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流派評述
[Abstract]:Legalis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 of law among the pre-Qin school of thought. They are famous for the rule of law, and put forward a set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The thought of Legalism had a great influence at that time, but its thought of "legal system" also had two sides, and it also had some shortcoming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作者單位】: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
【分類號】:B226;D909.2;D9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競;;法家德育思想及其啟示[J];中國德育;2006年07期
2 徐祥民;法家學派的由來及其界限[J];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姚偉鈞;;論法家的形成與影響[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06期
4 黃濟;;諸子簡介 韓非子篇[J];中國教師;2007年05期
5 蔣業(yè)瓊;桂治強;;論法家的政治形式和治國方略[J];今日科苑;2007年24期
6 時顯群;;以“治道”為視角論法家與儒家的關系[J];政法論壇;2008年03期
7 時顯群;;以“治道”為視角看法家與墨家的關系[J];史學月刊;2008年06期
8 張陽;;淺議法家斗爭哲學思想[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9年01期
9 朱遠俊;;淺談《淮南子》與道、儒、法家思想的關系[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9期
10 朱偉明;;法家思想不是秦代唯一的立法指導思想[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埏;章峰;;孟子“井田說”與“恒產(chǎn)論”淺析[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2 馬玉山;;法家與三晉[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3 李槐;;社會轉型與儒家思想[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4 韓慶林;;《管子》禮法思想簡析(提綱)——兼與儒家與法家思想比較[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5 梅良勇;;宋都彭城與孟子的性善論[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七輯)——中國古都學會2000年學術年會暨中華古都徐州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周子良;;韓非法思想的價值取向[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7 蒲霞;;《管子通釋》與管子研究[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8 蘇暢;周玄星;;《管子》營國思想于齊都臨淄之體現(xiàn)[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9 童鳳莉;;遮蔽的光芒——《管子》與國學[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10 王葦柳;;孟子的恒產(chǎn)思想及其啟示[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江冬;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N];西部法制報;2010年
2 方銘;戰(zhàn)國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N];中國文化報;2006年
3 河北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魏建震;燕趙思想家在中國哲學思想史的貢獻與地位[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4 晁福林;荀子《天論》的思想光芒[N];光明日報;2006年
5 趙尚明;“法家思想”之我見[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6 劉泗(學者);何意百煉鋼 化為繞指柔[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朱慧 馬志超;安澤開壇論荀子[N];山西日報;2006年
8 吳仕逵;哪里有成功 哪里就有正面思維[N];天津日報;2008年
9 桂勝;《老子新編》:無成勢,無常形[N];文學報;2007年
10 任繼愈;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楊玲;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區(qū)永圻;戰(zhàn)國秦漢法家諸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小剛;韓非道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4 陳暉;近現(xiàn)代法哲學的兩次轉型及其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5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zhàn)國時期的禮學思潮[D];西北大學;2006年
6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戰(zhàn)國楚簡儒家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7 關立新;《韓非子》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8 王廣;“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學[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牛雪峰;荀子哲學的立場傾向與韓非子哲學間的關系探討[D];吉林大學;2009年
2 顧正磊;韓非子“法”的歷史內涵及其現(xiàn)代意義[D];蘇州大學;2008年
3 陳多旺;法家的功利價值取向與泰國的興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曾崗;王安石哲學思想探討[D];南昌大學;2008年
5 張婧;韓非“明主”思想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賀培姍;試論韓非子思想中的“術”[D];吉林大學;2009年
7 王旭艷;韓非法治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8 趙玲玲;先秦農(nóng)家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光勝;戰(zhàn)國時期儒學傳播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10 康亞利;《韓非子》與秦漢政治文化建構[D];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2164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21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