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象視域下的法學觀——論《易傳》的法律觀
本文關(guān)鍵詞: 自然立法 易象法自然 觀易象定禮法 出處:《東岳論叢》2012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然界有其固有秩序與法則,禮與法皆本于自然法則而立。但二者無法直接取諸天地萬物,因此必須借助于效法自然的易象來實現(xiàn),即"立象以盡意"。同時,《易傳》提出"觀象制器",法律作為一種"器",其出現(xiàn)也緣于易象。作為對易象進行專門解釋的《象傳》中亦含有大量關(guān)于斷獄與理訟的思想!兑讉鳌芬砸紫蠼夥▽W,為古代法學的權(quán)威性、合理性提供了客觀依據(jù),但儒者在對《周易》進行解釋時也不乏杜撰與附會。
[Abstract]:Nature has its inherent order and law, both of which are based on the laws of nature. However, they cannot be taken directly from heaven and earth, so they must be realized by imitating the changes of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aw, as a kind of "device", also appeared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image. As a special interpretation of Yi Xiang, the Biography of Image also contains a lot of questions about the jail-breaking and litigation. Thinking. "Yi Zhuan" interprets jurisprudence in light of the "Yi Xiang", It provides an objective basis for the authoritativeness and rationality of ancient jurisprudence.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法學院;貴州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
【分類號】:D9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楊亞利;孔子作《易傳》述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林忠軍;從詮釋學審視中國古代易學[J];文史哲;2003年04期
3 王志躍;儒道思想文化的合流——從《易經(jīng)》到《易傳》[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03期
4 黃新根;卦象說初探[J];周易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康磊;;無訟與厭訟之辯[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3期
2 李方明;;清代司法實踐中的情理初探[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沈明;;前版權(quán)時代的智識權(quán)屬觀念和出版制度[J];北大法律評論;2006年00期
4 劉晴輝;;對人民陪審制運行過程的考察[J];北大法律評論;2007年01期
5 于明;;法律規(guī)則、社會規(guī)范與轉(zhuǎn)型社會中的司法——《叔向使詒子產(chǎn)書》的法理學解讀[J];北大法律評論;2009年02期
6 何劍;;董仲舒《春秋決獄》之“原心定罪”再認識[J];邊緣法學論壇;2009年02期
7 鄭元龍;;論中國古代家族法的發(fā)展脈絡及其重要內(nèi)容[J];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11期
8 盧瓊;;論董仲舒春秋決獄思想的歷史邏輯[J];長春大學學報;2009年11期
9 王希;梁健;盧艷寧;;論儒家法律文化及其對構(gòu)建現(xiàn)代和諧司法的影響[J];創(chuàng)新;2009年06期
10 楊崢;;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轉(zhuǎn)型及現(xiàn)代法治構(gòu)建[J];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卞利;;作為村規(guī)民約的明清徽州族規(guī)家法初探[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張昊;;試論我國現(xiàn)行法律解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加強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建設(shè)服務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8·理論?C];2008年
3 胡江天;;淺談和諧社會的法治與儒學思想[A];孔學研究(第十二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4 高瑞泉;;論儒家平等觀念[A];儒學的當代使命——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冊)[C];2009年
5 馬青連;;清代理藩院司法功能研究——以清代蒙古地區(qū)為中心的考察[A];民族法學評論(第七卷)[C];2010年
6 秦玉孌;袁輝;唐芳;;和諧社會下如何樹立國人的法律信仰[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劉志松;清“冒破物料”律與工程管理制度[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6 馬春華;市場化與中國農(nóng)村家庭的性別關(guān)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杜靖;閔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產(chǎn)[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8 羅興佐;治水:國家介入與農(nóng)民合作[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袁紅濤;論新文學中宗族敘事的演進[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曾加;張家山漢簡法律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磊;法律與身體[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馬高潔;明代婦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學;2010年
3 彭斌;清代情理審判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吳黎黎;清代婦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學;2010年
5 聞以軍;遺失物法律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權(quán)文長;法律與社會控制:中國古代禮法結(jié)合的傳統(tǒng)及當代啟示[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黃環(huán)宇;清代“贅婚”制度及其相關(guān)法律問題分析[D];南昌大學;2010年
8 戴晉玲;論我國個人律師事務所法律制度的完善[D];安徽大學;2010年
9 孫偉;背俗侵權(quán)條款研究[D];吉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10 李萱;身份的擴張及其法律調(diào)整[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韓仲民;帛書《系辭》淺說——兼論易傳的編纂[J];孔子研究;1988年04期
2 匡鵬飛;《論語》鄭玄與朱熹解釋之比較[J];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3 李學勤;帛書《系辭》略論[J];齊魯學刊;1989年04期
4 高亨;;試談《周易》大傳的哲學思想[J];學術(shù)月刊;1961年11期
5 馮友蘭;《易傳》的哲學思想[J];哲學研究;1960年Z2期
6 李蘭芝;朱熹的易學解釋學[J];周易研究;1997年02期
7 李學勤;;從帛書《易傳》看孔子與《易》[J];中原文物;198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龍;人本法律觀簡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06期
2 石文龍;“入世”與我國法律觀的變革[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年05期
3 何勤華;西方法學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J];法學;2004年12期
4 謝鵬程;法律本質(zhì)論的歷史發(fā)展[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5 高明強,忻學;《法學概論》之法律觀質(zhì)疑[J];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1998年03期
6 謝暉;中國法學家的七個觀念轉(zhuǎn)變[J];法學論壇;1999年05期
7 侯健;評三種法律觀對法律本體的探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公丕祥;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法學觀的形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6年01期
9 李龍;;關(guān)于人本法律觀[J];人民論壇;2006年22期
10 汪太賢;社會轉(zhuǎn)型期新舊法律觀的沖突及其化解[J];理論與現(xiàn)代化;1997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勤華;;西方法學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會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賴梁盟;;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思考[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2輯)[C];2010年
3 馬曉莉;趙曉耕;;董必武的人民法律觀初探[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輯)[C];2007年
4 劉廣安;;儒家法律特點的再認識[A];中國與以色列法律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4年
5 馬明賢;;傳統(tǒng)規(guī)則的現(xiàn)代化嘗試:伊斯蘭法律的法典化[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張a\;;董必武法治思想初探[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輯)[C];2001年
7 陳靜;;超越與局限——論沈家本“會通中西”的法律觀[A];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3年
8 聶秀娥;;論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法律的影響[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9 陶希晉;;研究董必武的政治法律思想加 強法制建設(shè)[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輯)[C];2001年
10 殷國偉;;論沈家本“法權(quán)統(tǒng)一”的法律思想[A];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郭長松 李朝斌;雇工蓋房無資質(zhì) 人身損害要賠償[N];中國建設(shè)報;2004年
2 記者 梁捷;李龍教授的“人本法律觀”受到專家重視[N];光明日報;2009年
3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龍;人本法律觀是“執(zhí)政為民”的理論支撐[N];法制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劉卉;人本法律觀:中國法治的理論傳承與實踐要求[N];檢察日報;2009年
5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喻中;理解他人對于法律的理解[N];檢察日報;2010年
6 武漢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 李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法律觀的主要內(nèi)容[N];人民日報;2008年
7 蔡宏偉;一種實用主義的法律觀[N];檢察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蔣安杰邋本報實習生 張亮;以人為本法治的時代呼喚[N];法制日報;2007年
9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汪習根;和諧社會與法治建設(shè)[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8年
10 青海省人民檢察院 王水明;德沃金的整體性法律觀[N];檢察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沛;戰(zhàn)國時代的黃老“法”理論[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2 曹錦秋;法律價值的“綠色”轉(zhuǎn)向[D];吉林大學;2008年
3 王家國;作為目的性事業(yè)的法律[D];吉林大學;2010年
4 蔡宏偉;確定性的尋求[D];吉林大學;2008年
5 周曉虹;透視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多元論[D];吉林大學;2006年
6 藍冰;德國民事法定聽審請求權(quán)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7 姜登峰;荀子人性法律思想新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8 葛洪義;法與實踐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樊安;英美法理學中的整體性問題[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夏婷婷;唐代擬制判決中的法律發(fā)現(xiàn)[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蒲;人文主義法律觀探析[D];山東大學;2011年
2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觀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3 陳璇;唯物史觀視野下的“以人為本”法律觀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4 林華昌;墨家平等法律觀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3年
5 段世雄;訟卦之法律文化探析[D];蘇州大學;2008年
6 劉顯剛;華北人民政府法律觀之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魏干;哈耶克進化論理性主義法律觀探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8 景象;權(quán)力·話語·法律[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9 李冰逆;從漢、唐審判實踐看儒法之爭[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唐育萍;墨子理想國中法律的角色[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996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49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