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破產(chǎn)重整程序中的股東代表訴訟
[Abstract]:The Japanese law clearly stipulates that after the process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begins, the debtor loses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lawsuit and the creditor's subrogation action should be suspended. In essence, litigation is a representative lawsuit, which is not based on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company.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the shareholder representative litigation still has the scope to apply. Considering that the interests of the shareholders in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still ne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w and the manager's negative attitude to the executives' responsibility, in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s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troduce shareholder representative litigation in order. Because of our legislation, judicature and science, there is not much attention on this issue. The practice of Japanese judicature and the discussion of academic circles can provide us with reference.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
【分類號】:D931.3;DD912.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甘培忠;論股東派生訴訟在中國的有效適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羅斌;;程序法視野下的“欺詐市場理論”研究——以證券集團訴訟的確認為中心[J];政法論壇;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慶瑭;;論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完善[J];成人高教學刊;2007年01期
2 任慶堂;韓玲玲;;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制度分析[J];研究生法學;2005年01期
3 徐純先;國外股東代表訴訟當事人制度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4 羅斌;;美國證券訴訟因果關系證明責任探析[J];法律適用;2010年12期
5 彭健;;美國股東代位訴訟當事人制度對中國立法完善的啟示[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2010年11期
6 吳一平;;股東派生訴訟之比較[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7 陳玉杰;;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蔣躍偉;;股東代表訴訟現(xiàn)實意義之評析——以我國的新《公司法》為例[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20期
9 李靜;;我國證券欺詐集團訴訟之可行性分析[J];河北法學;2010年05期
10 胡玉霞;;新《公司法》對股東訴權的保護及其價值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浩;股東派生訴訟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李超玲;公司法人特性與公司治理困境解決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3 顏林;跨國證券發(fā)行與交易中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4 劉金華;股東代位訴訟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5 章曉洪;股東派生訴訟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6 楊玉榮;公企業(yè)治理中多元訴訟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晶;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司法運作[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劉輝;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3 劉超;論股東派生訴訟及其在我國的完善[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鄒勤;美國證券訴訟重大性標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5 劉勝陽;論股東代表訴訟中公司的地位[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6 雷志勇;證券虛假陳述集團訴訟制度探討[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7 楊貴學;淺析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8 曹倩云;試論我國股東派生訴訟的完善[D];南昌大學;2011年
9 楊麗;我國證券欺詐群體訴訟制度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10 王磊;論股東代表訴訟制度[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潘華;論證券投資損害訴訟中的信賴和因果關系[J];商業(yè)研究;2004年09期
2 宿玉海;邢起超;;從行為金融理論角度質(zhì)疑有效市場假說[J];財經(jīng)科學;2007年05期
3 謝盛紋;有效市場假說之質(zhì)疑與相關理論的興起和發(fā)展[J];當代經(jīng)濟管理;2005年04期
4 張圣平;;論有效市場理論及其困境[J];東岳論叢;2006年05期
5 唐震斌;;有效市場理論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有效性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楊雯娟;;行為金融理論與有效市場理論[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8年01期
7 焦津洪;“欺詐市場理論”研究[J];中國法學;2003年02期
8 杜要忠;美國證券集團訴訟程序規(guī)則及借鑒[J];證券市場導報;2002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雪清;地方性法規(guī)的法律責任應當體現(xiàn)公平原則[J];人大研究;1997年10期
2 李放;日本法淺論[J];東北亞論壇;1994年04期
3 李小寧;;簡析德國股份公司法關于股東代表訴訟的最新改革[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金星鈞;韓國再建型企業(yè)倒閉制度中的重整——以韓國《公司重整法》為中心[J];比較法研究;2005年04期
5 何勤華;日本法律文化現(xiàn)代化的特點及其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1993年01期
6 仲力立;法律文化的沖突──從日本公法的阻力看日本法的沖突[J];天府新論;1996年03期
7 周劍龍;;日本公司法制現(xiàn)代化中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程維榮;當代外國法學研究的一部力作——評何勤華著《當代日本法學》[J];法學;1993年03期
9 韓君玲;論日本法的移植與創(chuàng)新[J];法學雜志;2005年04期
10 童之偉,姜光文;日本違憲審查學說面面觀[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金眉;;日本對唐代服制的繼受與變通[A];中華法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6年
2 張中秋;;從中華法系到東亞法——東亞的法律傳統(tǒng)與變革及其走向[A];中華法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6年
3 林乾;;學科體系、研究方法與文獻利用——中國法律史研究突破路徑之淺見[A];法律史學科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4 趙廉慧;;《日本信托法》修改及其信托觀念的發(fā)展[A];中國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現(xiàn)代化[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盧小楠;訪問日本法務省[N];人民法院報;2004年
2 米因泉;空白: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尚未建立 沖突:股東自行召集大會是否有效[N];市場報;2002年
3 李自慶 李娜;“博客第一案”終審落槌[N];檢察日報;2006年
4 陳忠儀 梁 軍;兒童死于圍墻倒塌 實際管理人擔責[N];人民法院報;2005年
5 郭恒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N];法制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詹燕;玻璃從天而降傷人[N];貴陽日報;2007年
7 聞銘;學生爬塔摔傷 過錯在誰[N];江蘇經(jīng)濟報;2006年
8 記者張煥利;日本法院駁回中國原告賠償要求 我律師團將繼續(xù)追究日政府責任[N];人民日報;2003年
9 寧志建 徐東衛(wèi);公共設施管理人負有嚴格責任[N];人民法院報;2004年
10 陳立烽 張楠明;果實墜落傷人誰擔責?[N];中國綠色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薇;日本第三次司法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禹芳;俄羅斯破產(chǎn)重整中債權人利益保護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金星均;韓國公司重整制度立法的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淼;日本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2 梁欣華;日本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D];吉林大學;2010年
3 李新生;俄羅斯破產(chǎn)管理人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唐清霞;論韓國混合法文化的歷史演進[D];湘潭大學;2009年
5 李潔華;英國破產(chǎn)管理人制度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2年
6 鄭悅;1945年后日本媒介法框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四元吾朗;中日法令用語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戰(zhàn)東升;日本法上的解雇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9 桂紅霞;論英國貨物買賣合同中的保留所有權條款[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1年
10 陳陣;日本明治舊民法典的編纂、論爭及其延期實施的原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372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13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