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權(quán)利的基
本文關(guān)鍵詞:反思權(quán)利的基礎(chǔ)——一種關(guān)于康德法權(quán)思想的解讀 出處:《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權(quán)利(法權(quán)) 道德 自由 正義 康德法權(quán)思想
【摘要】:康德的法權(quán)思想旨在反思現(xiàn)代法律、政治合法性的根據(jù),為權(quán)利本身進行奠基?档乱韵闰炚軐W的方式澄明權(quán)利的起源問題,提出權(quán)利的基礎(chǔ)在于道德,權(quán)利的內(nèi)在規(guī)定是自由,而權(quán)利體系的構(gòu)建在于最終走向憲政正義。
[Abstract]:Kant's thought of right of law aims to reflect on the basis of modern law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right itself. Kant clarifies the origin of right in the way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basis of right lies in morality. The inherent stipulation of right is freedo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ight system lies in moving towards constitutional justic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0CZX037) 第51批次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2012M511053)
【分類號】:D90
【正文快照】: 雖然關(guān)于康德法權(quán)①思想可以有多重解釋路徑,但是我們無法回避康德為法和正義的合理性尋找出發(fā)點和基礎(chǔ)這一事實。而關(guān)于“基礎(chǔ)”、“出發(fā)點”這一類問題的反思就涉及法、權(quán)利與道德的關(guān)系。墨菲在《康德:權(quán)利哲學》的序言中曾指出,他所理解的權(quán)利哲學要探明的是“那些用以判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O.奧尼爾;陳曉旭;;康德的正義與康德主義的正義[J];世界哲學;201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2 胡萬年;;奧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維度——兼與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王建軍;;康德自由理論的兩個前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周冬平;;從康德的法哲學看法律與道德的關(guān)系[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5 張傳文;黃邦漢;;儒家吏治倫理與現(xiàn)代吏治倫理的差異芻議[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龔群;康德、黑格爾主體哲學的內(nèi)在困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李偉;;柏拉圖《理想國》與當代都市社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蒲德祥;;幸福組織: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9 黃振地;;論康德和黑格爾哲學中“自我意識”概念的差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尹慧峰;;論康德的對象概念[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shù)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何強;;道德資源整合與網(wǎng)絡(luò)道德建設(shè)[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李義天;;運氣究竟有多重要?——美德倫理視野中的運氣問題研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代峰;;論康德的尊嚴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趙祥祿;;“仁”與“絕對命令”——孔子與康德的道德人生觀比較研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夏東榮;;漢字成為書法藝術(shù)的中國文化因素[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王青原;;人文奧運中的和諧意蘊[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9 高國希;;論個人品德[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張灝;;沒有經(jīng)驗支持,陳述如何為真?——論分析陳述特有的證實方式[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3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6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曉華;失落與回歸:默多克小說中人的本質(zhì)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8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9 吳童立;萊布尼茨論統(tǒng)一性:觀念、實體、現(xiàn)象[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杜運輝;張岱年人生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xiàn)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呂錚錚;中國當代藝術(shù)中艷俗因素研究與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島;論索爾·貝婁短篇小說中的敘事倫理[D];湘潭大學;2010年
5 劉子賀;我國企業(yè)慈善行為的倫理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柏;論我國殘疾人勞動就業(yè)權(quán)的法律保障[D];蘇州大學;2010年
7 詹國旗;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道德性[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8 李曉;三灣改編中的現(xiàn)代性意蘊探析[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張濤;生活世界與感性世界[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內(nèi)涵及關(guān)系[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虎偉;;《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價值分析[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6年05期
2 楊錦芳;;秩序——刑罰的倫理價值目標[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夏熙吟;;從羅馬法的道德基礎(chǔ)看我國法治[J];法律文獻信息與研究;2002年02期
4 蔡文婷;;法與道德關(guān)系模式的思考[J];四川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5 胡帆;吳長清;;康德政治哲學的道德基礎(chǔ)[J];黨政干部學刊;2009年04期
6 朱艷英;論權(quán)利的價值[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7 陳麗華;經(jīng)濟法的正義價值[J];河北法學;2002年04期
8 熊玲君;;正義——現(xiàn)代公共服務(wù)的價值基礎(chǔ)[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9 張?zhí)?;社區(qū)矯正的法律價值[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7年21期
10 楊曉;楊靜;;論密爾功利主義體系中的權(quán)利思想[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建文;黎池;;政府道德基礎(chǔ)論[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wù)”論文集[C];2004年
2 孫忠利;;市場經(jīng)濟道德基礎(chǔ):職業(yè)體育的隱喻性前提——基于中西比較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shù)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孔文倩;;我國引進辯訴交易制度的法律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加強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建設(shè)服務(wù)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8·理論專刊)[C];2008年
4 張之滄;;論建立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chǔ)[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5 肖百冶;趙汝周;;政府如何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shè)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李國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gòu)建民營經(jīng)濟發(fā)展的思想道德基礎(chǔ)[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7 張祖鈞;;“八榮八恥”是大學生成才的思想基石和道德基礎(chǔ)[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7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7年
8 崔宜明;;論自由[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9 朱廣忠;;當代中國公共政策利益調(diào)控:目標、原則與機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羅建文;;論公共行政的道德基礎(chǔ)[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shè)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實習生 蔣昕;讓正義搭上快速列車[N];人民法院報;2010年
2 保爾;臺民眾正義之心未泯[N];團結(jié)報;2011年
3 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王琳;遲來的正義也是正義[N];東方早報;2011年
4 姝宏;用正義火種溫暖社會[N];大連日報;2011年
5 山東省棗莊市中級人民法院 李文;司法的正義[N];人民法院報;2011年
6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王建勛;誰綁架了司法和正義?[N];東方早報;2008年
7 練洪洋;反思慘案不能喪失正義底線[N];廣州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鄭金雄;細節(jié)折射司法特殊正義[N];人民法院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盧擁軍 實習生 張駿 通訊員 黃慶華 張振付;唱響文明曲 譜寫正義歌[N];平頂山日報;2011年
10 記者 魏道俊;正義之舉無需思考[N];紅河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樹貴;尋找權(quán)威的道德基礎(chǔ)[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韓桂君;自助行為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3 吳寧;社會弱勢群體權(quán)利保護的法理[D];吉林大學;2005年
4 劉錦城;社會保障權(quán)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王歐;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D];吉林大學;2005年
6 吳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龍江大學;2003年
7 劉薇;日本第三次司法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方永;論萊因霍爾德·尼布爾的政治神學的新自由主義性質(zhì)[D];武漢大學;2006年
9 夏吟蘭;論離婚自由及其限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10 占茂華;自然法觀念的變遷[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若愚;當代中國政治信任道德基礎(chǔ)的衰落與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平;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道德基礎(chǔ)——義利新探[D];新疆大學;2003年
3 李珂;論法的動態(tài)運行中的道德基礎(chǔ)[D];武漢大學;2003年
4 石春金;論法治的道德基礎(chǔ)[D];武漢大學;2005年
5 陳瑛;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6 歐元雕;當代中國法治的道德基礎(ch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春曉;緊急避險正當性根據(jù)的再思考[D];吉林大學;2007年
8 何赦熱;批評性報道的價值導向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9 王艷紅;論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chǔ)[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趙春春;侵犯通信自由罪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28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42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