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經絡概論:人體經絡理論 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
發(fā)布時間:2016-05-24 14:02
本文關鍵詞:中醫(yī)經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醫(yī)經絡概論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tǒng) 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是祖國醫(y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是古代醫(yī)家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yī)各科的診斷和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 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外,是經絡系統(tǒng)中的主干;絡,有網絡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苯浗j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 溝通于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 組織器官聯(lián)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并借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xié)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 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所以《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 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而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
經絡的命名
經絡系統(tǒng)大都以陰陽來命名。 一切事物都可分為陰和陽兩方面,兩 者之間又是互相聯(lián)系的。經絡的命 名就包含有這種意思。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相互之間具有對應關系(表里相合)。
太陰-----陽明
少陰-----太陽
厥陰-----少陽
三陰三陽是從陰陽氣的盛衰(多 少)來分: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 陰,再次為厥陰;陽氣最盛為陽明,其 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愿聞陰陽之三也, 何謂?”“氣有多少異用也。”“陽 明何謂也?”“兩陽合明也!薄柏 陰何也?”“兩陰交盡也”。 三陰三陽的名稱廣泛應用于經 絡的命名,包括經脈、經別、絡脈、經筋都是如此。分布于上肢內側的 為手三陰(手太陰、手少陰、手厥 陰),外側的為手三陽(手陽明、手太 陽、手少陽);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 (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內側的 為足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從手足(上下肢)陰陽的命名可以看出,經絡學說的形成與四肢的關 系是最為密切的。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 關于十一脈的兩種寫本(第二種又分 甲、乙兩種本子,文字基本相同),這 是較《內經》為早的古代經絡學說文獻。十一脈的名稱,是以“臂”“足”分陰陽,與手足分陰陽的意義 是一致的。
經絡系統(tǒng)組成
經絡作為運行氣血的通道,是以 十二經脈為主,其“內屬于府藏,外 絡于肢節(jié)”,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 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 脈,溝通臟腑,加強表里經的聯(lián)系。 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 軀干前、后、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里和滲灌氣血的作用。奇經八脈,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經脈,對其 余經絡起統(tǒng)率、聯(lián)絡和調節(jié)氣血盛 衰的作用。此外,經絡的外部,筋肉也受經絡支配分為十二經筋;皮膚也按經絡的分布分為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概述
十二經脈是經絡學說的主要內 容!笆浢}者,內屬于府藏,外 絡于支節(jié)”,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 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于臟腑;外部,分布于軀體。又因為經脈是“行血氣”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 說的“脈行之逆順”,后來稱為“流 注”;各經脈之間還通過分支互相聯(lián)系,就是所說的“外內之應,皆有表里”。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 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 腹。”
奇經八脈概述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 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 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 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于 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于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并上行,環(huán)繞口唇。 帶脈起于脅下,環(huán)行腰間一周。陰維 脈起于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于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后與 督脈會合。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隨 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 合,沿足太陽經上額,于項后會合足 少陽經。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于十 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xiàn)于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lián) 系。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lián)系起來,達到統(tǒng)攝有關經 脈氣血、協(xié)調陰陽的作用。督脈與六陽經有聯(lián)系,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jié)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lián)系,稱為“陰脈之!, 具有調節(jié)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 有聯(lián)系,故有“十二經之!薄ⅰ把!敝Q,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 用;帶脈約束聯(lián)系了縱行軀干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lián)系陰經與陽經, 分別主管一身之表里;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 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jié)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 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 能滲灌供應。
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 附于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 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 相提并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要部分,在 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 礎。十四經循行分布如圖。
經絡的功用
1.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具有聯(lián)系臟腑和肢體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雖 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的內外上下保持著協(xié)調統(tǒng)一,構成一個有機的 整體。而這種相互聯(lián)系,有機配合主 要是依靠經絡系統(tǒng)的聯(lián)絡溝通作用實現(xiàn)的。由于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lián)系 了臟腑器官,奇經八脈溝通于十二經 之間,經筋皮部聯(lián)結了肢體筋肉皮膚,從而使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如《靈樞·海論》說: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 于肢節(jié)。”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yǎng)周身, 抗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的作用。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溫 養(yǎng)濡潤,才能夠發(fā)揮其正常作用。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 依賴經絡的傳注,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yǎng)濡潤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維持 機體的正常功能,如營氣之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這就為五臟藏精,六 腑傳化的功能活動提供了物質條件。所以《靈樞·本藏》說:“經脈 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边@就指明了經絡具有 運行氣血,調節(jié)陰陽和濡養(yǎng)全身的作用。由于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 陽”,營氣運行于脈中,衛(wèi)氣行于脈外,使營衛(wèi)之氣密布于周身,加強了 機體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 保衛(wèi)機體的作用。故《靈樞·本 藏》說:“衛(wèi)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2.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1)說明病理變化
在正虛邪乘的情況下,經絡又是 病邪傳注的途徑。當體表受到病邪 侵襲時,可通過經絡由表及里,由淺 入深。如外邪侵襲肌表,初見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疼等癥,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經內舍于肺,繼而可見咳嗽、 喘促、胸悶、胸痛等肺的病癥。 《素問·謬刺論》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 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 腸!敝赋隽私浗j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于臟腑的傳變途徑。此外,經絡也是臟腑之間、臟腑與體表組織 器官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渠道。例 如,心移熱于小腸,肝病影響到胃,胃病影響到脾等,這是臟腑病變通過經絡傳注而相互影響的結果。內臟病 變又可通過經絡反應到體表組織器 官,如肝病脅痛,腎病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瘡,大腸、胃腑有熱可致牙齦腫痛等等。都說明經絡是病邪 傳注的途徑。
(2)指導辨證歸經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 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 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 所出現(xiàn)的癥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lián)系的臟腑,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例如,頭痛一癥,即可根據經脈 在頭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別,其痛在前 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頸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厥陰經有 關。又如脅肋與少腹是肝經所過,故 兩脅疼痛或少腹痛,多與肝經有關。
此外,某些疾病的過程中常發(fā)現(xiàn)在經 絡循行通路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 穴位上,有明顯的壓痛、結節(jié)、條索 狀等反應物,和皮膚形態(tài)變化、皮膚溫度、電阻改變等,也有助于對疾病的診斷。如腸癰患者,有時在足陽明 胃經的上巨虛出現(xiàn)壓痛;長期消化不 良的病人,有時可在脾俞穴見到異常變化。臨床上采用循經診察,捫穴診察,捫穴診察,經絡電測定等方法檢 查有關經絡、腧穴的變化,可作診斷 參考。
(3)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治病是通過刺灸腧穴,以疏 通經氣,恢復調節(jié)人體臟腑氣血的功 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針灸選穴, 一般是在明確辨證的基礎上,除選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經取穴為主, 即某一經絡或臟腑有病,便選用該經 或該臟腑的所屬經絡或相應經脈的 遠部腧穴來治療!端目傃ǜ琛匪f:“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經取穴 的很好說明,臨床應用非常廣泛。例 如,胃痛循經遠取足三里、梁丘;脅痛循經遠取陽陵泉、太沖等。又如 頭痛,因前頭痛與陽明經有關,可循 經遠取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內庭穴 治療等等。此外,根據皮部與經絡臟腑的密切聯(lián)系,臨床上用皮膚針叩刺皮膚,皮內針埋藏皮內來治療臟腑經 脈的病癥;根據菀陳則除之的理論, 又可通過刺絡出血的方法來治療一些常見病,如目赤腫痛刺太陽出血, 咽喉腫痛刺少商出血,急性腰扭傷刺 委中出血等等;經筋的病侯,多表現(xiàn) 為拘攣、強直和抽搐等癥,治療多以局部取穴,所謂“以痛為輸”。這些都是經絡學說在針灸治療方面的體 現(xiàn)。
經絡不僅在人體生理功能上有 重要作用,而且是臨床上說明病理變 化,指導辨證歸經和針灸治療的重要 理論依據,故《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經絡各論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 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 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 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面、 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其 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 布其外部。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 脈旁開第二側線及下肢內側前緣, 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 側后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 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后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 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 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后緣,其 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 側后緣及胸腹第一側線,其絡脈、 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 部。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內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 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 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 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 側的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 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奇經八脈的綜合作用
奇經八脈在經絡系統(tǒng)中占有極 為重要的位置,它對十二經脈、經 別、絡脈起廣泛的聯(lián)系作用,并有主 導地調節(jié)全身氣血的盛衰。
綜合作用說明如下:
1.溝通、聯(lián)絡作用
奇經八脈多數從十二經脈分出, 在其循行分布過程中,與其它各經互 相交會,溝通了各經絡之間的關系。 例如陽維聯(lián)絡各陽經交會于督脈的風府、啞門;陰維聯(lián)絡各陰經交會于任脈的天突、廉泉。手足三陽經, 交會于督脈的大椎;足三陰經,交會 于任脈的關元、中極。督脈、任脈、沖脈之間又互相溝通,沖脈還與足少陰、足陽明相聯(lián)系,稱為十二經 脈之海;帶脈橫繞腰腹,聯(lián)系著縱行 于軀干的各條經脈。這些都說明,奇經八脈對十二經和有關臟腑起著各種不同性質的聯(lián)系作用。
2.統(tǒng)率、主導作用
奇經八脈將性質作用相類似的 經絡組合在一起,并起統(tǒng)率和主導作 用。督脈為“督領經脈之!、 “陽脈之!,任脈為“陰脈之!,沖脈為“十二經之!焙汀把!, 即指這種作用。因督脈是人體諸陽 經脈的總匯,同時與腎、腦、肝經有 密切聯(lián)系,故它的功能是督領陽氣和真元。任脈具有妊養(yǎng)和總調陰經脈氣的功能,因人身以氣為陽、血為陰, 婦女胎、產、經、帶諸病,與陰血關 系密切,故有“任主胞胎”之說,說明任脈對諸陰經起主導和統(tǒng)率作用。沖脈起于胞中,對十二經脈五臟 六腑有密切關系,故又稱“十二經脈 之!焙汀拔迮K六腑之!薄6矫}主一身之陽氣,任脈主一身之陰氣, 對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均有重要影 響。帶脈則有約束軀體各條經脈,調 節(jié)其經氣的功能。陰陽脈主肢體兩側之陰陽,陽主持陽氣,陰主持陰氣,對分布于下肢內、外側的陰 經和陽經有著統(tǒng)率和協(xié)調的作用。 陰陽維脈有“維系”、“維絡”人身陰經和陽經的功能,陽維脈主宰一身之表,陰維脈主宰一身之里。奇經 八脈主要是通過它對十二經脈的組 合而起統(tǒng)率和主導的作用。
3.滲灌、調節(jié)作用
奇經八脈縱橫交錯循行于十二 經脈之間,當十二經脈和臟腑之氣旺 盛時,奇經則加以儲蓄;當十二經脈 生理功能需要時,則奇經又能滲灌和供應,因此奇經起調節(jié)和溢蓄正經脈氣的作用!峨y經·二十九難》曾 以湖泊與河流的關系作譬喻:“比于 圣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huán)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 之!薄端貑·痿論》說:“沖脈若 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溪谷,概指肌肉間的穴位,可見沖脈在滲灌全身氣血中起重要作用。李時珍 《奇經八脈考》還說:“其流溢之氣, 入于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均說明奇經有溢蓄調節(jié)十 二經氣血滲灌于周身組織的作用。 沖任二脈又能涵蓄腎氣,《內經》論 述腎氣充盛,則“任脈通,太沖脈(即沖脈)盛,月事以時下”;“血氣盛時充膚熱身,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 毫毛”。沖脈上行則“滲諸陽”、 “灌諸精”,下行則“滲三陰”及“諸絡”,以及陰維脈和陽維脈能“灌溉諸經”等,都說明奇經的滲灌 和調節(jié)氣血的作用。
【中藥基礎常識】
【】
【其他中醫(yī)常識】
【】
【中藥服藥常識】 【】
【】 【返回本欄目錄】
中藥常識欄目分類簡單明了,文章內容言簡意賅,剔除繁冗中醫(yī)專業(yè)知識,真正體現(xiàn)“貼近百姓生活”、“實用性強”的收錄主旨!
·發(fā)病類型淺談
·中醫(yī)診斷方法簡介
·謹防中藥中毒
·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
·中醫(yī)經絡概論
·中醫(yī)精氣學說
·中醫(yī)食療常識
·中醫(yī)診。瓎栐\簡析
本文關鍵詞:中醫(yī)經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1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491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