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質量標準、藥代動力學及組織分布研究
本文關鍵詞: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質量標準、藥代動力學及組織分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 質量標準 UPLC9-9MS9/9MS9 藥代動力學 組織分布
【摘要】:紫杉醇是一種從西部紅豆杉的樹皮中提取的天然疏水性二萜類物質,因能夠促進微管蛋白聚合,導致細胞分裂停留在有絲分裂的G2-M期交界處,使細胞凋亡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紫杉醇具有廣譜的抗腫瘤作用,但由于難溶于水,傳統(tǒng)的紫杉醇注射液需要用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乙醇溶解,容易產生超敏反應,限制了紫杉醇的臨床應用。而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是紫杉醇與人血白蛋白結合的水溶性藥物,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減少毒性反應,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本文針對本實驗室自制的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開展了質量標準及體內評價研究。本文首先將實驗室自制的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依照中國藥典(2010版)及進口藥品注冊標準進行質量標準的研究。結果顯示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PH為6.51±0.05,平均粒徑為128.24±14.67 nm,分別對白蛋白及紫杉醇含量測定的方法進行了方法學驗證實驗,精密度(RSD)分別為0.10%和0.24%,重現性(RSD)分別為0.29%和1.70%,加樣回收率分別為97.60%和98.81%,穩(wěn)定性(RSD)分別為0.36%和1.17%,含量測定結果為紫杉醇與白蛋白藥量比約為1:9。為了對大鼠血漿及組織中的濃度較低的紫杉醇進行定量分析,本文建立了一種快速、靈敏、簡單的UPLC-MS/MS方法。選用的色譜柱為Waters BEH-C18柱(2.1 mm×50 mm,1.7μm),流動相為乙腈和水(0.1%甲酸)進行梯度洗脫,電噴霧正離子模式(ESI+)下進行多重反應監(jiān)測(MRM),得到紫杉醇定量離子對為m/z 854.66→286.22,內標炔諾酮定量離子對為m/z 299.33→109.05。采用蛋白沉淀結合液液萃取的方法對血漿及組織樣品預處理,蛋白沉淀劑為乙腈,萃取劑為三氯甲烷。對UPLC-MS/MS方法進行了血漿方法學驗證實驗,結果表明紫杉醇的血漿標準曲線的線性范圍為3.00~500.00 ng/m L(R20.99),最低定量限為3.00 ng/m L,回收率為81.06±6.52%,基質效應為105.51±6.67%,日內、日間準確度(RE)范圍為-3.98~3.92%,精密度(RSD)范圍為3.56~7.26%,穩(wěn)定性(RSD)范圍為2.65~8.68%,均符合SDFA的規(guī)定。藥代動力學實驗結果顯示白蛋白納米粒給藥組血藥濃度(Cmax)較紫杉醇原料藥組低,藥時曲線下面積(AUC0-∞)、半衰期(T1/2)、平均滯留時間(MRT)分別為紫杉醇原料藥組的2.13~2.85、1.36~2.45倍、2.46~3.33倍,血漿清除率(CL)是紫杉醇原料藥組的35.41%~47.95%。對UPLC-MS/MS方法進行了大鼠心、肝、脾、肺、腎、腦組織的方法學驗證試驗,方法學驗證結果表明紫杉醇在各個組織標準曲線的線性范圍為3.00~500.00 ng/m L(R20.99),最低定量限達3.00 ng/m L,回收率均大于80%,基質效應在100%左右,日內、日間精密度(RSD)范圍為2.08~8.24%,準確度(RE)范圍為-4.80~3.62%,穩(wěn)定性(RSD)范圍為0.51~10.25%,均符合SDFA的規(guī)定。組織分布結果顯示在給藥初期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給藥組的紫杉醇在肝、脾、肺、腎組織含量明顯高于紫杉醇原料藥組,傾向于向血流量較大的組織分布,隨后濃度下降較快,10 h之后下降緩慢,能夠在組織中維持一定的濃度。實驗室自制的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質量標準符合藥典及進口藥品注冊標準的規(guī)定,藥代動力學結果表明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制劑能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一定的血藥濃度,顯示出一定的緩釋性,組織分布結果表明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給藥組相較于紫杉醇原料藥給藥組,能向組織中分布更多的藥物,因而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表現出了更大優(yōu)勢。
【關鍵詞】: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 質量標準 UPLC9-9MS9/9MS9 藥代動力學 組織分布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927;R965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緒論12-20
- 1.1 紫杉醇概述12
- 1.2 紫杉醇的作用機制12-13
- 1.3 紫杉醇類藥物制劑研發(fā)現狀13-15
- 1.3.1 傳統(tǒng)紫杉醇藥物13
- 1.3.2 紫杉醇新型藥物制劑13-15
- 1.4 生物樣品中紫杉醇含量的測定15-17
- 1.4.1 高效液相色譜法16
- 1.4.2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16-17
- 1.5 立題依據和研究內容17-20
- 第二章 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質量標準的研究20-40
- 2.1 引言20
- 2.2 實驗20-25
- 2.2.1 儀器與藥品20-21
- 2.2.2 性狀21
- 2.2.3 鑒別21
- 2.2.4 檢查21-22
- 2.2.5 人血白蛋白含量測定22-23
- 2.2.6 紫杉醇含量測定23-25
- 2.3 結果與討論25-38
- 2.3.1 性狀25
- 2.3.2 鑒別25-27
- 2.3.3 檢查27-30
- 2.3.4 人血白蛋白含量的測定30-34
- 2.3.5 紫杉醇含量的測定34-38
- 2.4 本章小結38-40
- 第三章 UPLC-MS/MS定量分析紫杉醇方法的建立40-48
- 3.1 引言40
- 3.2 實驗40-43
- 3.2.1 儀器與藥品40-41
- 3.2.2 溶液的配制41
- 3.2.3 質譜條件的優(yōu)化41
- 3.2.4 液相條件的優(yōu)化41-42
- 3.2.5 血漿樣品處理方法的選擇42-43
- 3.3 結果與討論43-47
- 3.3.1 質譜條件的優(yōu)化43-46
- 3.3.2 液相條件的優(yōu)化46
- 3.3.3 血漿樣品的處理方法46-47
- 3.4 本章小結47-48
- 第四章 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藥代動力學的研究48-62
- 4.1 引言48
- 4.2 實驗48-53
- 4.2.1 儀器與藥品48-49
- 4.2.2 溶液配制49
- 4.2.3 UPLC-MS/MS條件49-50
- 4.2.4 血漿樣品的處理50
- 4.2.5 血漿標準曲線樣品及血漿質控樣品的制備50
- 4.2.6 分析方法的確證50-52
- 4.2.7 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及紫杉醇原料藥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52-53
- 4.3 結果與討論53-61
- 4.3.1 分析方法的確證53-60
- 4.3.2 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60-61
- 4.4 本章小結61-62
- 第五章 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組織分布的研究62-80
- 5.1 引言62
- 5.2 實驗62-66
- 5.2.1 儀器與藥品62-63
- 5.2.2 溶液的配制63
- 5.2.3 UPLC-MS/MS條件63
- 5.2.4 組織勻漿液的制備63
- 5.2.5 組織樣品的處理63-64
- 5.2.6 組織樣品分析方法的確證64-65
- 5.2.7 紫杉醇在大鼠體內組織分布的研究65-66
- 5.3 結果與討論66-78
- 5.3.1 組織樣品分析方法的確證66-76
- 5.3.2 紫杉醇在大鼠體內組織分布結果76-78
- 5.4 本章小結78-80
-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80-82
- 6.1 結論80
- 6.2 展望80-82
- 參考文獻82-88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88-90
- 致謝9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俞培忠,李幼萍,吳錦霞;紫杉醇的提取分離和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1996年07期
2 邱德有,李如玉,韓一凡;紫杉醇提取分離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1996年11期
3 吳海洋;紫杉醇—廉價治癌特效藥[J];中學生理科月刊;2002年09期
4 許學哲;紫杉醇提取分離方法的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1期
5 張佐玉;紫杉醇生物制劑原料的發(fā)掘途徑和應用[J];世界科學技術;2000年05期
6 趙廣河;張培正;;紫杉醇提取純化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8年05期
7 朱梅;張萍;譚開彬;梁紅敏;李睿;劉政;;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紫杉醇微泡的載藥量及包封率[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8 邴志剛;叢銘均;王艷紅;;紫杉醇及其產生菌的研究現狀[J];中國藥業(yè);2008年20期
9 俞迪佳;;紫杉醇新劑型研究現狀[J];齊魯藥事;2010年09期
10 張鵬;劉博;周蓬蓬;王春蘭;江晨;余龍江;;一株產紫杉醇內生真菌YN6的分離及鑒定[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閆潤民;梁超;趙明;張嘉靖;;紫杉醇納米微粒磁靶向腦內分布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梁慧君;陳建明;宋華;盧建忠;;一種新型紫杉醇混合膠束注射液的研究[A];2006第六屆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閆潤民;梁超;趙明;張嘉靖;傅相平;;紫杉醇納米微粒磁靶向腦內分布的實驗研究[A];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賈祥臣;邵建國;楊宇翔;陳婭如;;紫杉醇分離提取工藝的探討[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07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樊燕鴿;李文鋒;趙俊宏;薛寶玉;侯益民;;紫杉醇分離純化困難的分析[A];河南省化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6 閆潤民;梁超;趙明;張嘉靖;李安民;;紫杉醇納米微粒磁靶向腦內分布的實驗研究[A];201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7 李玉媛;項偉;;云南紅豆杉資源和紫杉醇含量研究[A];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全國第二屆天然藥物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永峰;我紫杉醇分離純化技術獲重大進展[N];中國化工報;2004年
2 高淑華 王建華;紫杉醇可“無限生產”[N];中藥報;2001年
3 高淑華 王建華;紫杉醇:不再稀有[N];醫(yī)藥經濟報;2001年
4 高淑華 王建華;生物工程方法大規(guī)模生產紫杉醇的可行途徑被找到[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1年
5 記者 張玲娜;紫杉醇命途多舛[N];醫(yī)藥經濟報;2010年
6 呂曉輝 臧新 楊冬之;探索細胞培養(yǎng)技術 破解紫杉醇生產難題[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7 過國忠;紅豆攻克紫杉醇產業(yè)化難題[N];科技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吳潔;抗癌新藥紫杉醇原料基地今何在[N];科技日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陳國東;高校著力植物藥研發(fā)[N];醫(yī)藥經濟報;2008年
10 記者 張雪楠;吉林派高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致力抗癌新藥研發(fā)天然紫杉醇針劑或明年投產[N];圖們江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劉洪偉;多種材料中紫杉醇合成能力的基因證據探索[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5年
2 張鵬;紫杉醇高產菌株和細胞系的選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李欣;多西紫杉醇靜脈注射亞微乳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4 李書濤;調控紫杉醇合成轉錄因子TcMYC和TcWRKY1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5 卞麗紅;化學材料修飾紫杉醇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5年
6 李永成;東北紅豆杉懸浮細胞與內生真菌在紫杉醇合成中相互關系的研究[D];江南大學;2009年
7 姜守剛;7-木糖-10-去乙酰基紫杉醇抗腫瘤活性與作用機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8年
8 陳月;紫杉醇/環(huán)糊精的包合及包合物抗腫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姜夢笛;紫杉醇的半合成及質量標準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2 李京峰;紫杉肽中紫杉醇含量分析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蔡青青;脂質、P-gp抑制劑及自微乳化釋藥系統(tǒng)對紫杉醇腸淋巴轉運的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4 唐春強;紅豆杉內生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TMS-26產紫杉醇的培養(yǎng)基優(yōu)化[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5 齊明;針刺對紫杉醇在肺癌小鼠體內分布趨向性影響的實驗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6 童晶晶;南方紅豆杉紫杉醇含量與葉片形態(tài)的相關性探究[D];南京大學;2014年
7 邢高楊;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質量標準、藥代動力學及組織分布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8 張亞妮;產紫杉醇真菌發(fā)酵條件的優(yōu)化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9 錢雋;基于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的紫杉醇分析方法及其臨床應用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10 何冬云;東北矮紫杉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紫杉醇及生物合成中間物的積累規(guī)律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803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8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