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董必武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構想
本文選題:董必武 切入點: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出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社會、法律的多元性決定了糾紛解決機制的多元性。建國之初董必武就提出了以便民為理念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構想,是尊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的產(chǎn)物。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承繼中國傳統(tǒng)司法文化,強調當事人主義,與現(xiàn)代社會的平等、參與、協(xié)商原則相契合,可以而且應該成為調整現(xiàn)代社會的模式。由此,董必武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構想,為我國當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構提供了歷史智慧。
[Abstract]:Society, pluralism plural law determines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Dong Biwu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olving mechanism to convenience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dispute is the concept of product China respe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ality. Chinese mechanism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judicial culture emphasiz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the parties, and the modern social equality, participation the principle of consultation, fit, can and should be the adjustment of the mode of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the mechanism of conception to solve the Dong Biwu Pluralistic Dispute provides historical wisdom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hina's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云南省安寧市檢察院;
【分類號】:D909.2;D9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盧曼;韓旭;;法律的自我復制及其限制[J];北大法律評論;1999年02期
2 范愉;淺談當代“非訴訟糾紛解決”的發(fā)展及其趨勢[J];比較法研究;2003年04期
3 曾紹東;俞榮根;;程序:正義還是不正義——司法改革中的文化傳統(tǒng)影響[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4 俞榮根;曾紹東;;董必武司法改革思想的啟示[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蘇力;變法,法治建設及其本土資源[J];中外法學;1995年05期
6 侯欣一;;陜甘寧邊區(qū)人民調解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07年04期
7 范愉;小額訴訟程序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寧;錢永平;;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釋比”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宋金民;;《新水滸》主旨“救世”說[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3 嚴然;吳丹;;石林彝族刺繡的社會功能與價值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4 方瀟;;法律與自然、社會:天學視野的關聯(lián)及其現(xiàn)代意蘊[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5 於恒強;陸春鎂;;重構我國法院外ADR的基本思路與設想——從現(xiàn)實解紛的角度[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6 張昕;;論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的繼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何旺生;;士風與文風——讀《任f 與南朝士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史應勇;由經(jīng)有數(shù)家、家有數(shù)說到括囊大典、貫通六藝——論鄭玄通學的產(chǎn)生[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9 呂小琴;;進一步深化會館研究的力作——評王日根《中國會館史》[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10 劉兵;凌曉明;;訴調對接的運行及其社會效果[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名家;;論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系[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3 王汝能;;發(fā)展檢察文化促進執(zhí)法規(guī)范的思考[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金波;;具有檢察特色的教育培訓機制之構建[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孫彩燕;;儒家“孝悌”觀的當代反思[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6 何江;;體制壁壘和法治本土化的制度演進[A];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李炯標;;淺析后農業(yè)稅時代鄉(xiāng)村社會權威格局及其重構——合作主義的視角[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8 李擁軍;劉雪斌;韋霏;;中國法理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9 卞建林;高家偉;譚秋桂;孫銳;;中國訴訟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10 盛洪;;天命與民權(初稿)——探尋中華文明的憲政框架之一[A];“市場化三十年”論壇論文匯編(第三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唐旭天;集團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5 祁峰;和諧社會視域下中國城市居家養(yǎng)老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6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9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廉靖;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村矛盾化解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卞曉偉;新時期我國農村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三三;基于新農村視角下的農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朱世昭;農村社區(qū)既有與新興意見領袖的博弈[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郭倩;農村低保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朱漢明;基于農民權益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胡昕宇;農民視角下的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陳艷艷;河南省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張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實質課稅主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10 王國濤;納稅人權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愉;;訴訟的價值、運行機制與社會效應——讀奧爾森的《訴訟爆炸》[J];北大法律評論;1998年01期
2 戴維·杜魯貝克,王力威,潘漢典;論當代美國的法律與發(fā)展運動(上)[J];比較法研究;1990年02期
3 奧·凱恩-弗倫德,賀衛(wèi)方;比較法與法律移植[J];比較法研究;1990年03期
4 朱景文,斯圖爾特·馬考利;關于比較法社會學的對話[J];比較法研究;1998年01期
5 張超;;涉法上訪案件處理長效機制探究[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6 姚志堅;;當前我國司法便民改革的法律分析[J];金陵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7 張宏卿;;試論傳統(tǒng)文化與公民社會的養(yǎng)成[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8 鄭成良,楊云彪;關于正當程序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思考──兼及中國憲政制度的反思[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1999年03期
9 陳端洪;對峙——從行政訴訟看中國的憲政出路[J];中外法學;1995年04期
10 蔣立山;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建設特征分析[J];中外法學;1995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日本京都大學法學博士$$神戶大學法學院教授 $$國際社會學協(xié)會法社會學研究委員會指名理事 季衛(wèi)東;[N];人民法院報;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柯新凡;董必武法制思想形成歷史過程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羅金聲 ,袁新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奠基人——董必武[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3 趙秉志,時延安;董必武刑事法治思想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4 宋鳳英;;董必武與建國初期的法制建設[J];黨史縱橫;2009年06期
5 曾立斌,肖丕國;董必武法制思想探析[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胡太春 ,陳建萍;董必武法學思想是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任建新談董老對新中國法制建設的貢獻[J];縱橫;2005年03期
7 王明有;董必武對我國人民民主法制建設的貢獻[J];理論探索;2003年01期
8 鞠健;董必武法制思想探略[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9 徐新穎;董必武法治思想探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饒娣清;;簡訊[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盛儀;何克祥;;從依法辦事到依法治國[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輯)[C];2003年
2 侯玉花;;淺議董必武的民主法制思想[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輯)[C];2008年
3 劉蜜;;董必武法制思想的價值及其現(xiàn)實意義[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4 吳光德;;董必武加強法制建設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思想的啟示[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5 李龍;付子堂;;董必武法律觀論綱[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輯)[C];2001年
6 武延平;;學習董必武的法制思想 進一步提高依法辦事的觀念[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輯)[C];2003年
7 莊漢;;董必武法制思想與當代依法治國理念之關聯(lián)[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輯)[C];2003年
8 劉茂林;陳新;張濤;;董必武法制思想初探[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輯)[C];2003年
9 阿計;;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2002年年會綜述[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輯)[C];2003年
10 朱祖永;;論法治理念在當代中國的建立——董必武法治思想探析[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輯)[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翠麗;為了法制建設的明天[N];中華新聞報;2007年
2 記者 婁銀生;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2005年年會召開[N];人民法院報;2005年
3 記者 李汝健 王華兵;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召開2006年年會[N];人民法院報;2006年
4 劉海年;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寶貴財富[N];人民日報;2006年
5 吳家友;董必武立法思想探析[N];人民法院報;2004年
6 余建華;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年會召開[N];人民法院報;2007年
7 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教師 傅達林;“稀釋不滿”需要多元化機制[N];檢察日報;2008年
8 何 兵;一代新規(guī)要漸磨[N];人民法院報;2002年
9 阿計;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思想淵源[N];法制日報;2002年
10 王新宇;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的理論與實踐[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愛軍;建國初期刑事訴訟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岳遠尊;董必武法制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祝接龍;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3 楊紅芳;建國初期董必武法制思想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4 郭曉燕;轉型期農村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煙臺大學;2007年
5 孫倩;論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理念推廣[D];山東大學;2009年
6 李論;試論董必武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思想[D];中南大學;2005年
7 晏禮蠡;論董必武人民司法理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8 曾海;董必武舊司法人員思想改造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秦璇;董必武法學教育思想探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鈉;論彭真的立法思想[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1644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64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