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lián)邦量刑指南失敗的原因分析
本文選題:量刑指南 + 阿布倫蒂規(guī)則。 參考:《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08期
【摘要】:1987年12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聯(lián)邦量刑指南》,自此美國的刑事司法體制進入了指南時代。然而僅僅經(jīng)過十七年之后,《美國聯(lián)邦量刑指南》受到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違憲審查并被宣告無效。雖然聯(lián)邦最高法院以違憲之由終結了指南的強制效力,但多數(shù)派和少數(shù)派都肯定指南的主要目標——追求全美各州的量刑均衡。多數(shù)派意見選擇了終止指南的強制效力。在多數(shù)派意見的背后,一方面是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維護,另一方面則是指南自身所具有的缺陷——罪刑失衡。頑固地維護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自然是錯誤的做法,但量刑規(guī)范化必須要建立在罪刑均衡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
[Abstract]:On December 1 st, 1987,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passed the Federal sentencing Guide,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the era of guidance.Only 17 years later, however, the federal sentencing guidelines were reviewed unconstitutionally by the Supreme Court and annulled.Although the federal Supreme Court ended the guidelines for unconstitutional force, both the majority and the minority affirmed its main goal of pursuing a balanced sentencing among stat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The majority opinion chose the mandatory effect of the termination Guide.Behind the majority opinion, on the one hand, i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discretion of judg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uide has its own defects-the imbalance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It is naturally wrong to stubbornly maintain the discretion of judges, bu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entencing must be based on the balance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order to obtain social recognition.
【作者單位】: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3XNH026“刑罰理念、量刑方法和司法實踐中的刑罰裁量模式”的項目成果
【分類號】:D971.2;DD916.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袁建剛;;量刑的邏輯:量刑差異、刑量分布和量刑基準[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年08期
2 袁建剛;溫明卓;;統(tǒng)計學視野中的量刑基準[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光;;布什為何提名蘇特為大法官?[J];國際展望;1990年17期
2 呂亞萍;;美國法對死刑的限制適用及對中國的啟示——基于法律解釋方法的視角[J];刑事法評論;2010年02期
3 方金剛;李敏;;美國首席大法官的煩惱[J];中國審判;2006年07期
4 劉清波;;論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及其最近的判例[J];中外法學;1991年02期
5 羽戈;;政治與法律的左右互搏?[J];看歷史;2010年09期
6 張桂林;吳曉蓉;;試論量刑規(guī)范化與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辛;;中國公司“打”到美國法庭[J];教師博覽;1994年08期
8 李晨陽;古龍駒;;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憲法(六)(2008年)[J];南洋資料譯叢;2009年04期
9 羅伯茨;黃斌;;2009美國聯(lián)邦法院報告[J];法制資訊;2010年01期
10 鄭楓;;民主黨和共和黨暗戰(zhàn)之地[J];文史參考;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冠軍;付永春;;電影審查與內(nèi)容管制: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博斯汀訴威爾遜案(1952)研究[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2 周曉唯;;量刑均衡化分析——一個規(guī)范量刑的法經(jīng)濟學思考[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柏正華;;法官執(zhí)法公正的社會學思考——淺談公開道德率的社會性功能[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民族、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費國平;周生軍;;試論中國陪審制度的特點及其完善[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5 叢杭青;;陳詞證據(jù)的定義、范圍與限界[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方勇;;社會轉型背景下人民陪審員制度二元構造論——兼談司法大眾化與職業(yè)化的沖突與融合[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洪;;《邏輯的訓誡》前言:法律的生命[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8 劉萍;;借英美法系陪審制度鑒我國陪審現(xiàn)狀[A];司法體制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趙秉金;;建立國家高度控制的法院體系之設想[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10 索立軍;張思銳;;論陪審制度[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弗朗西絲·吉布;改革中的陪審團審判面臨新挑戰(zhàn)[N];法制日報;2001年
2 齊樹潔;英國陪審團是怎樣運作的[N];檢察日報;2004年
3 清華大學副教授 易延友;日本司法獲取民心的新動作[N];南方周末;2009年
4 張 吉;在新西蘭旁聽陪審團審案想到的[N];人民法院報;2003年
5 郭士輝;美國的刑事陪審制度[N];人民法院報;2000年
6 黃長營;走近美國陪審團[N];人民法院報;2003年
7 本報通訊員 楊銳;庭審現(xiàn)場走來“陪審團”[N];晉中日報;2010年
8 張曉平;工資協(xié)商“陪審團”保障職工權益[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6年
9 丁山;英國刑事法庭開審華人拾貝案[N];法制日報;2005年
10 記者 胡曉明;美一陪審團裁定政府無責任[N];人民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仁華;美國鮑爾斯案的歷史探析[D];復旦大學;2008年
2 孫祥和;美國私有財產(chǎn)權憲法保護法律變遷及其路徑依賴[D];遼寧大學;2007年
3 薛z,
本文編號:17651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76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