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對黏菌素體外抗菌活性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10-08 03:42
采用微量肉湯稀釋法研究了膜通透性促進劑EDTA對黏菌素體外抗菌活性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經(jīng)PCR擴增,在受試的85株沙門菌和大腸桿菌菌株中,有23株檢測到mcr-1基因,但未檢出mcr-2~mcr-10陽性菌株; EDTA可增強除天然耐藥的奇異變形桿菌和摩氏摩根菌以外的所有菌株(mcr-1陽性菌株、mcr-1陰性菌株和標準株)對黏菌素的敏感性,且增強黏菌素抗菌活性的作用隨EDTA濃度的加大而增強;與60、30 mg/L的EDTA聯(lián)用后,黏菌素對分離菌株的最小抑菌濃度(MICs)均顯著降低,且沙門菌和大腸桿菌對黏菌素的耐藥率均顯著下降。因此,EDTA在≥30 mg/L的濃度下,可有效增強黏菌素對mcr-1陽性和mcr-1陰性菌株的抗菌活性。
【文章來源】: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 2020,32(11)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部分mcr-1基因的凝膠電泳結(jié)果
對標準株JS(MIC=1 mg/L)、耐黏菌素的mcr-1陽性菌株CS23(MIC=32 mg/L)和mcr-1陰性菌株CS18(MIC=32 mg/L),分別測定黏菌素(1/2MIC)、EDTA(sub-MIC)及兩藥聯(lián)合的殺菌作用。結(jié)果見圖2。在黏菌素單獨作用的前4 h內(nèi),3株菌的活菌數(shù)均不同程度地下降,然后開始上升,第8 h后生長速度變慢,最后逐漸趨于平穩(wěn)。單獨使用EDTA基本上沒有抑菌作用,供試菌株的生長趨勢與只有細菌的對照組的生長趨勢基本一致。當黏菌素存在時,EDTA的加入顯著影響了細菌的生長,對于JS和CS18,如圖2a和圖2b所示,在第2 h附近,活菌數(shù)處于最低水平,但之后均開始增加,其中JS在第4 h恢復(fù)至單獨黏菌素作用的水平,而CS18則直至第24 h才恢復(fù)至單獨黏菌素作用的水平。對于CS23,如圖2c所示,黏菌素聯(lián)合EDTA后,活菌數(shù)始終低于單獨黏菌素作用組,在第8 h后,呈現(xiàn)下降趨勢,且在第8、16 h,活菌數(shù)分別比單獨黏菌素組降低了2和4 log cfu/mL,說明EDTA顯著增強了黏菌素對此菌株的殺菌作用。3 討論與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舒巴坦、EDTA對抗菌藥物體外抗菌活性的影響[J]. 谷曉霞,劉建華,潘玉善,胡功政,劉保光,律海峽,王磊. 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 2010(03)
[2]舒巴坦鈉和EDTA使產(chǎn)ESBLs雞大腸桿菌恢復(fù)對抗菌藥物敏感性[J]. 劉保光,劉建華,吳華,陳玉霞,胡功政,徐利納,陳燕杰,孟春萍.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本文編號:3423364
【文章來源】: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 2020,32(11)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部分mcr-1基因的凝膠電泳結(jié)果
對標準株JS(MIC=1 mg/L)、耐黏菌素的mcr-1陽性菌株CS23(MIC=32 mg/L)和mcr-1陰性菌株CS18(MIC=32 mg/L),分別測定黏菌素(1/2MIC)、EDTA(sub-MIC)及兩藥聯(lián)合的殺菌作用。結(jié)果見圖2。在黏菌素單獨作用的前4 h內(nèi),3株菌的活菌數(shù)均不同程度地下降,然后開始上升,第8 h后生長速度變慢,最后逐漸趨于平穩(wěn)。單獨使用EDTA基本上沒有抑菌作用,供試菌株的生長趨勢與只有細菌的對照組的生長趨勢基本一致。當黏菌素存在時,EDTA的加入顯著影響了細菌的生長,對于JS和CS18,如圖2a和圖2b所示,在第2 h附近,活菌數(shù)處于最低水平,但之后均開始增加,其中JS在第4 h恢復(fù)至單獨黏菌素作用的水平,而CS18則直至第24 h才恢復(fù)至單獨黏菌素作用的水平。對于CS23,如圖2c所示,黏菌素聯(lián)合EDTA后,活菌數(shù)始終低于單獨黏菌素作用組,在第8 h后,呈現(xiàn)下降趨勢,且在第8、16 h,活菌數(shù)分別比單獨黏菌素組降低了2和4 log cfu/mL,說明EDTA顯著增強了黏菌素對此菌株的殺菌作用。3 討論與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舒巴坦、EDTA對抗菌藥物體外抗菌活性的影響[J]. 谷曉霞,劉建華,潘玉善,胡功政,劉保光,律海峽,王磊. 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 2010(03)
[2]舒巴坦鈉和EDTA使產(chǎn)ESBLs雞大腸桿菌恢復(fù)對抗菌藥物敏感性[J]. 劉保光,劉建華,吳華,陳玉霞,胡功政,徐利納,陳燕杰,孟春萍.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本文編號:34233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4233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