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類學的身份困境——英美與荷蘭兩條路徑的對比
本文選題:法律人類學 切入點:英美 出處:《法學家》2013年05期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英美國家的法律人類學研究遭遇危機,而荷蘭的法律人類學研究卻風生水起。在英美國家的學術研究傳統中,法律人類學一直都是人類學的分支領域之一,但從其產生、發(fā)展到如今的緩慢恢復,無不受到法學的影響。荷蘭的法律人類學研究一直由法學院所推動,盡管在向人類學等社會科學靠攏的過程中受到了冷遇和排擠,但并沒有影響該學科的發(fā)展。不過,若從學科溝通的角度來分析,荷蘭和英美這兩條路徑都是失敗的,因為同法學實現學科交叉的關鍵之處并不在于研究者和研究對象,而在于必須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被法學認可的研究方法。相關領域的中國學者需要對此進行反思。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study of legal anthrop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in crisis, while the study of legal anthropology in the Netherlands has been flourishing.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trad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legal anthropology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branches of anthropology. But the legal anthropology research in the Netherlands has been promoted by law schools, despite the cold reception and ex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closer to the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anthropology.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both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failed, because the key to achieving discipline intersection with law is not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objects. But it must be able to create a research method that can be recognized by law. Chinese scholars in related fields need to reflect on this.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鄭戈;;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嗎?——試論“法律科學”的屬性及其研究方法[J];北大法律評論;1998年01期
2 侯猛;;法律和人類學研究:中國經驗30年[J];法商研究;2008年04期
3 侯猛;;邁向以當事人為中心的法院研究——司法活動中人類學方法的運用[J];學習與探索;2012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凌斌;;立法與法治:一個職業(yè)主義視角[J];北大法律評論;2004年00期
2 褚宸舸;;當代中國法律起源研究的知識譜系[J];朝陽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3 張洪濤;;立法獨立之比較制度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謝暉;科學與詮釋:法哲學研究的兩種理路[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莊宇;;淺議法學方法論中形式合法性的重要地位——評塔瑪納哈《論法治——歷史、政治和理論》[J];法制與社會;2011年31期
6 張冠梓;法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及其流變[J];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7 李龍,劉連泰;法學的品格[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8 翟東堂;;中國法律人類學研究述評[J];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05期
9 過姿亦;;從網絡時代解讀糾紛多元化解機制[J];警官文苑;2011年01期
10 舒國瀅;尋訪法學的問題立場——兼談“論題學法學”的思考方式[J];法學研究;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沈鵬;證券監(jiān)管的限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2 魯鵬宇;行政法學理構造的變革[D];吉林大學;2007年
3 李儀;清代法律職業(yè)者的法律知識與法律實踐[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4 孫維飛;當代侵權行為法學之發(fā)展[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5 王偉臣;英美法律人類學的困境:格盧克曼與博安南之爭[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6 張妮;精神損害賠償的定量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
7 吳治繁;民法法典化的歷史追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8 程一航;國際海運承運人責任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景健;法律與文學的關聯性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陳冬春;民間法研究的反思性解讀[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3 陳進杰;論證券監(jiān)管的適度性[D];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
4 劉星顯;“法律與文學”的后現代之維[D];黑龍江大學;2009年
5 王獻榮;鄉(xiāng)村調解中的情理法及其適用[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6 馬莉莉;哈特與德夫林論戰(zhàn)的述評[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7 蔣毅;法律實用主義視野下我國法學教育的發(fā)展進路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8 王晶晶;重慶苗族習慣法的價值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帆;法治的本土化與現代化之間——也說秋菊的困惑[J];比較法研究;1998年02期
2 桑本謙;;“秋菊的困惑”:一個巧妙的修辭[J];博覽群書;2005年12期
3 馮象;秋菊的困惑[J];讀書;1997年11期
4 王波;;法社會學法人類學“面向中國”過程中的自我漢學化——以《秋菊打官司》諸法律影評為分析文本[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蘇力;;費孝通、儒家文化和文化自覺[J];開放時代;2007年04期
6 朱曉陽;;語言混亂與草原“共有地”[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7 張佩國;;反抗與懲罰 20世紀50年代嘉定縣鄉(xiāng)村的犯罪與財產法秩序[J];社會;2007年04期
8 高丙中;;一座博物館—廟宇建筑的民族志——論成為政治藝術的雙名制[J];社會學研究;2006年01期
9 蘇力;法律社會學調查中的權力資源—— 一個社會學調查過程的反思[J];社會學研究;1998年06期
10 孫琦;王懷安先生訪談錄[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泉;荷蘭意思自治原則及其發(fā)展[J];法學雜志;1999年02期
2 趙丹;;荷蘭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3 ;荷蘭要給70歲以上人死的權利[J];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紀實);2010年07期
4 吳澤勇;;論荷蘭的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荷蘭:心理疾病也算工傷[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5年09期
6 楊方泉;法律人類學研究述評[J];學術研究;2003年02期
7 廖奕;;《阿凡達》與法律人類學[J];法制資訊;2010年02期
8 孫國東;法律人類學介評[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孫平;;法律文化制度的新視角:法律人類學[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10 莫西柯;“罰”出社會公德[J];政府法制;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張永華;;荷蘭落實總理事會決議的有關規(guī)定[A];專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2 羅洪洋;;程序正義與中國——從文化的視局觀察[A];第三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3 羅洪洋;;程序正義與中國——從文化的視局觀察[A];貴州法學論壇第三屆文集[C];2001年
4 韋森;;從習俗到法律的轉化看中國社會的憲制化進程[A];《制度經濟學研究》第二輯[C];2003年
5 李新;;我國安樂死合法化探析[A];學習“十六大精神”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汪其昌;;信托財產權制度的特質及其經濟學分析[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謝宏濱;;論法律語言的社會學屬性[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軒;死刑藥品事件震動英美[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1年
2 北京天元律師事務所 任燕玲;系統的完美[N];法制日報;2003年
3 劉寧;解讀影視劇中的英美法律文化[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1年
4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廖奕;《阿凡達》與法律人類學[N];檢察日報;2010年
5 趙旭東;從文化的角度探視法律[N];法制日報;2011年
6 青海省人民檢察院 王水明;現代法律人類學是如何起步的[N];檢察日報;2009年
7 韓昌言;英美證據開示改革的不同路徑[N];人民法院報;2005年
8 孫健;荷蘭 征稅收費 法律保障[N];經濟日報;2007年
9 杜 聞;英美法系先例制度的“破”與“立”[N];人民法院報;2003年
10 云夢澤;荷蘭兒童安樂死法案引發(fā)爭議[N];醫(yī)藥經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戴云;多元權威沖突與交錯[D];西南民族大學;2010年
2 王偉臣;英美法律人類學的困境:格盧克曼與博安南之爭[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3 張婷;二戰(zhàn)后英美民事對抗制的演變[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慶沛;法律人類學視野中的糾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張燦;英美財產權理念變遷芻議[D];鄭州大學;2011年
3 李慧;基于語料庫的海商法英語情態(tài)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4 袁毅超;英美法律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的比較研究——從歷史的角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5 何方;我國量刑規(guī)范化改革與英美量刑模式的比較及借鑒[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肖玲玲;荷蘭反就業(yè)歧視法律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鄭賢剛;英美法學教育實踐性特征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王欣;中國與英美法律制度中法律擬制運用之比較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張聞笛;從日本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形成透視日本法律移植[D];吉林大學;2011年
10 侯永寬;試論中國的法律技能教育[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874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68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