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主體考略——以近代以來法律人像為中心
本文選題:法律主體 + 主體問題 ; 參考:《東方法學》2015年05期
【摘要】:主體問題在法學論域中是亟待深究的理論要點之一。對這一范疇在法律中歷史和現(xiàn)實的存在情狀,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考察:類型、特征和變遷。法律主體的特征包括人之惟一性、普遍性、時間性、社會性、主體性和法上權(quán)義性。在近代以來的法律人像變遷中,主體歷經(jīng)了從個體的經(jīng)濟人向高度協(xié)作的社會人的演化。當下的現(xiàn)代性晚期,則見證了動物地位的回歸和后現(xiàn)代主體的出場。后現(xiàn)代法律主體的在場,給當代法律思想的歷史航行涂抹上了一道嶄新的智識亮色,盡管自其誕生之日起,便爭論激烈。尤其考慮到后現(xiàn)代思潮的兩重性:激進的一面以及潛含的保守,在后者,對不確定性、相對主義的極端強調(diào)往往利于現(xiàn)狀的維護。
[Abstract]:Subject probl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points in the field of jurisprudence.The existence of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is category in law can be examined from three aspects: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vicissitude.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subject include the uniqueness, universality, time, sociality, subjectivity and juridical power.In the change of legal personag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subject has undergone the evolution from individual economic man to highly cooperative social man.The late modernity witnessed the return of animal status and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 subjects.The presence of the postmodern legal subject has painted a new intellectual light on the historical navigation of contemporary legal thought, although the controversy has been fierce since its birth.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duality of postmodernism: the radical side and the latent conservatism, in the latter, the extreme emphasis on uncertainty and relativism is often beneficial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tatus quo.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法學院;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法律所;
【基金】: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人之終結(jié)的法律蘊涵——米歇爾·?路ㄕ軐W的若干研究”(項目批準號:12GZZC01)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90-05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阿蘭·加爾;楊富斌;陳偉功;;法律與生態(tài)文明[J];法學雜志;2011年02期
2 艾愷;;后現(xiàn)代主義批判[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約翰·齊普曼·格雷;龍衛(wèi)球;;法律主體[J];清華法學;2002年00期
4 漢斯·哈騰鮑爾,孫憲忠;民法上的人[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1年04期
5 T.雷根,楊通進;關(guān)于動物權(quán)利的激進的平等主義觀點[J];哲學譯叢;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chǎn)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2 劉莎莎;;從《愛彌兒》中探究盧梭的生命教育理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林頤;;“自我”的兩個維度——讀丹尼爾·貝爾《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4 項志友;馬珊;;論法治的人性基礎——兼論中西人性觀對法治的影響[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5 孫曉光;;從家庭本位到個人本位——古代法與近代私法主體之比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6 邵建東;曾見;;情誼行為還是法律行為——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女方停服避孕藥”案評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7 王圣揚;董瓊;;論刑事訴訟中的控辯平衡原則[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8 馬特;;信用風險與擔保物權(quán)之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1期
9 范婷婷;;略論代位權(quán)行使的效力[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10 張旭;探析杰姆遜后現(xiàn)代美學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能;;學術(shù)權(quán)利與行政權(quán)力:大學治理的核心范疇——以平衡論為視角[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陳小君;高飛;李俊;;地權(quán)糾紛中的法律救濟——村莊合并中的農(nóng)地權(quán)屬糾紛救濟的理想與現(xiàn)實[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4 董美根;;論專利默示許可——以對專利產(chǎn)品合理期待使用為目標[A];專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5 楊鐵軍;;消費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實現(xiàn)研究——以民法為視角[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6 蔣光輝;;無權(quán)處分合同效力的法經(jīng)濟學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7 李晨;;法律經(jīng)濟分析的規(guī)則視角問題及其實踐應用[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8 張睿麗;;議會政治:憲政民主的運作[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9 陳宏彩;;公民身份、公民社會與公共秩序——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一種分析框架和政策維度[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徐雅芬;;西方生態(tài)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展望[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丁宇飛;企業(yè)國有資產(chǎn)管理體制的法律探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chǎn)權(quán)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李國慶;解雇權(quán)限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吳一鳴;英美物權(quán)法之大陸法解讀[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鄭現(xiàn)U,
本文編號:17457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74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