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國房地買賣俗例中的習慣權利——以“嘆契”為中心的考察
本文選題:嘆契 + 絕賣; 參考:《法學家》2012年04期
【摘要】:在明清中國圍繞民間房地買賣而生發(fā)的契約實踐中,至少在江南地區(qū)的不少地方,曾存在著一類當時通常被稱為"嘆契"的獨特契約形式。這類契約盡管在具體名稱上各地稍有差異,但其共同的特征在于,賣主將房地絕賣于他人之后,仍可再向買主索要俗稱"嘆價"的經(jīng)濟補償。此類體現(xiàn)絕賣不絕之特征的"嘆契",往往構成當時江南地區(qū)不少地方的房地買賣全過程之內(nèi)在組成部分。本文不僅通過對新史料的挖掘與運用,以及與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對話,就嘆契這一契約類型展開討論,并且還主要借助于歐根.埃利希的一對概念,從法律社會學的角度,對明清時期建立在諸如嘆價訴求之類的"不確定的習慣權利"基礎上的社會秩序藉以維系數(shù)百年之久的司法機制加以探討。
[Abstract]:In the practice of contract in Chin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t least in many place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re was a kind of special contract form which was usually called "sigh deed" at that time. The common feature of such contracts, although sligh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specific names, is that after the seller has sold the premises to others, he can still claim financial compensation from the buyer, commonly known as "sighing price." This kind of "sigh deed", which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bsolutely selling, often forms par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purchase and sale of premises in many places in Jiangnan area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not only discusses the contract type by digging and applying the new historical data, but also by talking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but also mainly with the help of Ogen. From the angle of legal sociology, Ehrlich's concept probes into the social order establish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uncertain customary rights", such as the demand for price sighs, to maintain the judicial mechanism for hundreds of years.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項目“地方民事習慣與明清國家的法秩序”(項目編號:12JJD770023)的資助
【分類號】:D9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高勇;;論清代田宅“活賣”契約的性質——與“典”契的比較[J];比較法研究;2008年06期
2 ;清代上海房地契檔案補編(上)[J];檔案與史學;2003年05期
3 王志強;中國傳統(tǒng)法的地域性論略[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陳鏗;;中國不動產(chǎn)交易的找價問題[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87年05期
5 杜恂誠;;從找貼風俗的改變看近代上海房地產(chǎn)交易效率的提高[J];上海經(jīng)濟研究;2006年11期
6 劉正山;;土地兼并的歷史檢視[J];經(jīng)濟學(季刊);2007年02期
7 春楊;;明清時期田土買賣中的找價回贖糾紛及其解決[J];法學研究;2011年03期
8 馬學強;近代上海道契與明清江南土地契約文書之比較[J];史林;2002年01期
9 李三謀,侯瑞芳;清代土地的附加價和追加價[J];農(nóng)業(yè)考古;2001年01期
10 龍登高;;清代地權交易形式的多樣化發(fā)展[J];清史研究;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朱華;馮紹霆;;試論清代上海地區(qū)房地產(chǎn)交易中的加嘆[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唐紅林;中國傳統(tǒng)民事契約格式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2 練育強;近代上海城市規(guī)劃法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玉婷;產(chǎn)權視野下的晚清上海道契制度[D];復旦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明;杜萬松;;中國民事訴訟依“法”裁判辨正——從檔案統(tǒng)計的視角[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2 周少元;;近代商人群體的出現(xiàn)與傳統(tǒng)法等級觀念的動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3 王亞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4 李相森;;包公斷案中的個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5 任志強;;明清時期墳塋的紛爭[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6 蔣志如;;中國法學學術研究的“50歲現(xiàn)象”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7 喻文莉;農(nóng)地使用制度改革之探索[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8 劉艷芳;;我國古代調(diào)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9 蔣冬梅;;略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質——兼談中國古代無民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卞利;;明清徽州經(jīng)濟活動中的鄉(xiāng)例舉隅[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忠鑫;;明代前期祁門地方社會與賦役制度——徽州文書殘卷《百戶三代總圖》考析[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桂萬先;;近代中國審檢關系探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袁雪;;無需法律的秩序——當代社會中非國家法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探究[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李亞凝;;“嵌入性”不足與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構[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萬明;;明代稅票探微——以所見徽州文書為中心[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6 王海燕;濮勵杰;;土地細碎化問題研究淺析[A];發(fā)揮資源科技優(yōu)勢 保障西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自然資源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7 孫華瑩;劉道勝;;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劉伯山;;徽州文書遺存的原因[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10 趙志毅;;農(nóng)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幾個問題的探討[A];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高層論壇專輯[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鄭現(xiàn)U,
本文編號:17890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78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