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組學研究冠心病中醫(yī)分型的體內物質基礎 - 副本
本文關鍵詞:代謝組學研究冠心病中醫(yī)分型的體內物質基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009 第十一卷
第一期
★Vol.11 No.1
代謝組學研究冠心病中醫(yī)分型的體內物質基礎*
□王廣基** 阿基業(yè) 嚴 蓓 郝海平 劉林生 張 穎 顧勝華 鄭媛婷
(中國藥科大學藥物代謝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南京 210009) 南京 210029)
朱萱萱
(江蘇省中醫(yī)院臨床研究所藥理實驗室
摘
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不同中醫(yī)證型的體內物質基礎以探索中醫(yī)分型的科學內涵。方法: 采
用基于 GC-TOF/MS 測定技術的代謝組學研究手段對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型冠心病患者血漿中小分 子化合物進行全面檢測, 利用多變量數(shù)據(jù)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研究血漿內源性化合物在各組 間差異。結果: 代謝組學分析不但可把痰阻心脈型和氣陰兩虛型冠心病患者區(qū)別分開, 還可以與健康 組明顯區(qū)分。利用 PLS_DA 建立的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組數(shù)學模型參數(shù)與臨床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指 氨基酸代謝 標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兩證型間多個內源性代謝物的含量存在明顯差異并與能量代謝、 和核苷酸代謝異常相關。結論: 代謝組學的整體數(shù)據(jù)和標志物信息均顯示出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型 冠心病的差異, 提示代謝組學所研究的體內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正是中醫(yī)分型的物質基礎。 關鍵詞: 代謝組學 痰阻心脈 氣陰兩虛 中醫(yī)證型 冠心病
中醫(yī)的辨證施治是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 千百年來,中醫(yī)在辨證施治思想的指導下在臨床上 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理論的科學性一直缺乏有力 的直接證據(jù)加以證實。其中最為根本的問題是中醫(yī) 分型理論基礎缺乏人體內在科學證據(jù)加以詮釋。這 也是長期以來困擾中醫(yī)藥學家的難題。最新出現(xiàn)的 高通量小分子化合物測定分析方法—— —代謝組學為 中醫(yī)辨證分型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
代謝組學是后基因組時代興起的一門新的系統(tǒng) 蛋白質組學并稱為三 生物學技術方法, 與基因組學、 大組學。它在許多學科領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特 [1~6] 別是生物醫(yī)學領域 , 它在疾病診斷和模型評價方 面顯示了極大的優(yōu)勢。代謝組學定量檢測生物體受 病理生理刺激和遺傳修飾后的生物基質中代謝組 (即小分子代謝物群) 的變化 [7]。代謝組學的研究對象 是生物體整體代謝物,這與中醫(yī)理論的整體觀相一 致。從中醫(yī)角度看來, 一種病表現(xiàn)的 “證” 可能有所差 異, 而不同的病可以表現(xiàn)出相似的 “證” 中醫(yī) , “證” 必
收稿日期:2008-11-11 修回日期:2009-01-08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30630076 : ) 中藥復雜藥效物質的確證及整體藥代動力學研究新思路與方法, 負責人: 王廣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30572228 : ) 代謝組學與人參雙向調節(jié)血壓作用新評價與機制探索, 負責人: 王廣基;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基金資助 (2006BAI08B04-05 : ) 中藥復 方作用和配伍評價研究, 負責人: 王廣基。
**
聯(lián)系人:王廣基,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藥物代謝動力學新技術與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創(chuàng)新藥物臨床前藥代動力學評價中的 E-mail: guangjinong@hotmail.com。 應用, 中藥藥效物質基礎與整體藥代動力學研學, 代謝組學與藥代動力學整合研究,
127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專題討論
然伴隨著病人體內生理、 病理變化, 那么體內的小分 子化合物群也應該發(fā)生著相應的改變,代謝組學可 以通過對這些由疾病誘導產生的代謝產物的變化進 行分析,運用化學計量學等多變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法對 不同證型進行分類,挖掘出與某一證型相關的共性 特征標志物 (群) 及相應代謝網(wǎng)絡, 幫助了解 “證” 的 生物學本質。 國內已經有研究開展了基于液相/質譜和核磁共 振測定技術的中醫(yī)證的動物代謝組學研究 [8~10]。我們 研究組曾經對高血壓病人的中醫(yī)分型進行了研究 , 發(fā)現(xiàn)代謝組學可以區(qū)分正常和高血壓病人,但各個
[11]
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 (GC/TOF-MS) 監(jiān)測系統(tǒng) (GC: 安捷倫 6890N 氣相色譜儀, 配安捷倫 7683B 自 動進樣器和 G2614A 型 100 位樣品進樣盤; TOF-MS: Pegasus III,Leco 公司, 美國) 氣相毛細管柱為熔融 , 的 硅 烷 化 石 英 毛 細 管 (DB -5 固 定 相 , 內 膜 厚 度 0.18μm, 10m×0.18mm 直徑, J&W Scientific, 美國) 。 2. 實驗對象和篩選標準 健康對照組為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體 檢中心經普通體檢及實驗室檢查排除心腦血管、 肝 腎、內分泌等疾病的健康志愿者 27 例 (其中男 13 例、 14 例) 且無下述兩種中醫(yī)證型。所有冠心病 女 , 病例均來源于該院心內科住院病人,冠心病診斷標 準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臨床 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報告 《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
[15] 中醫(yī)辨證分型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 及診斷標準》 , [16] 研究指導原則》 , 并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 經過肝腎等項目檢查無其它生化和器質性疾病。最
中醫(yī)病癥間分型不明確,特別是各組缺乏特征的生 物標志物,使得研究結果不能與體內生化代謝過程 取得聯(lián)系, 難以深入說明中醫(yī)證型的內在本質。但在 近期中醫(yī)證型心肌缺血的大鼠模型中 發(fā)現(xiàn)了一些 病證特異的代謝通路。該研究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 為中醫(yī)證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以冠心病
[12]
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中選取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 兩種實證和虛證為代表,運用已建立的基于氣相色 譜/飛行時間質譜 (GC/TOF-MS) 測定技術的代謝組 學方法 [13~14] 分析不同中醫(yī)證型冠心病間的血漿代謝 物變化規(guī)律, 研究冠心病中醫(yī)辨證分型的客觀指標, 并為認識冠心病中醫(yī)證候的本質和闡明中醫(yī)分型的 科學內涵提供直接證據(jù)。 一、材料與方法 1. 試劑與儀器 1,2-13C2-肉寇酸 (穩(wěn)定的同位素內標, SigmaAldrich) 鹽酸甲氧胺 , (Sigma-Aldrich) 系列烷烴標準 , 溶 液 (C8 -C20 和 C20 -C40,Sigma -Aldrich) 吡 啶 , (Sigma-Aldrich) MSTFA 含 1% TMCS , (MSTFA, N-甲 基-N-三甲基硅烷三氟乙酰胺; TMCS,三甲基氯硅 烷;Pierce 化學公司, 美國) 甲醇 , (色譜純,Tedia 公 司, 美國) 正庚烷 、 (色譜純,Merck 公司, 德國) 超純 , 水 (自制, Millipore, 美國) 各鑒定用標準品、 , EDTANa 等其它試劑 (色譜純或分析純) 。 低溫高速離心機 (Sorvall Biofuge Stratos, 德國) , 真 空旋轉揮干 儀 (Speed-vac, Thermo Savant, 國) 美 ,
終篩選出兩種中醫(yī)證型, 一種是痰阻心脈 (共 29 例, 其中男 17 例、 12 例) 屬實證, 女 , 另一種是氣陰兩虛 其中男 9 例、 5 例) 屬虛證。所有參加 女 , (共 14 例, 實驗的病人和健康志愿者均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 準并簽署書面同意書。記錄患者舌質、 舌苔、 脈象, 根 據(jù)中醫(yī)癥狀的程度, 給胸痛、 胸悶、 氣短、 心悸、 疲倦 乏 力、 畏寒肢冷 、 腰膝酸軟 、 自汗、 不寐等 癥狀打 分 (無、 輕度、 中度、 重度分別為 0、 2、 分) 1、 3 。 3. 樣品采集、 處理與 GC/TOF-MS 測定 采 所有樣品均在冠狀動脈造影前 1~3d 內采集, 血前一天統(tǒng)一進食標準餐,次日晨經肘靜脈抽取受 試 者空腹 12h 靜 脈 血 2mL 置 EDTA -Na 抗 凝 管 中 , 室溫靜置后 3000 rpm 離心 10min,然后取上層血漿 置于-80 °C 冰箱保存。 樣品處理與 GC/TOF-MS 測定參照已經建立的 方法 :100μl 血漿用含內標的甲醇沉淀, 移取
[12~13, 17~18]
上清減壓揮干, 之后進行肟化和三甲基硅烷化處理; 處理好的樣品 1μl 不分流進樣, 為使多種化合物能更 好地分析和分離, 采用程序升溫模式。 4. 統(tǒng)計分析 采集的各個樣品的譜圖信息,經過 Leco TOF128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
2009 第十一卷
第一期
★Vol.11 No.1
MS 自帶 ChromaTOF 2.0 軟件轉換為 CSV 文件, 經過 自編軟件對譜圖數(shù)據(jù)進行解析,解析出的色譜峰的 鑒定由其質譜圖和保留指數(shù)與化合物譜圖庫或標準 對照品的質譜圖和保留指數(shù)進行對照而確定,然后 用 SIMCA-P11 (Umetrics, Ume覽, 瑞典) 軟件進行主成 分分析 (PCA) 或數(shù)據(jù)內在關系投影-偏最小二乘-判 [12~14, 17~18] 別分析 (PLS-DA) 。數(shù)據(jù)經過統(tǒng)計 One-way ANOVA (多重比較選用 Bonferroni) ,在 0.05 或 0.01 水平有顯著性差異 (Bon- ferroni 校 正 的 P 值 為 0.016 或 0.003, 分 別 由 0.05/3 或 0.01/3 算得 , 其 中 3 為多重檢驗的次 數(shù)) ,最終確定多組間差 異有顯著性意義的變量, 并鑒定這些可能的生物 標志物。 二、結 果
證, 最終確定可能的生物標志物 (見表 1) 。 結果顯示: 痰阻心脈患者血漿軟脂酸、 脯氨酸、 門 冬氨酸、 油酸、 谷氨酸、 苯丙氨酸和尿酸顯著高于健康 對照組; 而次黃嘌呤和 4-羥基苯甲酸顯著低于健康對 照組。 氣陰兩虛患者血漿琥珀酸、 門冬氨酸, 3-羥基丁 油酸、 軟脂酸、 硬脂酸、 脯氨酸、 谷氨酸、 苯丙氨酸 酸、 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 (門) 而天 冬酰胺, 色氨酸、 次黃 嘌呤和 4-羥基苯甲酸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
1. 人 血 漿 總 離 子 流 色譜圖 (TIC) 經過 GC/TOF-MS 的 分析得到血漿總離子流
1, 丙氨酸; 2, 2-羥基丁酸; 3, 纈氨酸; 4, 磷酸; 5, 甘氨酸; 6, 絲氨酸; 7, 蘇氨酸; 8, 氨基丙二酸; 9, 2,5-二氨基戊內酰胺; 10, 焦谷氨酸; 11, 羥脯氨酸; 12, 肌酸酐; 13, 半胱氨酸; 14, 脯氨酸; 15, 谷氨酸; 16, 苯丙氨酸; 17, 鳥氨酸; 18, 檸檬酸; 19, 葡萄糖; 20, 酪氨酸; 21, 1H-吲哚-3-丙酸; 22, 棕櫚酸; 23, 尿酸; 24, 亞油酸, 油酸; 25, 色氨酸; 26, 膽固醇 圖1 人血漿總離子流色譜圖 (TIC)
色譜圖 (TIC) ,每個 TIC 即是每個人的代謝圖譜 (圖 1) 。由 ChromaTOF 2.0 軟 件解析以及利用 NIST 譜庫和標準樣品發(fā)現(xiàn)其中包 含大量的內源性代謝物, 例如氨基酸、 有機酸、 糖類、 脂肪酸等。 2. 多元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 全體受試者血漿的 PLS-DA 分析得到三個主成 分的模型, 模型的解釋度 (R2Y) 70.0%, 是 預測度是 (Q2Y) 44.4%, 它可解釋 GC/TOF-MS 響應變量 (R2X) 的 29.2%。 PLS-DA 三維得分圖 (圖 2) 顯示健康、 痰阻 心脈和氣陰兩虛三組間能夠明顯的區(qū)分開來,圖中 每個點表示一個樣本。從 PLS-DA 載荷圖中尋找出 對 分 型 做 出 貢 獻 的 差 異 變 量 , 進 一 步 用 One -way ANOVA 和 Bonferroni 多重比較的方法處理來驗證上 并用標準樣品進行確 述結果, NIST 譜庫中檢索, 在
圖 2. 健康對照、 痰阻心脈、 氣陰兩虛三組血漿代謝組的 PLS-DA 得分圖 (PC1/ PC2/ PC3)
129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專題討論
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組血漿中多種化合物存在 顯著差異, 遺憾的是其中幾個化合物未能鑒定。痰阻 心脈組色氨酸和天 (門) 冬酰胺顯著高于氣陰兩虛 組; 而琥珀酸、 硬脂酸, 3-羥基丁酸顯著低于氣陰兩 虛組。提示它們是區(qū)分這兩種病證的可能的生物標 志物。 3. 主成分得分與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得分的相關 性分析 對冠心病患者血漿進行 PLS-DA 分析后, 痰阻心脈和氣 陰 兩 虛 組 在 PLS -DA 二 維 得 分 圖中也可明顯區(qū)分開來, 這兩組 在第一個和第二個主成分上都 有一個得分值, 每位患者的每種 中醫(yī)癥狀都有分級量化得分, 將 每個主成分上的得分和每種 中 醫(yī)癥狀得分做 Pearson 相關性分 析。如表 2 所示, 第一個主成分 (PC1) 的得分值分別與腰膝酸 不寐、 疲倦乏力的得分值有 軟、 顯著的相關性 (P < 0.01) 第 二 ; 個主成分 (PC2) 的得分值分別與 腰膝酸軟、 不寐的得分值有顯著 的相關性 (分別為 P < 0.05 和 P < 0.01) 。 三、討 論
相關代 謝通路 內源性 代謝物 表1
陰兩虛組數(shù)學模型參數(shù)與臨床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指 標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說明代謝組學所測定的體內 小分子化合物信息與臨床各證型表現(xiàn)高度一致, 進 一步提示代謝組學所研究體內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正 是中醫(yī)分型的物質基礎。而三組間內源性代謝物的 含量存在明顯差異,提示兩種證型冠心病患者的相 關生物代謝通路發(fā)生了改變,并且不同病證間生化 代謝通路又有所不同。
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型冠心病患者血漿代謝物變化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 痰阻心脈 氣陰兩虛 兩證型的比較 氣陰兩虛 顯著性 與健康對 顯著性 與健康對 顯著性 與痰阻心 水平 照的比值 水平 照的比值 水平 脈的比值 +1.05 +1.70 +1.45** +1.23 +1.05 +1.20* +1.71 -1.13 +1.28* +1.22 +1.03 -1.25* +1.36
** ** ** *
三羧酸循環(huán) 琥珀酸 脂代謝 3-羥基丁酸 油酸 軟脂酸 硬脂酸 氨基酸代謝 脯氨酸 谷氨酸 色氨酸 門冬氨酸 苯丙氨酸 天(門)冬酰胺 核苷酸代謝 次黃嘌呤 尿酸 其它
N.S. N.S. 0.010 0.036 N.S. 0.050 0.000 N.S. 0.021 0.005 N.S. 0.043 0.001 0.000
+1.71* +3.93 +1.38
**
0.032 0.000 0.002 0.003 0.006 0.004 0.000 0.000 0.020 0.001 0.016 0.001 N.S. 0.000
-1.63☆ -2.32 -1.14 -1.12 -1.20☆ -1.14 -1.08 +1.34 -1.05 -1.09 +1.32☆☆ +1.24 +1.16 +1.54
☆☆ ☆☆
0.049 0.008 N.S. N.S. 0.033 N.S. N.S. 0.000 N.S. N.S. 0.005 N.S. N.S. N.S.
+1.64**
**
+1.26** +1.36** +1.86** -1.52 +1.33
**
+1.35*
**
-1.28* -1.55** +1.17 -4.20**
4-羥基苯甲酸 -2.73**
痰阻心脈型 冠心病患者 主 要表現(xiàn)為心悶如窒而痛, 或痛引 肩背, 氣短喘促, 體胖多痰, 身體
注: +” “-” “ 和 分別表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患者血漿中化合物相對濃度有所升高和降 * ** 分別在 0.05 和 0.01 水平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低, N.S.: 無統(tǒng)計學差異; , : 有顯著 ☆ ☆☆ 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患者血漿化合物相對濃度分別在 0.05 和 0.01 性差異; , : 水平有顯著差異 (One-way ANOVA 和 Bonferroni 。 ) 表2 主成分得分與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得分的相關性分析 ) 主成分 (PC 得分 PC1 癥狀得分 Pearson 相關系數(shù) 腰膝酸軟 不寐 -0.659
**
困重, 舌苔濁膩或滑, 脈滑; 氣陰兩虛證患者主要表 現(xiàn)為胸悶隱痛, 時作時止, 心悸氣短, 倦怠懶言, 頭昏 乏力, 口干咽干, 心煩失眠, 多夢, 舌紅或有齒痕, 苔 薄, 脈沉細弱。本研究運用基于 GC/TOF-MS 的代謝 組學技術分析痰阻心脈型及氣陰兩虛型冠心病患者 和健康人血漿的代謝組,結果顯示不僅兩個證型與 健康對照組能夠明顯區(qū)分,而且兩個證型之間也能 得到很好的分型。 利用 PLS_DA 建立的痰阻心脈和氣
PC2 P值 0.000 0.000 Pearson 相關系數(shù) -0.331
*
P值 0.030 0.008
-0.540**
**
-0.399**
疲倦乏力 -0.573 0.000 -0.189 0.225 注: P < 0.05, * **P < 0.01, 主成分得分與癥狀得分顯著相關 (雙尾 。 ) 130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
2009 第十一卷
第一期
★Vol.11 No.1
能量代謝方面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痰阻心脈患 者血漿脂肪酸,氣陰兩虛患者血漿琥珀酸和脂肪酸 顯著升高,主要是因為心肌缺血會使交感腎上腺素 能系統(tǒng)的活動增強, 血中兒茶酚胺增高,, 導致蛋白脂 酶的活性增加, 內生性脂解作用增強, 使游離脂肪酸 增加。但由于脂肪酸的 β-氧化和三羧酸循環(huán)過程中 的各種脫氫反應因受氫體缺乏而受阻,三羧酸循環(huán) 中介產物琥珀酸堆積,心肌所攝取的脂肪酸不能氧 化供能。這種心肌脂肪的代謝障礙不僅使 ATP 消耗 增加、 合成減少, 還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 [19]。此外, 氣 陰兩虛患者血漿高水平 3-羥基丁酸 (痰阻心脈患者 有升高趨勢, 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也與能量代謝的異常 相關, 這可能是由機體代償保護作用引起的, 因為 3羥基丁酸是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的中間產物, 是 肝外組織不可缺少的能量來源,它可以改善缺血過 程中的能量代謝并抑制再灌后的脂質過氧化,具有 中樞保護作用 [20~21]。只有氣陰兩虛患者血漿琥珀酸升 高, 氣陰兩虛患者血漿脂肪酸升高程度也更加顯著, 且 3-羥基丁酸顯著高于痰阻心脈患者,說明氣陰兩 虛伴隨更嚴重的能量代謝異常。能量代謝障礙有可 “心 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這與痰阻心脈證表現(xiàn)出的 悶如窒而痛” 身體困重” 、 “ ,以及氣陰兩虛證表現(xiàn)出 的 “胸悶隱痛” 倦怠” 乏力” 、 “ 、 “ 相一致。 氨基酸代謝方面 文獻報道指出炎癥和免疫激活 是冠心病的重要致病機制,免疫激活與色氨酸的降 解密切相關, 因此冠心病人體內色氨酸水平會降低, 這可能是情緒障礙和抑郁的主要病機 [22]。本研究中,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痰阻心脈患者血漿色氨酸水平 稍有下降 (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而氣陰兩虛患者血漿色 , 氨酸水平顯著下降且顯著低于痰阻心脈患者,這就 、 “ 、 “ 與氣陰兩虛患者所表現(xiàn)出的“懶言” 頭昏” 心煩 失眠” 等情緒障礙相一致。此外, 谷氨酸代謝異常也 [23] 與中樞疲勞有關 , 因此, 氣陰兩虛證中的頭昏乏力 感可能也與谷氨酸的代謝異常有一定關系。脯氨酸 是由谷氨酸合成的,是蛋白膠原的主要成分 (The 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 html) 而膠原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成分, , 在 冠心病的穩(wěn)定性/不穩(wěn)定性和發(fā)展過程中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所以兩種證型冠心病患者血漿脯氨酸的升 高提示著其潛在的危險性 [24]。 核苷酸代謝尿苷和次黃嘌呤是缺血心肌核苷酸 降解的主要產物。次黃嘌呤會進一步代謝成尿酸 [25]。 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患者血漿核苷酸中間產物次黃 嘌呤顯著降低, 而終產物尿酸水平升高 (氣陰兩虛組 只有升高趨勢, 而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均說明缺血的心 , 肌核苷酸代謝被激活,從次黃嘌呤到尿酸的轉換與 毒性自由基的形成呈正相關 [26]。 高水平的血漿尿酸是 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疾病的獨立的危險因素,它與 與腎功能異常也有密切關系 [27~29]。此外, 有學者指出 高血尿酸與肥胖密切相關, 肥人多痰, 血尿酸增加血 小板的黏附性, 促進粥樣斑塊的形成, 都可引起瘀血 內生, 所以高血尿酸可能是 “痰瘀” 致病因素的物質 [30] 基礎之一 。 兩種中醫(yī)證型的共同特點是它們與能量代謝、 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等多種代謝通路的異常相 關, 這是機體多個系統(tǒng)功能改變共同造成的結果, 但 是不同病證之間又有不同的代謝特點, 其中琥珀酸、 硬脂酸、 色氨酸、 3-羥基丁酸水平在兩種證型間有顯 著差異,它們的高低與患者表現(xiàn)出的癥狀有良好的 相關性, 有可能成為這兩種證客觀量化的診斷指標。 由此說明利用代謝組學技術能夠全面地反映痰阻心 脈和氣陰兩虛證心肌缺血冠心病的代謝共性和各自 特征, 它是中醫(yī)現(xiàn)代化研究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Holmes E, Loo R L, Stamler J, Bictash M, Yap I K, Chan Q, Ebbels T, De Iorio M, Brown I J, Veselkov K A, Daviglus M L, Kesteloot H, Ueshima H, Zhao L, Nicholson J K and Elliott P. Human metabolic phenotype divers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et and blood pressure, Nature, 2008, 453 (7193): 396~401. 2 3 Holmes E, Wilson I D and Nicholson J K. Metabolic Phenotyp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 Cell, 2008, 134 (5): 714~717. Wang C, Kong H, Guan Y, Yang J, Gu J, Yang S and Xu G. Plasma phospholipid metabolic profiling and biomarker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ased o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al Chem, 2005, 77 (13): 4108~4116. 4 Denkert C, Budczies J, Kind T, Weichert W, Tablack P, Sehouli J,
131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專題討論
Niesporek S, K觟nsgen D, Dietel M and Fiehn O.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metabolic profiling reveals different metabolite patterns in inva- sive ovarian carcinomas and ovarian borderline tumors. Cancer Res, 2006, 66 (22): 10795~10804. 5 Yang J, Zhao X, Liu X, Wang C, Gao P, Wang J, Li L, Gu J, Yang S and Xu 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metabonomics: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acute deterioration of liver funct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J Proteome Res, 2006, 5 (3): 554~561. 6 Brindle J T, Antti H, Holmes E, Tranter G, Nicholson J K, Bethell H W, Clarke S, Schofield P M, Mckilligin E, Mosedale D E and Grainger D J. Rapid and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1H-NMR-based metabolomics. Nat Med, 2002, 8 (12): 1439~1444. 7 Nicholson JK, Connelly J, Lindon JC and Holmes E. 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 1 (2):153~161, 8 Zhao X, Zhang Y, Meng X, Yin P, Deng C, Chen J, Wang Z and Xu G. Effect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Xindi soft capsule on rat model of acute blood stasis: A urinary metabonomics study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B, 2008, 873 (2):151~158. 9 羅和古, 丁杰, 岳廣欣, 陳家旭. 大鼠肝郁脾虛證的代謝組學研究, 中 西醫(yī)結合學報, 2007, 5 (3): 307~313. 10 李林, 王建農, 任建勛. 氣虛血瘀證大鼠尿液的核磁共振譜代謝組 學. 科學通報, 2007, 52 (15): 1758~1762. 11 Lu Y H, Hao H P, Wang G J, Chen H X, Zhu X X, Xiang B R, Huang Q and A J Y. Metabolomics approach to the bi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types of hypertension. Chin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7, 12 (10): 1144~1150. 12 嚴蓓, 阿基業(yè), 郝海平, 等.心血瘀阻與氣陰兩虛證心肌缺血大鼠模型 的代謝組學表征與辯識, 中國科學 (輯: 生命科學, 2008.Cin press . ) 13 A J Y, Trygg J, Gullberg J, Johansson A I, Jonsson P, Antti H, Mark- lund S L and Moritz T. Extraction and GC/MS Analysis of the Human Blood Plasma Metabolome. Anal Chem, 2005, 77 (24): 8086~8094. 14 Jonsson P, Johansson A I, Gullberg J, Trygg J, A J Y, Grung B, Mark- lund S, Sj觟str觟m M, Antti H and Moritz T. High-Throughput data anal- ysis for detecting and identifying differences between samples in GC/ MS -based metabolomic analyses. Anal Chem, 2005, 77 (17): 5635 ~ 5642. 15 國際心臟學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 缺血性心臟 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華內科雜志, 1981, 20 (4): 254. 16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69~70. 17 Yan B, A J Y, Wang G J, Lu H L, Huang X P, Liu Y, Zha W B, Hao H P, Zhang Y, Liu L S, Gu S H, Huang Q, Zheng Y T, Sun J G.
Metabolomic investigation into variation of endogenous metabolites in professional athletes subject to strength -endurance training. J Appl Physiol, 2008. (in press) 18 Lu Y H, A J, Wang G J, Hao H P, Huang Q, Yan B, Zha W B, Gu S H, Ren H C, Zhang Y, Fan X, Zhang M, Hao K. Gas chromatograph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metabonomic approach to dif- ferentiating hypertension- and age-related metabolic variation in spon- 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8, 22 (18): 2882~2888. 19 彭章平, 樂建華. 現(xiàn)代缺血性心臟病學.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00: 69~70. 20 Suzuki M, Suzuki M, Kitamura Y, Mori S, Sato K, Dohi S, Sato T, Mat- suura A and Hiraide A. Beta-hydroxybutyrate, a cerebral function im- proving agent, protects rat brain against ischemic damage caused by permanent and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Jpn J Pharmacol, 2002, 89 (1): 36~43. 21 Dardzinski B J, Smith S L, Towfighi J, Williams G D, Vannucci R C and Smith M B. Increased plasma beta -hydroxybutyrate, preserved cerebral energy metabolism, and amelioration of brain damage during neonatal hypoxia ischemia with dexamethasone pretreatment. Pediatr Res, 2000, 48 (2): 248~255. 22 Wirleitner B, Rudzite V, Neurauter G, Murr C, Kalnins U, Erglis A, Trusinskis K and Fuchs D. Immune activ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ryp- topha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ur J Clin Invest, 2003, 33 (7): 550~ 554. 23 邢雅玲, 余林中. 睡眠剝奪機制和中醫(yī)藥干預的進展. 中藥藥理與臨 床, 2003, 19 (6): 47~49. 24 Yildiz A, Demirbag R, Yilmaz R, Gur M, Altiparmak I H, Akyol S, Aksoy N, Ocak A R and Erel O. The association of serum prolidase activity with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ron Artery Dis, 2008, 19 (5): 319~325. 25 Burakowski S, Smoleński R T, Bellwon J, Kubasik A, Ciec'wierz D and Rynkiewicz A. Exercise stress test and comparison of ST change with cardiac nucleotide catabolite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rdiol J, 2007, 14(6): 573~579. 26 Sj觟din B, Hellsten Westing Y and Apple F S. Biochemical mechanisms for oxygen free radical formation during exercise. Sports Med, 1990, 10 (4): 236~254. 27 Edwards N L. The role of hyperuricemia and gout in kidney and car- diovascular disease. Cleve Clin J Med, 2008, 75 (Suppl 5): S13~16. 28 Dunkelgrun M, Welten G M, Goei D, Winkel T A, Schouten O, van Domburg R T, van Gestel Y R, Flu W J, Hoeks S E, Bax J J and Pold- ermans D.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perioperative and late cardiovascular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definite coro- 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going elective vascular surgery. Am J Cardiol,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
132
2009 第十一卷
第一期
★Vol.11 No.1
2008, 102 (7): 797~801. 29 Tatli E, Aktoz M, Buyuklu M and Altun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uric acid level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a-
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diol J, 2008, 15 (1): 21~25. 30 張小蘭, 張同梅, 姜艷. 急性腦梗死合并高血尿酸與中醫(yī)辨證分型的 關系. 吉林中醫(yī)藥, 2008, 28 (8): 565~566.
Metabonomic investig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ang Guangji,A Jiye,Yan Bei,Hao Haiping,Liu Linsheng,Zhang Ying,Gu Shenghua,Zheng Yuanting (Key Laboratory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Zhu Xuanxuan (Pharmacological Laboratory of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To investigate on the pharmacological mater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or revealing the essence of "Bian Zheng (pattern identific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GC/TOF-MS based metabonomic method was utilized to profile plasma endogenous metabolites of patients with "Tan Zu Xin Mai Zheng (phlegm obstructing heart and vessels pattern)" and "Qi Yin Liang Xu Zheng (qi and yi vacuity pattern)". Significant metabonomic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TCM pattern groups, patients and the healthy con- trol, and the three groups were distinguished clearly by pattern recognition. Very good correlativity was observed be- tween clinic TCM pattern index values and parameters in PLS_DA model of the two TCM pattern groups. The en- dogenous compounds differentiating the two TCM patterns were involved in perturbation in energy, amino acid and nucleotide metabolism. In general, the whole model and biomarkers differentiat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two TCM patterns, suggesting that metabonomic phenotype, i.e., the endogenous compounds, be the pharmacological materia of TCM patterns. (責任編輯: 張志華 )
(Continued from Page 152 )
Progress of Sample Preparation Technique coupled with Analytical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f Natural Products Zhou Ting,Wang Jiayue,Xiao Xiaohua,Li Gongk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sample pretreatment method coupled with analytical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f natural products. Hyphenated techniques include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ultrasound -assisted extraction, which are coupled with analytical technique. 55 references are cited. Keywords: Natural Products; Sample Preparation; Hyphenated Technique; Progress. (責任編輯: 張志華 )
133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
更多相關文檔:
查詢目錄
血管內皮功能失調與冠心病 冠心病與炎癥反應 冠心病的物質代謝基礎 代謝組學研究冠心病中醫(yī)分型的體內物質基礎 冠脈系統(tǒng)微血管的研究進展 冠心病的微血管損傷研究進展 ...
冠心病(胸痹)辨證分型研究的歷史
江蘇省中醫(yī)院老年科韓旭 [關鍵詞] 冠心病 胸痹 辨證分型研究 冠心病指冠狀動脈...近代岳美中則指出年老體虛也是重要的因素,其指出: “年高者代謝緩慢···易...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度自主選題
研究 芪參顆粒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氣虛血瘀證的藥理...紫花地丁抗真菌作用及其物質基礎研究 基于中西醫(yī)結合...代謝組學數(shù)據(jù)非線性關系的可視化挖掘方法研究 秀麗莓...
北中醫(yī)導師
物質基礎研究 共2人 張建軍 中醫(yī)藥管理學(學術型)...(學術型)李連達 劉建勛 中醫(yī)藥治療冠心病基礎研究 ...中藥有效成分與體內過程 中藥分析與中藥代謝組學 ...
冠心病中醫(yī)分型與心律失常及心功能關系分析
冠心病中醫(yī)分型與心律失常及心功能關系分析_基礎醫(yī)學...中醫(yī)學中雖無冠心病的病名,但對其臨床表現(xiàn)早有精確...由于血管病變引起心肌缺血, 而缺血后的代謝與離子...
冠心病中醫(yī)藥治療進展
冠心病中醫(yī)藥治療進展 【摘要】 從冠心病(CAD)的病因病機、中醫(yī)辨證分型及證型的 客觀化研究、中醫(yī)藥治療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著重介紹中藥復方 制劑在冠心病治療...
冠心病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內皮損傷、炎癥反應及血小板活化的相關性研究
冠心病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內皮損傷、炎癥反應及血小板活化的相關性研究_計劃/解決方案...2.3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的多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 由于 hs ? crp 含量不...
HIVAIDS中醫(yī)證候代謝組學研究設想
來表現(xiàn) 中醫(yī)證候的物質基礎和內涵, 是中醫(yī)學發(fā)展的...進行研究,通過是對機體內生物樣品中代謝 組分的定性...如冠心病、高血壓、肝炎、腫瘤、糖尿病等的臨床常見...
中醫(yī)胸痹(冠心病)的四個發(fā)展階段認識之初探
陽氣虛衰八個證型 而新版《中醫(yī)內科學》則分為寒...冠心病中醫(yī)辨證分型與臨床實踐研究:當前從濕熱致痰瘀...導致脂質及其他 物質沉積,損害部位血管內膜增生,逐漸...
更多相關標簽:
冠心病分型 | 冠心病的分型 | 冠心病的臨床分型 | 冠心病臨床分型 | 冠心病最新分型 | 冠心病中醫(yī)分型 | 豐核 代謝組學服務 | 代謝組學 |本文關鍵詞:代謝組學研究冠心病中醫(yī)分型的體內物質基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78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14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