民法院報;2010年
2 煙臺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 程朝陽 周峗;法律哲學與牛津的法學學術傳統(tǒng)[N];人民法院報;2011年
3 崔璨;探尋法律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N];人民日報;2011年
4 喻中;法律哲學與法律科學的分野[N];光明日報;2005年
5 葉傳星;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發(fā)展[N];人民法院報;2002年
6 鄒立君;法律發(fā)展的重心在社會[N];檢察日報;2005年
7 俞榮根;完善法律體系“非一日之功”[N];法制日報;2011年
8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喻中;規(guī)范法學,還是邏輯實證法學[N];檢察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蔣安杰邋本報實習生 張亮;以人為本法治的時代呼喚[N];法制日報;2007年
10 閆艷;倫奎斯特:美國憲法歷史與邏輯的理性詮釋[N];人民法院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永忠;法律發(fā)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呂明;法律意識形態(tài)的語義和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3 唐宏強;國家與社會:傳統(tǒng)東方法律的運動機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王勇;法律發(fā)展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表達[D];吉林大學;2007年
5 蔡寶剛;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法律邏輯[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吳曉玲;宋明理學視野中的法律[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晁育虎;轉(zhuǎn)型中國法律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秦國榮;市民社會、政治國家與法律發(fā)展:馬克思的思想概覽[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敏;規(guī)范與價值:近代中國刑事法制的轉(zhuǎn)型[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家國;作為目的性事業(yè)的法律[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姬小康;龐德法律史解釋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2 蔣超;社會變遷與法律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汪仁可;龐德法律要素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武全;論法規(guī)律性發(fā)展的社會理性基礎[D];重慶大學;2005年
5 李小霞;法律移植研究再思[D];吉林大學;2006年
6 馬在鑫;論法律發(fā)展的模式與途徑[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7 鄭國強;楊兆龍法律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王虹霞;選擇中的社會功利[D];吉林大學;2007年
9 劉欣;網(wǎng)絡社會基礎上的中國法律發(fā)展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10 張燴;弗里德曼法律發(fā)展理論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3108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31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