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時期親屬相毆之罪刑變遷
本文關鍵詞: 親屬相毆 親屬法倫理 等差立法 平權立法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晚清民國時期,由大清律"親屬相毆"律變?yōu)榻袊谭ǖ渲械?殺傷罪",后又變?yōu)?傷害罪",都僅規(guī)定卑幼毆打尊長的行為?梢,親屬相毆的條款沒有完全否決,依然保護尊親屬的權利。這說明在刑法近代化過程中,固有倫理與繼受法律一直處于博弈之中,可見從身份等差立法向平權立法無限趨近。而我國當前刑法典缺失"親屬相毆"的規(guī)定,無法區(qū)別親屬相毆與常人相毆的區(qū)別,忽視了人類最重要的關系——親屬關系,故親屬相毆應該入律,且加重處罰,將親屬和家庭間的情感作為我國法律所要保護的法益之一。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the Qing law "relatives" Ou "law into modern China killing crime" in the criminal code, and then changed into "assault", are only the provisions of beating behavior. The British young elder relatives. In terms of the visible, not completely rejected, right still protect your relatives. This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inherent ethics by law has been in the game, visible from the identity of legislation to the affirmative legislation arithmetic approach infinity. But China's current criminal code "missing relatives beaten", un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latives and ordinary people are beaten beaten, ignored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relations the kinship, the relatives should be beaten into law, and punishment, the relatives and family of the emotion as one of legal interest to protect the law of our country.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后流動站;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近代中國法治與刑法倫理的變遷研究》(項目號15CFX008) 2015年山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晚清民國時期親屬犯罪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9;D924
【正文快照】: 親屬相毆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項嚴重罪名,涉及到家族內部親屬關系,關系到中國古代的家庭和睦。故揭示“親屬相毆”律文之變遷的規(guī)律,對理解親屬關系尤為重要。另外,“親屬相毆”在清末修律時期引起激烈爭論,法理派與禮教派對于是否應該廢除“親屬相毆,,律,成為爭論焦點。禮教派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黃源盛;;傳統(tǒng)與當代之間的倫常條款——以“殺尊親屬罪”為例[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尹華蓉;論親告罪的合理范圍[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亞飛;;近代中國刑法中親屬相盜之罪刑變遷(1902—1949)[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3年03期
2 本刊編輯部;;中國法律史學科發(fā)展評價(2010-2011) 基于期刊論文的分析[J];中外法學;2013年02期
3 李擁軍;;法律與倫理的“分”與“合”——關于清末“禮法之爭”背后的思考[J];學習與探索;2015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亞飛;近代中國刑法中親屬相犯之罪刑變遷(1902-1949)[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杉;血親間殺人罪量刑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2 程旭敏;從清末法制變革看法的價值變遷[D];山東大學;2012年
3 朱達;論親屬相奸條款的存廢爭議[D];吉林大學;2014年
4 羅越;清代“防衛(wèi)殺人”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季衛(wèi)東;;法律程序的形式性與實質性——以對程序理論的批判和批判理論的程序化為線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莫傳明;侵占罪告訴問題淺析[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3 楊高峰;王紅建;;親告罪比較研究及我國的立法取向[J];研究生法學;2001年04期
4 王漢斌;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草案)》的說明——1997年3月6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J];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1997年02期
5 陳璇;論親告罪的立法意旨——刑法在社會利益本位原則下的靈活應變[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吳景芳;刑罰與量刑[J];法律適用;2004年02期
7 陳興良;正當化事由研究[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8 張明楷;論刑法的謙抑性[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5年04期
9 楊興培;犯罪構成的三個層面分析[J];法學;2005年05期
10 于志剛;;親告罪的司法困境及其解決[J];法學;2008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吳宏耀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 俞飛 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 于志剛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張建偉 清華大學法學院 時延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高仰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彭于艷;[N];法制日報;2007年
3 劉承韙 吳宏耀 于志剛 高仰光 劉飛 俞飛 李居遷;[N];法制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高傳偉 通訊員 原麗瑋;[N];檢察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傅召平 本報通訊員 王永安 楊紅暉 潘偉明 劉喜亮;[N];人民法院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閆慶霞;法院調解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2 王新環(huán);公訴權原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3 馬寧;期待可能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陳慶安;超法規(guī)違法阻卻事由的體系建構[D];鄭州大學;2004年
2 郭磊;親告罪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3 王小勇;親告罪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4 仇艷艷;價值層面下親告罪的制度完善[D];廈門大學;2006年
5 殷凱樺;論被害人刑事實體處分權[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6 尹強明;親告罪范圍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張智;親告罪若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曹晶;親告罪的司法困境及其解決[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段鑫;;晚清民國時期滇藏川毗連地區(qū)治理中若干整體性特征分析[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2 吳臣輝;;試論晚清民國時期僑商對騰沖現(xiàn)代化的影響[J];保山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3 趙大川;;晚清民國時期的浙江私立法政專門學校[J];法治研究;2007年03期
4 ;新識[J];看歷史;2011年04期
5 孟祥海;;蔡元培的雅量[J];政府法制;2011年30期
6 福良;;小器大雅:葫蘆押花藝術[J];檢察風云;2014年09期
7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張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晚清民國時期的保密法[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
2 ;晚清民國時期日人來華訪書[N];文匯報;2014年
3 鄔久益;牙雕觀音冉冉上升[N];中國商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任平;晚清民國時期職業(yè)教育課程史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夏銘;晚清民國時期南昌月池熊氏的宗族教育研究[D];南昌大學;2013年
2 馬世香;晚清民國時期岳陽的近代化進程[D];湘潭大學;2009年
3 彭曉丹;晚清民國時期西康區(qū)域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4 馬靜靜;晚清民國文獻史料中的女賭問題初探[D];暨南大學;2011年
5 王志佩;晚清民國時期中外旅行家筆下的哈密社會[D];新疆大學;2014年
6 段寧寧;晚清民國嬰幼兒圍涎的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7 成三暉;晚清民國時期湘鄉(xiāng)教育研究(1895-1949)[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夏文華;晚清民國時期化學元素中文名稱生成歷史的文化考察[D];山西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426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44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