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與制憲之間——吳景濂與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
[Abstract]:Wu Jingliang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onstitution-making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eople's first decade, and was always committed to advancing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fierce political confrontation. The cooperation and division between Wu and the revolutionaries, although not lacking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politicians, objectively constituted the core force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itution-making movement, and also constituted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moderate congressmen seeking the middle way. I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itution-making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 revolutionary wave set off again and won the final victory, but the idea of seeking compromise in the radical constitution-making and its failure lessons are still worthy of respect and memorization.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
【基金】:上海市人文社科基地華東政法大學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資助項目(項目號SJ0709) 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項目號ZZHDZF12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929;K25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天宏;;政黨建置與民初政制走向——從“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口號的提出論起[J];近代史研究;2007年02期
2 楊天宏;;曹錕“賄選”控告的法律證據研究[J];歷史研究;2012年06期
3 于明;;政體、國體與建國 民初十年制憲史的再思考[J];中外法學;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志如;;何去何從的中國診所法律教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2 李勇軍;歐陽仁根;;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較分析及我國的合理選擇——基于我國目前民商事立法的背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王憲明;楊琥;;五四時期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二陣地——《晨報副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與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江沛;遲曉靜;;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述評[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5 沈寂;;軍國民教育會與同盟會的成立[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6 何建國;;《孫文學說》初版探微[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7 王尤清;;民國前期南北地緣話語與政治演進[J];安徽史學;2012年02期
8 陶季邑;;孫中山晚年才將其“大同主義”與“共產主義”等同起來[J];安徽史學;2012年03期
9 楊振華;探析孫中山疏離新文化派的原因[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魏春明;;論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及其影響[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華;;努力提高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能力[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于建福;;孫中山中庸教育哲學思想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陳欣德;;“榮辱紛紛滿眼前”——從陸榮廷的巴孟巖題詩看其晚年的榮辱觀[A];陸榮廷與龍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虞坤;;評護法運動中的岑春煊[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陳新余;;中國錢幣學的研究對象再研究[A];西部金融·錢幣研究——2008陜西省錢幣學會論文匯編[C];2008年
6 楊立強;戴鞍鋼;;孫中山推進長江流域經濟發(fā)展的構想[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7 齊衛(wèi)平;;孫中山向西方尋找真理途程的歷史考察[A];近代中國(第二輯)[C];1991年
8 馬銘德;;辛亥革命與趙鳳昌[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9 邵雍;;興中會時期孫中山與美國致公堂的關系[A];近代中國(第十五輯)[C];2005年
10 馬銘德;;孫中山、張作霖同盟與莫斯科的關系[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少輝;上海金融中心法制變遷及決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周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勞動契約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8 張衛(wèi)莉;孫中山經濟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孫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唯;20世紀20年代湖南省憲運動中的選舉風潮[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趙聰影;論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構建及價值[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媛媛;近現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唐文彬;《申報》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婦女法律傳播(1927——1937)[D];湘潭大學;2010年
5 柳楠;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轉型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彬;慈善意識:我國慈善事業(yè)的倫理困境[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盛滿;華僑參政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曾方;民國時期民事調解制度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9 楊小青;中國審計立法史探析(公元前21世紀——1949)[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10 褚明露;國民政府時期財政部的金融監(jiān)管研究(1927-1940)[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繼才;;論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國家結構觀[J];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2 陳宇翔;變幻反復中的真相——章太炎的政黨思想探微[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徐輝琪;“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口號的由來及評價[J];近代史研究;1983年04期
4 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guī)劃[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5 張勇;再議“革命軍起、革命黨消”[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6 楊天宏;走向衰亡的民初國會──歷史過程重建與政治語境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李秀清;近代中國聯邦制的理論和實踐——北洋軍閥時期省憲運動述評[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家貴;1905年前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改造國民性思想及其演變[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2 賈新奇;;辛亥時期革命派內部倫理思想的分歧——兼論其時傳統(tǒng)道德的歷史命運[J];倫理學研究;2006年06期
3 鄧亦武;;改良與革命兩難間:梁啟超參悟近代史發(fā)展規(guī)律——兼評自近代以來的改良與革命之爭[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4 李龍;;另類視野中的滿與漢——以滿族留日學生為中心的考察[J];欽州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金綺寅;;簡析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對華僑的反清宣傳——以《中興日報》觀點為例[J];八桂僑刊;2007年04期
6 胡曉丹;;辛亥時期革命派民族主義動員新探——以《民立報》刊載文章為核心[J];文史雜志;2011年05期
7 隗瀛濤;論四川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和農民的聯盟問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2期
8 童顯勛;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9 鐘珍維;試論梁啟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功過[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10 黃玉妹;試析孫中山退位的歷史原因[J];孝感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少卿;;論辛亥革命與會黨的關系[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C];1981年
2 閻書欽;;辛亥革命時期李大釗立憲派思想論析[A];李大釗研究論文集[C];1999年
3 謝本書;高光漢;;護國戰(zhàn)爭中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聯合[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C];1981年
4 何若鈞;;辛亥革命前夕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封建主義的批判[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C];1981年
5 石田米子;;關于清末浙江農民斗爭與光復會的作用[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1981年
6 侯宜杰;;革命派反對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理論之評議[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7 邢煥林;;論辛亥革命時期的直隸革命運動[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選[C];1981年
8 廖大偉;;國民意識與清末革命進程[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9 王來棣;;立憲派的“和平獨立”與辛亥革命[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C];1981年
10 蔡尚思;;辛亥革命時期的新思想運動——資產階級各派主要的反孔反封建思想[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C];198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悅斌;清政府的改革與清王朝的覆亡[N];學習時報;2011年
2 秦暉;“演員”越來越清晰,“劇本”越來越模糊[N];南方周末;2011年
3 熊芳亮;“民族主義”還是“國家主義”?[N];中國民族報;2011年
4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清廷“制造”的革命黨[N];經濟觀察報;2008年
5 北京社科院歷史所 鄭永華;會黨為何走向了革命[N];北京日報;2011年
6 張光茫;塑造晚清涉外人物群像[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陳恒才;決戰(zhàn)東瀛島[N];中山日報;2011年
8 張重陽;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民主共和制度名實難副原因淺析[N];駐馬店日報;2007年
9 雪珥 旅澳清史學者;1909年的春天[N];中國經營報;2009年
10 彭武麟;從理論創(chuàng)構到政治實踐[N];中國民族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淑娟;吳景濂與民國政治:1916~1923[D];復旦大學;2007年
2 王佩良;江蘇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黃俊軍;清末湖南立憲派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4 孫祥偉;東南精英群體的代表人物——湯壽潛研究(1890-1917)[D];上海大學;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楊曉娟;新聞輿論與民初政局[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潘喜顏;清末歷史譯著研究(1901-1911)[D];復旦大學;2011年
8 莊和灝;法國人視域下的清末變局與列強應變[D];浙江大學;2012年
9 李新國;清末民初京津地區(qū)中下層士紳的心路歷程(1860—1920)[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魯法芹;《東方雜志》與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蘭慧;晚清革命派“尊黃”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程凱;淺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學;2011年
3 黃滔;原殺:清末革命派暗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高陽;制憲國大述評[D];蘭州大學;2007年
5 丁以德;民國初年的議會政治演變及其資產階級革命派關系之探討[D];新疆大學;2003年
6 劉國良;吳景濂與護法運動[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會芳;畢永年政治思想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湯黎;上!睹窳蟆放c1910-1913年的社會時局[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鳳鳳;宣傳時效的遞增與遞減[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隆;辛亥革命中的會黨與新軍[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574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25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