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ABC(ATP-binding cassette)轉運蛋白家族的多藥耐藥蛋白P-glycoprotein(P-gp)介導的藥物外排是引發(fā)腫瘤細胞多藥耐藥(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重要原因。抑制P-gp的藥物外排功能已成為當前臨床克服MDR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P-gp底物和抑制劑的結合模式與作用機理研究對于探索腫瘤細胞耐藥機制以及抗腫瘤藥物研發(f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迄今為止,由于缺乏人類P-gp蛋白的三維結構及實驗技術手段的制約,其底物結合模式與轉運機理仍然未知。論文采用定量構效關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分子對接(Molecular docking)和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s,MD)模擬等計算生物學理論與方法,對P-gp底物和抑制劑的分子識別、結合模式、結合通路以及作用機理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采用顯露化學模式(Emerging chemical patterns,ECP)以及聚合顯露模式分類算法(Classification by aggregating emerging patterns,CAEP)建立了P-gp底物分子識別模型。研究結果顯示:最優(yōu)ECP模型對803個訓練集樣本、120個測試集樣本和179個獨立的外部驗證集樣本的預測準確度分別達到了0.80、0.81和0.74。最優(yōu)模型僅涉及3個關鍵的分子結構信息,其預測準確性和可解釋性均優(yōu)于已有模型。對P-gp底物18個ECP的聚類分析得到2組ECP集合(ECP group,ECPG),即ECPG1和ECPG2。結合部分底物的結合位點信息,發(fā)現(xiàn)具有ECPG1模式特征的底物傾向結合H位點,而具有ECPG2模式特征的底物傾向結合R位點。因此,論文所建ECP模型既可以識別底物分子,同時還可根據(jù)分子的ECP特征推測底物可能的結合位點。(2)采用ECP和CAEP分類算法建立了P-gp抑制劑分子識別模型。從857個訓練集樣本中選取7個抑制劑和27個非抑制劑樣本,并基于3個關鍵的分子結構特征建立了最優(yōu)ECP模型。研究結果顯示:最優(yōu)模型對857個訓練集樣本和418個測試集樣本的預測準確度分別為0.80和0.86;對2個獨立的外部驗證集的預測準確度則分別達到0.70和0.80。ECP特征分析發(fā)現(xiàn):1)HTv(H total index weighted by atomic van der Waals volume)是區(qū)分P-gp抑制劑與非抑制劑的重要分子特征;2)多數(shù)抑制劑分子傾向與底物的H位點發(fā)生結合。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P-gp底物和抑制劑在m Log P(Moriguchi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t PSA(Total polar accessible surface area)和n Hacc(The number of H-bond acceptors)3個分子性質的分布上具有顯著性差異,上述差異可作為P-gp底物和抑制劑識別的重要特征。(3)基于2個空載狀態(tài)下的小鼠P-gp晶體結構(PDB ID:4M1M,4Q9H),采用Surflex-Dock方法對441個底物和666個抑制劑進行了分子對接研究。結果顯示:底物和抑制劑在對接得分上無顯著性差異,表明對接得分無法區(qū)分底物與抑制劑。相比之下,抑制劑傾向與疏水性氨基酸殘基發(fā)生非特異性相互作用,而底物則更傾向與極性氨基酸殘基發(fā)生特異性靜電作用。與此同時,對于同一種受體構象,P-gp底物和抑制劑的結合位點基本相同。此外,利用已知結合位點的8個P-gp底物,論文對2種構象下H和R位點的空間位置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對于2種P-gp受體構象,H和R位點的位置有明顯差異。以上研究證實,由于空載狀態(tài)下P-gp構象具較大柔性,P-gp可能包含多個H和R位點。(4)應用PNEB(Partial nudged elastic band)模擬方法對P-gp底物和抑制劑的結合通路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位于磷脂雙分子層的底物和抑制劑,可經(jīng)由TM4和TM6形成的通道進入P-gp結合空腔。MM/GBSA結合自由能分析表明,底物Rhodamine-123和抑制劑QZ-Leu從磷脂雙分子層進入結合空腔是一個自發(fā)過程。動力學軌跡分析結果顯示:對于大體積的抑制劑QZ-Leu,TM4的構象發(fā)生了極為顯著的改變,表明TM4的結構柔性對大體積分子的結合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同時,在底物Rhodamine-123和抑制劑QZ-Leu的結合過程中,位于TM6的Phe339側鏈均發(fā)生了明顯的旋轉,暗示Phe339可能對分子結合通路的打開或關閉具有重要的門控作用。(5)采用分子動力學模擬對P-gp底物和抑制劑的作用機理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當結合底物Rhodamine-123時,位于2個ATP結合位點的保守氨基酸殘基(Lys和Ser)間的距離相對減小,暗示底物的結合可促使NBD1和NBD2相互靠近,有利于NBD的二聚化和ATP水解位點的形成。而抑制劑QZ-Leu的結合則導致NBD1和NBD2間的距離顯著增大,ATP結合位點更加開放。結果表明:底物和抑制劑的結合對NBDs的構象具有重要影響。MM/GBSA結合自由能計算結果表明,抑制劑QZ-Leu與P-gp的親和活性較底物Rhodamine-123更高,據(jù)此推測抑制劑的高親和活性對維持P-gp的NBDs的開放構象和抑制ATP水解活性有利;而底物相對的低親和活性則可能有利于后續(xù)的跨膜轉運過程?偟膩碚f,論文的研究結果可為P-gp底物和抑制劑的虛擬篩選、相關抗腫瘤藥物研發(fā)以及P-gp底物和抑制劑的作用機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9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瀟;鋰作為藥物的作用機理[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1年03期
2 ;磁療的作用機理[J];生物磁學;2002年03期
3 鄭軍;馬勇智;;中藥的作用機理淺談[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S2期
4 央金卓瑪;;藏藥浴在預防疾病中的作用機理及應用[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3年04期
5 王敦,穆殿平,張維耀;醒腦再造膠囊的制備工藝及作用機理的研究[J];天津藥學;1997年03期
6 楊平,李萍;類維生素A的臨床應用及作用機理[J];職業(yè)衛(wèi)生與病傷;2004年02期
7 管遵惠,徐杰,譚保華,陳莉莉,王波,王祖紅;熱針的作用機理[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8 韓馳;茶葉防癌有效成份及其作用機理[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7年02期
9 焦一鳴,王放;論致瘀方藥的作用機理及臨床運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2年06期
10 李俊蓮;吳晉英;陳筱云;;大黃釳蟲丸的抗腫瘤作用機理淺析[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夢玄;;針灸作用機理信息增強規(guī)律[A];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下集)[C];2009年
2 李寅超;沈映君;;平喘方藥作用機理的研究思路[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實驗藥理分會第六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萬春;;已知胃腸道作用機理的中藥臨床選用[A];全國第二屆喻嘉言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云海;羅云敬;趙麗嬌;鐘儒剛;;過亞硝酸與酪氨酸作用機理的從頭計算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蘇騰;曹珊;;試論規(guī)劃法的作用機理及其立法改進[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馬安勤;胡美英;鐘國華;;Avermectins類作用機理及抗性研究進展[A];走向21世紀的中國昆蟲學——中國昆蟲學會200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7 張桂潔;;菜粕中所含抗營養(yǎng)因子作用機理的研究進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養(yǎng)豬學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回盛生物”杯全國養(yǎng)豬技術論文大賽論文集[C];2009年
8 侯曉瑩;侯艷君;周巖民;;沸石的作用機理及其在水產(chǎn)中的應用研究[A];畜牧業(yè)環(huán)境、生態(tài)、安全生產(chǎn)與管理——2010年家畜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慕小倩;安德榮;趙毓;;新除草劑雙酯靈作用機理的研究[A];西部地區(qū)第二屆植物科學與開發(fā)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10 何安寧;;刮痧整體療法與整體療效觀察[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唐永忠;理療的作用機理[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2 記者王俊鳴;美科學家揭示出致癌蛋白作用機理[N];科技日報;2002年
3 記者 周穎;網(wǎng)絡靶標 可闡釋中藥方劑作用機理[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4 陳金偉;一字之差 功效迥異[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5 林薦;潰瘍用藥分三類 作用機理各不同 服藥當選最佳時[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1年
6 北京瑞雪環(huán)球科技有限公司 黃瑞清 陳晴;生物肥皂的作用機理及特點[N];中國花卉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潘顯超;P-gp底物和抑制劑結合模式與作用機理[D];重慶大學;2016年
2 馬志卿;不同類殺蟲藥劑的致毒癥狀與作用機理關系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2年
3 張玉艷;文蛤抗腫瘤多肽的分離純化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
本文編號:
24948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9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