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傷寒論》中大黃的應用規(guī)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0年
《傷寒論》的人參應用規(guī)律研究
劉忠第
【摘要】: 人參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的根,我國現(xiàn)存最早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jīng)》中記載:“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見智!比藚⒁蚱洫毺囟衿娴呐R床功效,享有“百草之王”的美譽。 最早根據(jù)辨證論治原則,用人參配伍組方治病者,首推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但本論文研究只限于《傷寒論》,故《金匱要略》暫且不納入研究范圍。 在六經(jīng)病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治則指導下,,“汗、和、吐、下、溫、清、消、補”八法靈活應用于方證之中,補法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治法,時刻顧護著人體的陽氣、胃氣、陰液,并與其它七法的靈活組合應用,達到變化萬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人參作為補法中一種核心藥物,在諸多人參方劑中擔負著重大的主導或支撐作用。筆者打個比方,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人參也如同一枚硬幣一樣,大補元氣和生津止渴就如同人參的兩面,通過諸多人參方劑辨證論治的靈活應用,從根本上時時刻刻地顧護和補充著傷寒病人在六經(jīng)病證轉變中不斷消耗的陽氣和陰液,發(fā)揮著極其重大的臨床治療作用。 《傷寒論》中有23首人參方劑,占全書113首方劑的2096,相關人參方證條文有43條,占全書398條條文的11%。 1.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傷寒論》中人參性平,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jīng)。其有五大功效主治:一、大補元氣以救逆固脫、強心復脈,應用代表方劑是通脈四逆湯加人參;二、補脾益胃以消痞滿、止嘔吐、止泄利,應用代表方劑是甘草瀉心湯;三、益氣扶正以祛邪,應用代表方劑是小柴胡湯;四、益氣生津以止渴,應用代表方劑是白虎加人參湯;五、益氣溫陽以止痛,應用代表方劑是附子湯。 2.配伍應用《傷寒論》中23首人參方劑中使用37種藥物,其中與人參配伍2次及以上有16種藥物。最多與炙甘草配伍17次,大棗12次,干姜、半夏各11次,生姜9次,黃芩8次,桂枝6次,黃連6次,附子5次。 《傷寒論》中共有8首方劑是人參配黃芩,兩者劑量比例始終均是1:1;同樣共有5首方劑是人參配附子,兩者劑量比例也始終均是1:1,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用生附子,溫經(jīng)通脈、散寒止痛則用炮附子。 在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中,人參、黃芩、黃連、半夏、大棗等5種藥物劑量比例均為一致。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四方中,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生姜、大棗等6種藥物劑量比例均為一致。 23首人參方劑中,與人參1:1劑量比例配伍的藥物,最多次數(shù)是黃芩8次,半夏、炙甘草各7次,附子、干姜各5次。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中有12種藥物,卻有人參、柴胡等9種藥物的用量均是1.5兩。理中湯和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全方4種藥物均用3兩。 3.劑量應用《傷寒論》中的人參常用劑量的是2兩和3兩,共有16首人參方劑,約占23首人參方劑的70%。最少劑量為1兩,最多劑量為烏梅丸的6兩人參,乃一料丸劑的劑量。 23首人參方劑中,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中人參1兩劑量占全方藥物劑量的3%,為最低,通脈四逆加人參的人參2兩占22%,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和理中湯的人參3兩占25%,為最高。這說明人參劑量占全方藥物劑量的比例是隨著人體脾胃氣血的虧虛程度而成正比的。 23首人參方劑中,烏梅丸全方藥物劑量最多,為84兩。全方藥物劑量最少的湯劑是四逆加人參湯5.5兩,最多的是炙甘草湯41兩,兩者人參劑量相差1倍,全方藥味相差2倍,全方藥物劑量相差7.5倍。前者藥少力專,功在回陽救逆;后者量多力宏,功在強心復脈。 每首人參方劑中每種藥物平均劑量最少的是柴胡加芒硝湯的1.2兩,最多的是白虎加人參湯的6.8兩,烏梅丸為8.4兩,但是丸劑不納入湯劑。 人參方劑中每種藥物的平均劑量若是3.6兩或以下的方劑有18首,約占23方的80%。這18首人參方劑中人參劑量與每種藥物平均劑量的差別上下波動不超過1.5兩,其中有17方兩者劑量相差上下波動不超過1兩,另外1方是吳茱萸湯,兩者相差1.5兩。 4.人參方劑應用在23首人參方劑中,治療嘔吐類病癥最多,共有14首方劑,占全部方劑的60%。治療瀉利類病癥有9首方劑,煩躁類有8首方劑;治療心下痞類、疼痛類、惡寒類、發(fā)熱類病癥則各有7首方劑,占全部方劑的三成。 《傷寒論》中使用辛開苦降甘調法治療嘔吐的五首人參方劑中,人參劑量所占全方藥物劑量的比例由11%逐漸增加至25%,其嘔吐癥狀由欲嘔吐逐漸加重至食入口即吐。 《傷寒論》人參方劑應用的舌象僅為白虎加人參湯的舌上干燥,小柴胡湯的舌上白苔。脈象有洪大、沉、沉遲、沉緊、細、結代、微等六種。炙甘草湯證脈結代,人參2兩占全方藥物劑量的4%,為最低。通脈四逆湯加人參證脈微,人參2兩占全方藥物劑量的22%,為最高。 5.人參方劑煎服法去滓再煎法,使藥性醇和,調和脾胃。凡人參、炙甘草、大棗三藥同用者,其中有五方煎煮服用法是一樣的。如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均以水一斗,小柴胡湯以水一斗二升,同樣“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6.后世醫(yī)家?guī)熤倬叭藚⒔?jīng)方立法立方頗多,如獨參湯、參附湯、附子理中丸、生脈散、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參蘇飲、敗毒散、補中益氣湯等。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222.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志遠;杜新芝;楊仁旭;;桂枝加附子湯的應用體會[J];河南中醫(yī);2011年09期
2 郭天祿;郭宇琪;;《傷寒論》“痞證”淺識[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3 張燕平;;淺論中醫(yī)眼科六經(jīng)辨證[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年09期
4 郭強中;;《傷寒論》“控水論”之吐法探微[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07期
5 郝玉蓮;;學習姜棗在《傷寒論》中運用體會[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6 宋承吉;;陶弘景在人參藥用歷史上的貢獻(三)[J];人參研究;2011年02期
7 薛燕星;;外感熱病首先要精研《傷寒論》——薛伯壽教授治療外感熱病學術思想系列之二[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年08期
8 程賓;董曉斌;;《傷寒論》針灸禁忌探討[J];中醫(yī)學報;2011年07期
9 劉玉良;楊杰;;《傷寒論》脈癥合參思辯方法探微[J];中醫(yī)雜志;2011年13期
10 張友堂;庚曉慧;;麻杏甘石湯證的脈證研究[J];河南中醫(yī);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晶;;試析《傷寒論》藥量變化規(guī)律[A];全國第3屆臨床中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陳彩鳳;;《傷寒論》和法辨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C];2010年
3 趙伯濤;錢驊;陳斌;;人參花超微粉碎掃描電鏡觀察及人參皂苷含量測定[A];第十屆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孫得利;;桂枝在《傷寒論》中的臨床應用[A];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2010年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田康康;;《傷寒論》針灸療法臨床應用探討[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6 徐進民;;談談《傷寒論》中附子的應用[A];重慶市中醫(yī)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劉玉良;;《傷寒論》脈癥合參思辨方法探微[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蔣小敏;;《傷寒論》中脾胃病辨證思維探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黃貴華;紀云西;蔣歷;韋義展;劉熙榮;;《傷寒論》結胸證診治當兼顧脾胃探討[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黃貴華;紀云西;蔣歷;韋義展;劉熙榮;;《傷寒論》太陽病失治后脾虛諸證的治法探討[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芳;[N];中國食品質量報;2005年
2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張英棟;[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3 衛(wèi)生部中日友好醫(yī)院 馮世綸;[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4 北京聚醫(yī)杰醫(yī)藥科學研究院 江淑安;[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5 馮世綸 中日友好醫(yī)院;[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6 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二中醫(yī)院 馬文輝;[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7 山西省大同新建康醫(yī)院 周益新;[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8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華成坤;[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9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賈延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1年
10 吳志璘;[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嚴新杰;近30年研究《傷寒論》論文數(shù)據(jù)庫創(chuàng)建與研究述要[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2 湯爾群;基于不確定性推理方法的《傷寒論》方證知識挖掘[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龔軒;《傷寒論》中的術數(shù)[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龔軒;《傷寒論》中的數(shù)術[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曲夷;《傷寒論》權變診療思想與方法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6 謝茂源;《傷寒論》水病的辨治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樊毓運;《傷寒論》氣化學說理論和臨床應用探討[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8 蔣躍文;《傷寒論》泄熱三方對AS模型大鼠炎癥機制影響的比較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9 樊訊;《傷寒論》溫陽三方干預心梗后心衰心陽虛證候大鼠心室重構的比較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張濤;《傷寒論》六經(jīng)的詮釋學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忠第;《傷寒論》的人參應用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張小勇;《傷寒論》或然證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張麗;《傷寒論》虛詞“而”與“頗”析義[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王艷杰;人參花生藥學及炮制配伍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王夢瓊;《傷寒論》劑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6 戴慧文;《傷寒論》同病異治之治療原則的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林振邦;《傷寒論》中大黃的應用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8 何秉儒;《傷寒論》的腹證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馮艷賞;《傷寒論》疼痛辨治的文獻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林佩莉;《傷寒論》藥對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傷寒論》中大黃的應用規(guī)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765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76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