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數(shù)據(jù)自查政令下風險偏好型企業(yè)參與的多元博弈分析
本文選題:臨床數(shù)據(jù) 切入點:自查 出處:《中國新藥雜志》2015年23期
【摘要】:目的: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頒布的2015年117號公告的背景下,為規(guī)范新藥注冊審評中企業(yè)提交的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分析風險偏好型企業(yè)可能采取的行為以及政府的對應策略。方法:應用博弈理論,采用序貫博弈和混合戰(zhàn)略博弈的模型分析,討論各情況下博弈各方的收益,求得政府檢查與企業(yè)造假的納什均衡解。結果:納什均衡解揭示了合謀造假的概率與政府檢查所支付的成本成正比,與政府在檢查中查出造假的概率成反比,因造假被查出而產(chǎn)生的損失加大,則合謀造假的概率會變小。結論:117號公告對藥物臨床試驗的規(guī)范將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提高政府檢查能力是遏制企業(yè)主觀造假的有效途徑。
[Abstract]:Objective: to standardize the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of clinical trial data submitted by enterprises in the new drug registration review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bulletin No. 117 of 2015 issu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le behaviors of risk preference enterpri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the government. Methods: applying the game theory, using the model of sequential game and mixed strategy gam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fit of the game parties in each case. Results: the Nash equilibrium solution reveal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collus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ost of government inspection,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government detects fraud in inspectio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usive fraud will become smaller if the losses caused by fraud are found to be increased. Conclusion: bulletin 117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drug clinical trials, and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 inspection abil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rb subjective fraud in enterprises.
【作者單位】: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高級研修學院;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
【分類號】:R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柯昌英;;基于合謀做假的三方博弈模型及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12期
2 鄧亞中;于嘉;劉川;劉宗范;;電子化時代臨床數(shù)據(jù)管理現(xiàn)狀和未來趨勢[J];中國新藥雜志;2014年08期
3 張國興;高晚霞;管欣;;基于第三方監(jiān)督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演化博弈模型[J];系統(tǒng)工程學報;201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怡;鄭循剛;;基于博弈論的股權制衡模型研究[J];財會通訊;2010年26期
2 張公毅;董炳南;丁健勛;;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的合謀博弈分析[J];當代經(jīng)濟(下半月);2008年11期
3 秦海林;;雙重信貸擔保無法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以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為例[J];上海經(jīng)濟研究;2011年01期
4 宋曉龍;;征稅人、社會代理人與納稅人的稅收博弈分析[J];內(nèi)蒙古科技與經(jīng)濟;2007年18期
5 翟鵬;;綠色施工過程中有效預防施工方與監(jiān)理方合謀行為的博弈分析[J];價值工程;2013年30期
6 金曉萍;;監(jiān)理與承包商合謀作假的博弈分析[J];價值工程;2014年17期
7 王志剛;;政府對國際結算中誠信問題的監(jiān)管博弈分析[J];商;2013年01期
8 王巍;李萍;高原;;金融系統(tǒng)的道德風險在金融危機中的影響[J];應用數(shù)學;2007年S1期
9 馬曉社;李登志;;從博弈論的角度看旅游區(qū)煙草市場監(jiān)管[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年29期
10 徐大偉;楊娜;張雯;;礦山環(huán)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中公眾參與的博弈分析:基于合謀與防范的視角[J];運籌與管理;2013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禹杰;建設工程項目組織溝通機理、互動機制及其有效性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巍;金融危機中的多重均衡及道德風險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2 陶丙印;我國企業(yè)信用風險管理博弈分析[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9年
3 楊青青;我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費用支付方式探究[D];云南大學;2012年
4 王瓊;基于博弈論的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5 彭軍;中小企業(yè)聯(lián)保貸款風險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6 楊娜;海岸帶溢油生態(tài)補償保證金核算及實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漢江;肖偉;葛偉娜;張海倫;;有害物質(zhì)在食品供應鏈中傳播機制的混合策略靜態(tài)博弈模型[J];系統(tǒng)工程;2008年01期
2 劉鵬;;中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基于體制變遷與績效評估的實證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0年02期
3 任燕;安玉發(fā);多喜亮;;政府在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的職能轉(zhuǎn)變與策略選擇——基于北京市場的案例調(diào)研[J];公共管理學報;2011年01期
4 醋衛(wèi)華;李培功;;媒體監(jiān)督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2年01期
5 黎燕蘭;胡鏡清;劉保延;;CDISC標準與中醫(yī)藥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標準化[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2年06期
6 宋小保;劉星;;大股東侵占與外部監(jiān)督的進化博弈分析[J];系統(tǒng)工程學報;2009年05期
7 王世磊;嚴廣樂;李貞;;逆向物流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統(tǒng)工程學報;2010年04期
8 薛萬國;;我國電子病歷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院管理;2005年02期
9 劉小峰;陳國華;盛昭瀚;;不同供需關系下的食品安全與政府監(jiān)管策略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0年02期
10 劉任重;;食品安全規(guī)制的重復博弈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1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鹿麒麟;唐一源;;大腦伏隔核體積可能預測個人金融風險偏好(英文)[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慶松;;保險金融集團風險偏好體系建設的思考[A];全面深化改革:戰(zhàn)略思考與路徑選擇——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文集·2014[C];2014年
2 鄒斌;劉永芳;;收益情境下決策者角色和后悔規(guī)避對風險偏好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3 王倩;劉偉華;王一家;;風險偏好組合視角下物流服務供應鏈協(xié)調(diào)研究[A];科學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C];2013年
4 王重鳴;李勁松;;風險偏好類型與風險判斷模式的實驗分析[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5 劉樂平;劉旭;逯敏;;保險公司的全面風險管理——基于風險偏好度量視角[A];十二五·新挑戰(zhàn):經(jīng)濟社會綜合風險管理——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文集·2011[C];2011年
6 高超;張劍;王立民;王浩成;;股票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對交易頻率及收益率的影響:在不干預股價及干預股價連續(xù)上漲情境中的行為實驗[A];第七屆(2012)中國管理學年會管理與決策科學分會場論文集(選編)[C];2012年
7 李軻;宋華明;許前;楊慧;;考慮風險偏好的外包質(zhì)量風險控制與激勵機制研究[A];“兩型社會”建設與管理創(chuàng)新——第十五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3年
8 孫毓?jié)?丁小浩;;高等教育群體的風險偏好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9 張玉鳳;李虹;;直覺和分析及關系類型對決策風險偏好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10 陳菊花;隋姍姍;王建將;;薪酬管制、風險偏好與企業(yè)投資效率:基于迎合效應的分析[A];第四屆海峽兩岸會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浙商期貨分析師 陳楓;基本面回暖 短期風險偏好提振期指有限[N];證券時報;2014年
2 西部證券 張煒玲;風險偏好回升 上升格局延續(xù)[N];上海證券報;2014年
3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槍聲已響,轉(zhuǎn)身的不只是風險偏好[N];證券時報;2014年
4 本報記者 劉楊;風險偏好下降 資金涌入美債[N];中國證券報;2014年
5 寶城期貨 閆沙沙;風險偏好提升 期債上行空間受限[N];期貨日報;2014年
6 平安證券 房雷;風險偏好維持高位[N];證券時報;2014年
7 陳楓 浙商期貨分析師;政策偏暖 提振A股風險偏好[N];證券時報;2014年
8 本報記者 汪濤;基金產(chǎn)品風險偏好差異化投資者各取所需[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4年
9 東東;風險偏好型投資者出現(xiàn)了[N];上海證券報;2006年
10 林純潔;市場風險偏好發(fā)生改變[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偉;企業(yè)家風險偏好對企業(yè)投資決策行為的影響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3年
2 陳琴;考慮決策者風險偏好的供應鏈信息共享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張葳;社會價值理論視角下為不同他人決策的風險偏好[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青青;基于風險偏好的易逝品供應鏈研究[D];蘭州財經(jīng)大學;2015年
2 李洋;風險偏好對供應商選擇的影響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3 陳思思;內(nèi)化規(guī)范認同對信貸違約影響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4 李鵬峰;宏觀經(jīng)濟政策與管理者風險偏好關系實證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5 付潔;基于管理者風險偏好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6 劉坤;個人投資風險偏好程度評價體系的建立及實證分析[D];中南大學;2009年
7 萬欣;考慮多種消費者風險偏好的保修定價問題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8 賀志芳;市場層面投資者風險偏好特征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3年
9 鄭蘇丹;從個人投資選擇探風險偏好的文化差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張盛強;高等學校學生教育投資風險偏好的調(diào)查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639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66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