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民事訴訟非法證據(jù)的效力:以證人竊聽的證言為例——基于德國聯(lián)邦憲法法院和普通法院的司法裁判
本文關鍵詞: 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 民事訴訟法 聯(lián)邦憲法法院 一般人格權 普通法院 民事訴訟證據(jù) 原告 被告 德國 證人 出處:《法律適用》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長久以來,理論界一直都對非法證據(jù)的效力問題倍加關注,因為這一命題本身不僅僅涉及到刑事訴訟程序,還關聯(lián)到民事訴訟程序以及歐洲人權法院的程序。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發(fā)源于美國刑事訴訟,該規(guī)則的適用用以阻嚇警察蓄意的取證行為,并且警察的行為具有足夠的可歸責性才有必要值得司法制度為此付出讓可能的罪犯逍遙法外的代價。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集中反映了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theorists have bee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validity of illegal evidence, because the proposition itself is not only related to criminal proceedings, Also related to civil proceedings and the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The rule of exclusion of unlawful evidence originated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pplication of which was used to deter deliberate evidence taking by the police, And the police conduct is sufficiently imputable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justice system to pay the price of impunity for the potential culprits. The rule of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is a central reflection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
【分類號】:D951.6;DD91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齊曉琨;;“索拉婭案”評注——德國民法中對損害一般人格權的非物質(zhì)損害的金錢賠償[J];現(xiàn)代法學;2007年01期
2 鄭超明;;論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理論基礎——以美國法的理論和判例為視角[J];知識經(jīng)濟;2011年17期
3 王燕;;美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發(fā)展[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李秋芳;;毒樹之果理論之探討[J];法制與經(jīng)濟(中旬刊);2009年02期
5 劉國慶;;新西蘭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及其啟示[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趙宏偉;;民事官司如何“應訴”?[J];學問;2001年09期
7 劉海鷗;;論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美國警察搜查權的調(diào)控——以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演變?yōu)橐暯荹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8 肖軍;;淺析德國刑事訴訟法上的證據(jù)禁止制度[J];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9 ;法律信箱[J];兵團工運;2001年04期
10 張晨陽;;法院強制拍賣引發(fā)的糾紛不屬民事訴訟受理范圍[J];人民司法;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宏光;;構建我國專利權不侵權確認之訴制度——以美國確認之訴為借鑒對象[A];專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2 宋平;;鹽業(yè)訴訟中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研究——以鹽業(yè)訴訟制度史為視角[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五輯)[C];2010年
3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法制改革[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4 張源泉;;德國之信息自決權[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郝慶芬;;日本一件專利侵權案的詳述[A];專利法研究(2000)[C];2000年
6 馮琳;;清末修律——中國法律現(xiàn)代化的第一步[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3年卷[C];2003年
7 宋建華;姜丹明;;行政解決專利侵權糾紛——英美有關法律法規(guī)擇譯[A];專利法研究(2000)[C];2000年
8 張a\;;董必武法治思想初探[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輯)[C];2001年
9 ;北京交通噪聲污染損害賠償案[A];律師環(huán)境法律實務培訓班教程[C];2001年
10 康文虎;;依靠法醫(yī)學鑒定抗訴成功二起民事案件[A];中國法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法醫(yī)臨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鄧紅陽;北京律師訴請一美國男子歸還龍門石窟佛首[N];法制日報;2007年
2 本報法律組;侵權行為已行政處罰可否再提起民事訴訟?[N];檢察日報;2007年
3 吳坤;首次審議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等[N];法制日報;2007年
4 通訊員 沈靜邋記者 袁京;拒付7200元房租 中介被罰7.2萬[N];北京日報;2008年
5 熊海燕;對假釋罪犯提起民事訴訟由何地法院管轄[N];檢察日報;2005年
6 蘇薊 徐紅;兒子被人打傷 父親無權起訴[N];法治快報;2006年
7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 韓昌言;民事訴訟中的訴訟行為論[N];人民法院報;2006年
8 馮嘉林;由民政局為流浪漢維權案想到的[N];人民法院報;2006年
9 ;訴訟主體須適格[N];人民代表報;2004年
10 沈樹理 久毅;是司法行為不規(guī)范還是地方保護主義[N];今日信息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加鋒;南京國民政府民事訴訟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2 藍冰;德國民事法定聽審請求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劉鵬;論俄羅斯民事訴訟法的變革[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4 劉玉華;南京國民政府民事訴訟立法若干問題研究(1927-1937)[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5 謝冬慧;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民事審判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昕;俄羅斯民事檢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7 黃振中;美國證券法上的民事責任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8 余素青;法庭言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9 張大海;德國群體訴訟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章育良;清末訴訟文化轉型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管曉立;德國聯(lián)邦憲法法院初探[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2 白雨亭;美國證券集團訴訟首席原告制度對我國證券訴訟的借鑒意義[D];北京化工大學;2011年
3 戴瑩;米蘭達規(guī)則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劉永賢;論自由心證的保障與限制機制[D];河南大學;2009年
5 王漓江;試論民國時期的民事保全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6 劉瑞娜;美國第三人訴訟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7 施春強;英美誹謗法的歷史發(fā)展[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8 王R,
本文編號:15253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52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