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方民生立法的幾點思考
本文關鍵詞: 民生權利 地方立法 弱勢群體 政府 出處:《行政論壇》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十六大報告從國家政策層面首先提出民生概念以來,民生逐步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主題,各級政府紛紛將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其重要的工作任務。而從治國方略的角度講,任何一項工作只有被納入到法治框架中,才能使其更具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和可預期性,從而兌現(xiàn)對法治價值的承諾。就民生工作而言,首先的就是要使相關的民生措施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傳統(tǒng)的民生話語與現(xiàn)代法治話語皆以特定主體的需求為出發(fā)點,這成就了兩者對接的可能性,即民生話語可以轉換為民生權利概念;民生權利具有主體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內容的基礎性和發(fā)展性、權利實現(xiàn)的政府義務性等基本特征,進而劃定了民生立法的基本范圍;地方民生立法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關注所有社會成員,奉行公平主旨,突出立法程序的民主性。
[Abstract]:Since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t the national policy level, people's livelihoo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heme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have made sol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their important work tasks. Only if any work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framework of the rule of law can it be made more normative, stable and predictable, thereby fulfilling its commitment to the value of the rule of law. As far as people's livelihood is concerned,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legalize relevant livelihood measures. The traditional people's livelihood discourse and the modern rule of law discourse are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specific subject, which has achieve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two docking, that is, people's livelihood discourse can be converted into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rights; People's livelihood rights hav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 basic and developmental nature of the content, the government's obligation to realize the rights, and so on, and then delimit the basic scope of the livelihood legislation. Local legislation on people's livelihood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pay attention to all members of society, pursue the theme of fairness, and highlight the democratic nature of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作者單位】: 杭州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
【基金】:浙江省法學會課題《地方民生立法基本框架研究——兼評杭州民生立法》(2011NA01) 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地方民生立法基本框架研究——兼評杭州民生立法》(B11FX08Q)
【分類號】:D920.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海娟;;近十年國內公民社會權問題研究述評[J];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11期
2 黃義英;;中國傳統(tǒng)民生理論的特點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08期
3 彭中禮;王亮;;“民生”的法哲學追問——以“權利—義務”范疇為視野[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段鋼;論人類需求與需求人類學的構建[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5 張奎良;;辨析以人為本的人[J];學術交流;2006年01期
6 龔向和;;民生之路的憲法分析[J];學習與探索;2008年05期
7 汪太賢;人文精神與西方法治傳統(tǒng)[J];政法論壇;2001年03期
8 吳忠民;;民生的基本涵義及特征[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8年05期
9 孫潮,徐向華;論我國立法程序的完善[J];中國法學;2003年05期
10 徐亞文;"以人為本"的法哲學解讀[J];中國法學;2004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N];解放日報;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聊齋俚曲集》飲食文化分析[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2 史際春;孫虹;;論“大民事”[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3 孫曉光;;從家庭本位到個人本位——古代法與近代私法主體之比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4 何志鵬;;非社會契約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5 王慶廷;;法律的親情化求證——一個法理學的視角[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6 顏良偉;陳慰星;;侵權責任成立要件新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7 曹險峰;;羅馬法中的人格與人格權[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8 孫日華;謝慧;;法律客觀性的出路——中西對比的視角[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9 王鳳濤;;邁向回應社會的法——精神慰藉困境與“;丶铱纯础比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10 尹德貴;;“描述社會學”的方法論解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黎明;楊國章;;從法秩序利益看檢察權的正當性[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肖小明;;論民生問題背景下責任政府的構建[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朱富強;;兩類立法原則之評述:法理的基礎[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下)[C];2008年
4 白中偉;;中國共產(chǎn)黨的使命與中國命運[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5 廖加林;;公私觀念與公德、私德[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6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7 劉茂林;;村民自治權之規(guī)范求證及解題[A];新農(nóng)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8 虞崇勝;王洪樹;;論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機制中的作用[A];政府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C];2006年
9 夏勇;;中國憲法改革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從“改革憲法”到“憲政憲法”[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論壇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10 吳忠民;;民生的基本涵義及特征[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薛磊;當代國際法中的承認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磊;外交保護國際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石欣;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6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jīng)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7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史根洪;嵌入視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屈怡;湖北省農(nóng)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廉靖;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村矛盾化解機制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安光;論我國公民受教育權的法律保護[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7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與現(xiàn)代轉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9 吳志剛;理性立法程序的構建[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盧f 青;反壟斷法寬恕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渭濱;;“平均地權”本義的由來與演變——孫中山“民生主義”再研究之二[J];安徽史學;2007年05期
2 張文顯,信春鷹;民主+憲政=理想的政制——比較憲政國際討論會熱點述評[J];比較法研究;1990年01期
3 楊華;;論社會權的雙重價值屬性[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曾長秋;代艷麗;;論公民社會權利視野下的農(nóng)民工社會保障問題[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鄭賢君;論憲法社會基本權的分類與構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鄭賢君;;作為客觀價值秩序的基本權——從德國法看基本權保障義務[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胡敏潔;;論社會權的可裁判性[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8 聶鑫;;憲法社會權及其司法救濟——比較法的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9 高瑞泉 ,袁進 ,張汝倫 ,李天綱;人文精神尋蹤[J];讀書;1994年04期
10 甘陽;走向“政治民族”[J];讀書;2003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執(zhí)筆 吳忠民 ;[N];光明日報;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地方立法 創(chuàng)建和諧重慶良好的法治基礎保障[J];新重慶;2006年12期
2 宋迎軍,張東華;西部開發(fā)與地方立法[J];河北法學;2002年02期
3 林曦;;論對弱勢群體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J];北方經(jīng)貿(mào);2005年12期
4 陳文瓊;;社會分層視角下的法律援助地方立法改革——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法律援助條例》為例[J];學術論壇;2010年10期
5 吳黎靜;;地方立法:彰顯以人為本[J];人民政壇;2007年10期
6 張沖;吳海玲;程亮;;地方立法聽證探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袁文光;論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地方立法的原則[J];山東法學;1994年01期
8 董志文;適應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 加快地方立法步伐[J];學習導報;1994年10期
9 袁啟彤;;關于地方立法速度與質量問題的幾點思考[J];人大工作通訊;1996年16期
10 蔡海寧;電子商務地方立法是全國立法的試驗[J];學術研究;200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孔祥利;賈濤;;我國弱勢群體問題研究綜述[A];《資本論》與貧困問題研究——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任剛軍;;弱勢群體保護的法律制度建設研究[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蘇慶原;;我國弱勢群體的行政法保護[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馬紅;劉巖;霍斌;;弱勢群體看病的心理需求及護理[A];全國門急診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5 李寧;龔世俊;;城市治理創(chuàng)新視角下特殊弱勢群體問題與對策研究[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馬金艷;;教科版九年級思品第七課關注弱勢群體 第一課時《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教學設計[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一屆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魏繼華;;我國弱勢群體法律保障問題研究[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楊曉玲;;弱勢群體在訴訟程序中的保障問題[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王s,
本文編號:14949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49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