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構建在縱隔占位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構建在縱隔占位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第一部分基于醫(yī)院影像網絡系統的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的構建研究目的研究確定規(guī)范術語的醫(yī)學影像診斷相關的醫(yī)學信息關鍵詞集,并建立基于醫(yī)院影像網絡系統的臨床疾病影像病例庫,使醫(yī)生能在影像診斷過程中快速獲得所需的歷史患者影像資料,以提高對疾病診斷的準確性。材料與方法1.研究對象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經病理證實縱隔占位病變(Mediastinal Space Occupying Lesions,MSOL)患者242例,以各類病變影像學信息為數據依托,研究確定影像診斷相關關鍵詞,并在影像存檔及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中建立關鍵詞集。通過關聯醫(yī)院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系統,建立基于關鍵詞的檢索系統。2.研究技術與方法2.1影像病例庫檢索關鍵詞集檢索系統的核心是需要有完備的關鍵詞,通過研究疾病影像學診斷和臨床科研,結合醫(yī)院電子病歷,提煉出包含如下內容的關鍵詞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臨床診斷,影像學信息,臨床檢驗學信息,治療方法及術后情況等。2.2影像病例庫管理(1)病例注冊:患者基本信息、臨床診斷及檢驗學信息等在醫(yī)院信息系統中已是結構化數據單元,但影像學信息基本上是自由描述形式,未形成標準數據單元。因此,病例注冊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完成影像學信息的錄入。(2)病例管理:對每一個注冊的病例,需要專門的影像專業(yè)醫(yī)生對新注冊病例進行核對、校正、修改及補充。也需要刪除一些不符合標準的病例。2.3影像病例庫檢索方法(1)基于患者基本信息的搜索:a患者姓名、性別或疾病診斷名稱等;b編碼/代碼或它們的組合:如疾病診斷代碼;c量化值或其范圍:如年齡/年齡段、日期或時間等。(2)基于疾病的影像特征的搜索:a成像技術與方法;b發(fā)病部位;c病變影像學特點;d疾病影像學名稱等。結果以縱隔畸胎瘤為例來闡述。一名26歲女性患者,CT檢查縱隔占位,平掃見該病變位于前縱隔,形態(tài)不規(guī)則,性質為囊實性,周圍組織可見受壓移位;病灶密度不均勻,其內含有鈣化、脂肪成分;增強后呈不均勻強化。對該患者診斷的影像科醫(yī)生懷疑該病為畸胎瘤,現要對該病變現有的CT影像學表現做進一步明確診斷。對于一般放射科醫(yī)生,尤其是臨床經驗尚淺者,在沒有病理檢查結果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參考以往經臨床確診的影像學病例。采用醫(yī)學影像病例庫進行檢索過程及結果如下:(1)在關鍵詞庫中影像學信息的“診斷與映象”后選擇“畸胎瘤”,檢索結果中出現18例相關病例;(2)在(1)的基礎上,在病變影像學表現的“部位”后選擇“前縱隔”,病例數減少為15例;在此基礎上再于“病灶其他特征“中選擇“鈣化、脂肪成分”,則減少為8例病例。(3)若再在患者基本信息中選擇“性別”為“女”、年齡段為“20-30",則檢索結果中病例再次減少為3例。最后對照對比分析這幾例病例,其中一例經病理證實的畸胎瘤患者的影像學表現與本次病例相似。平掃見該病灶位于前縱隔,邊界較清,性質為囊實性,周圍組織可見受壓移位;病灶密度不均勻,其內含鈣化及脂肪成分;增強后呈不均勻強化。最終經病理結果證實,該病變?yōu)榛チ觥=Y論建立基于PACS的關于縱隔占位病變的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將有助于影像科醫(yī)生對疾病的診斷,提高術前診斷準確率。第二部分縱隔占位病變的臨床特點、影像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目的回顧性分析242例經病理證實縱隔占位病變患者臨床及影像資料,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5版新的縱隔占位病變的分類方法,了解各類腫瘤及其不同病理亞型的臨床特點及影像表現,為其流行病學研究、影像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必要的參考。材料與方法1.研究對象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經手術、穿刺活檢或支氣管鏡檢查病理證實縱隔占位病變患者242例,其中男127例,女115例,年齡2-79歲,平均41.9歲。臨床表現有胸痛、胸悶、氣促、呼吸困難、吞咽困難、顏面浮腫、上肢腫脹等癥狀,部分無明顯臨床癥狀。2.儀器設備與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雙源CT、GE Lightspeed 16排CT及Philips Brilliance iCT,全部患者均行CT檢查,其中平掃39例,平掃后增強203例。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碘佛醇(320mgI/mL)。所有掃描數據均傳到PACS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后處理。最后由2名影像醫(yī)師共同閱片。病灶影像學分析時要點如下:病變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密度、邊緣、邊界、內部有無囊變壞死、鈣化、脂肪成分、強化特點,與周圍組織關系、縱隔脂肪層清晰程度及縱隔、雙側胸腔其他異常影像表現。3.病理檢查方法157例行手術后病理檢查,76例于CT引導下行經皮縱隔細針穿刺活檢檢查,9例行支氣管鏡檢查。標本取材后用4%甲醛固定,8%鹽酸甲酸脫鈣后,石蠟包埋切片,行常規(guī)HE染色。光鏡下觀察組織形態(tài)學表現,部分病灶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查。4.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檢驗水準設為a=0.05,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縱隔占位病變性別的比較、年齡分布的比較、原發(fā)與繼發(fā)縱隔占位病變中良、惡性腫瘤發(fā)病情況的比較及發(fā)病部位的比較采用x2檢驗;良、惡性占位病變影像學特癥的比較采用多個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Wilcoxon秩和檢驗)。結果1.縱隔占位病變性別及發(fā)病年齡242例中,男127例,女115例,年齡2-79歲,平均41.9歲,中位年齡43歲,其中0-10歲10例,11-20歲21例,21-30歲44例,31-40歲37例,41-50歲45例,51-60歲42例,61-70歲33例,71歲以上10例。2.縱隔占位病變的分類及病理分型242例中,良性病變143例(59.1%),原發(fā)130例,繼發(fā)13例,包括胸腺來源60例(24.8%),其中胸腺瘤45例(A型8例、B1型11例、B2型9例、B3型4例、AB型8例、混合型5例),胸腺增生8例,胸腺脂肪瘤4例,胸腺囊腫3例;生殖源性15例(6.2%),均為成熟畸胎瘤;淋巴來源3例(1.2%),均為Castleman Disease;神經源性24例(9.9%),其中良性神經鞘瘤19例,節(jié)細胞神經瘤4例,神經纖維瘤1例;甲狀腺及甲狀旁腺來源9例(3.7%),其中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7例,甲狀腺囊腫1例,甲狀旁腺腺瘤1例;間葉組織來源6例(2.5%),其中脂肪瘤、囊性淋巴管瘤、假肌樣血管內皮瘤、淋巴管血管瘤、韌帶樣纖維瘤及良性孤立性纖維瘤各1例;氣管及食管來源21例(8.7%),其中支氣管源性囊腫16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食管囊腫、食管結核及食管膿腫各1例;其他5例(2.1%),其中縱隔內血腫2例,肺膿腫、肺硬化型血管瘤及上腔靜脈瘤各1例。惡性99例(40.9%),原發(fā)75例,繼發(fā)24例,包括胸腺癌26例(10.7%),其中鱗癌12例,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5例,未分化癌3例,類癌2例,腺癌、多形性癌、小細胞癌及淋巴上皮瘤樣癌各1例;生殖源性13例(5.4%),其中惡性畸胎瘤3例,非精原細胞瘤5例(內胚竇瘤3例、胚胎癌2例),混合型4例,精原細胞瘤1例;淋巴瘤33例(13.6%),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29例,包括B細胞淋巴瘤17例及T細胞淋巴瘤12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結節(jié)硬化型2例,淋巴細胞型1例,無分型1例);神經源性3例(1.2%),其中惡性神經鞘瘤2例,神經母細胞瘤1例;甲狀腺癌2例(0.8%);間葉組織來源3例(1.2%),其中肌纖維母細胞肉瘤、上皮樣血管肉瘤及惡性孤立性纖維性腫瘤1例;食管癌1例(0.4%);其他18例(7.4%),其中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潤、縱隔型肺癌及轉移瘤各6例。3.縱隔占位病變影像表現3.1發(fā)病部位(1)前縱隔131例(53.7%),良性77例,惡性54例。良性包括胸腺瘤43例,成熟畸胎瘤12例,胸腺增生7例,胸腺脂肪瘤3例,支氣管源性囊腫3例,胸腺囊腫2例,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假肌樣血管內皮瘤、淋巴管瘤、上腔靜脈瘤、慢性血腫、脂肪瘤及良性孤立性纖維瘤各1例。惡性包括淋巴瘤17例,胸腺癌17例,惡性生殖細胞腫瘤11例,急性白血病浸潤5例,甲狀腺癌2例,縱隔型肺癌及惡性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各1例。(2)中縱隔34例(14.5%),良、惡性各17例。良性包括支氣管源性囊腫4例,Castleman Disease 3例,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3例,甲狀旁腺腺瘤、甲狀腺囊腫、成熟畸胎瘤、食管膿腫、胸腺脂肪瘤、肺膿腫及肺硬化性血管瘤各1例。惡性包括轉移瘤6例,淋巴瘤4例,縱隔型肺癌2例,胸腺癌、惡性神經鞘瘤、食管癌、上皮樣血管肉瘤及肌纖維母細胞肉瘤各1例。(3)后縱隔44例(18.2%),良性39例,惡性5例。良性包括神經鞘瘤19例,支氣管源性囊腫8例,節(jié)細胞神經瘤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韌帶樣纖維瘤、神經纖維瘤、淋巴血管瘤、成熟畸胎瘤、食管結核及食管囊腫各1例;惡性有縱隔型肺癌3例,神經母細胞瘤及惡性神經鞘瘤各1例。(4)跨縱隔33例(13.6%),良性10例,惡性23例。良性包括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3例,胸腺瘤2例,胸腺增生、慢性血腫、成熟畸胎瘤、胸腺囊腫及支氣管源性囊腫各1例。惡性包括淋巴瘤12例,胸腺癌8例,惡性生殖細胞瘤2例及急性白血病浸潤1例。3.2影像學特征(1)良性病例形態(tài)為類圓形86例,不規(guī)則形53例,三角形4例;116例邊界清晰,90例邊緣規(guī)整,62例病灶密度均勻;61例病灶內部見囊變壞死,36見鈣化,16例見脂肪成分;60病灶鄰近縱隔脂肪層間隙清晰,63例渾濁,20例消失;增強后病灶明顯強化23例,中度強化33例,輕度強化52例,12例無強化,22例為平掃;伴隨心包或胸腔積液17例,縱隔淋巴結腫大4例。(2)惡性病變形態(tài)為類圓形21例,不規(guī)則形77例,多發(fā)結節(jié)1例;88例邊界不清,77例邊緣不規(guī)整,87例密度不均勻;87例病灶內部見囊變壞死,20例見鈣化,4例見脂肪成分;14例病灶鄰近縱隔脂肪層間隙清晰,34例渾濁,51例消失;增強后病灶明顯強化10例,中度強化40例,輕度強化33例,15例為平掃;伴隨心包或胸腔積液49例,縱隔淋巴結腫大28例。4.統計學處理結果縱隔占位病變在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86);常見縱隔病變在年齡分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縱隔原發(fā)與繼發(fā)病變中良、惡性發(fā)病率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不同部位縱隔良、惡性占位病變發(fā)病率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01);良、惡性縱隔占位病變對于病灶形態(tài)(P0.001)、邊界(P0.001)、邊緣(P0.001)、密度(P0.001)、病灶內部囊變壞死(P0.001)及脂肪成分(P=0.048)、縱隔脂肪間隙清晰度(P0.001)及伴隨病變(P0.001)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對于病灶內部鈣化、強化程度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368及0.817);病灶內囊變壞死、鈣化及脂肪成分出現情況分別在各類良、惡縱隔占位病變中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在良性中P值均0.001,惡性中P值分別為0.031,0.001及0.001)。結論1.在縱隔占位病變中,原發(fā)多于繼發(fā),良性多于惡性,其中原發(fā)病變以胸腺來源腫瘤(胸腺瘤、胸腺癌為主)、生殖源性腫瘤、淋巴瘤及神經源性腫瘤多見,繼發(fā)性腫瘤以甲狀腺來源腫瘤、轉移瘤及縱隔型肺癌為主。2.縱隔占位病變好發(fā)于中青年患者,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但胸腺腫瘤好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生殖源性腫瘤及淋巴瘤好發(fā)于40歲以下的青少年;胸腺癌、惡性生殖源性腫瘤、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潤及轉移瘤男性明顯多于女性。3.依據解剖結構分組分析,前縱隔發(fā)病率高于其他縱隔發(fā)病率。胸腺腫瘤、生殖源性腫瘤好發(fā)于前縱隔,淋巴瘤好發(fā)于前縱隔及跨越前中縱隔。惡性縱隔腫瘤?缭蕉鄠部位生長。4.縱隔良性占位病變形態(tài)以類圓形為主,邊界多清晰,邊緣多規(guī)整,而惡性者形態(tài)多為不規(guī)則形,邊界多不清晰,邊緣多不規(guī)整。5.良、惡縱隔占位病變病灶內部密度多為不均勻,但惡性者明顯,其中囊變壞死惡性者多于良性;脂肪成分良性多于惡性。6.縱隔脂肪層間隙清晰度的改變惡性較良性明顯,且伴隨胸腔或(和)心包積液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惡性多于良性。7.病灶內囊變壞死在縱隔良性腫瘤中常見于胸腺瘤、畸胎瘤及神經源性腫瘤,惡性腫瘤絕大多數可見;鈣化在縱隔良性腫瘤中于胸腺瘤及畸胎瘤多見,在惡性腫瘤中以胸腺癌多見;脂肪成分在縱隔良性腫瘤中于畸胎瘤多見,在惡性腫瘤中極少見。8.胸腺瘤患者常伴有重癥肌無力,而胸腺癌患者不伴有重癥肌無力。在生殖源性腫瘤患者中,常伴有實驗室指標血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 AFP)及(或)尿p-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的升高,以惡性生殖源性患者多見。9.間葉組織來源縱隔腫瘤較為少見,影像學表現無特異性,術前診斷困難。第三部分: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對于提高縱隔占位病變診斷的臨床應用研究目的主要是運用第一部分所闡述的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進行檢索分析,以便提高對縱隔占位病變術前診斷水平。材料與方法1.研究對象收集2015年0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經病理證實縱隔占位病變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4-76歲,平均40歲。全部患者均行CT檢查,平掃5例,平掃后增強45例。臨床表現有胸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等,部位患者無明顯癥狀。2.儀器設備與方法檢查的儀器設備同第二部分。所有影像資料先由2位影像學專業(yè)具有執(zhí)業(yè)資格的醫(yī)師進行盲審閱片,對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相應評估,得出診斷結果。筆者再在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的基礎上(具體檢索方法同第一部位)分別對該50例縱隔病變患者進行進一步的術前診斷分析,得出診斷結果。筆者將后者(經過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進行術前診斷分析的病例)稱為實驗組,將前者(盲審閱片)稱為對照組。最終將兩組結果分別與術后病理結果對比,比較兩組的術前診斷的準確率。其中術前診斷結果與術后病理結果相符者稱為陽性,不相符者為陰性。3.病理檢查方法同第二部位。4.統計學分析同第二部位。結果1.縱隔占位病變的分類50例中,良性占位病變有29例(58%),包括胸腺瘤11例,神經源性腫瘤10例,甲狀腺腫結節(jié)性3例,胸腺增生2例,支氣管源性囊腫2例,Castleman Disease 1例。惡性占位病變有21例(42%),包括淋巴瘤8例,胸腺癌6例,生殖細胞來源腫瘤6例,肌纖維母細胞肉瘤1例。2.兩種方法對縱隔占位病變的術前診斷情況對照組術前診斷陽性例數有37例,陰性13例,準確率為74%;實驗組術前診斷陽性例數有44例,陰性6例,準確率為88%。其中對照組術前診斷陰性病例包括胸腺癌4例(術前診斷為淋巴瘤3例,Castleman Disease 1例),惡性生殖細胞瘤3例(均診斷為胸腺瘤),胸腺瘤3例(診斷為畸胎瘤2例,淋巴瘤1例),淋巴瘤2例(均診斷為胸腺癌),肌纖維母細胞肉瘤1例(診斷為畸胎瘤)。實驗組術前診斷陰性病例包括淋巴瘤2例(術前診斷為惡性生殖細胞瘤1例,胸腺瘤1例),胸腺癌1例(診斷為淋巴瘤),胸腺瘤1例(診斷為畸胎瘤),肌纖維母細胞肉瘤1例(診斷為畸胎瘤),支氣管源性囊腫1例(診斷為心包囊腫)。3.統計學處理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術前診斷準確率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76)。結論對于縱隔占位病變的術前診斷準確率的比較,運用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進行術前診斷與未運用之間的差異雖然無統計學意義,但是本研究經過該方法進行術前診斷準確率高于后者。若加大樣本量,筆者相信應用此病例庫進行術前診斷分析將會提高縱隔占位病變的術前診斷水平,兩種方法將會有統計學意義。
【關鍵詞】:PACS 病例庫 縱隔 體層攝影術 X線計算機 診斷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4.5;R445
【目錄】:
- 摘要3-13
- ABSTRACT13-26
- 前言26-28
- 第一部分 基于醫(yī)院影像網絡系統的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的構建28-35
- 1. 研究目的28
- 2. 研究資料與方法28-30
- 3. 結果30-31
- 4. 討論31-32
- 5. 小結32
- 參考文獻32-34
- 附圖34-35
- 第二部分 縱隔占位病變的臨床特點、影像表現與病理對照35-64
- 1. 研究目的35
- 2. 材料與方法35-36
- 3. 結果36-51
- 4. 討論51-57
- 5. 小結57-58
- 參考文獻58-60
- 附圖60-64
- 第三部分 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對于提高縱隔占位病變診斷的臨床應用64-68
- 1. 研究目的64
- 2. 材料與方法64-65
- 3. 結果65
- 4. 討論65-66
- 5. 小結66-67
- 參考文獻67-68
- 不足與展望68-69
- 全文總結69-70
- 中英文縮略語對照表70-71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71-72
- 致謝72-7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軍,沈樹斌;計算機技術在醫(yī)學影像學中的應用與展望[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2000年09期
2 李坤成;我國醫(yī)學影像學技術人才落后現狀和改進對策[J];醫(yī)療設備信息;2000年02期
3 李坤成;二十一世紀醫(yī)學影像學發(fā)展趨勢展望[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0年01期
4 郭俊淵;群策群力發(fā)展21世紀醫(yī)學影像學[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0年01期
5 劉玉清;迎接挑戰(zhàn) 為我國醫(yī)學影像學邁向世界而努力[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年01期
6 曹厚德;聚合智慧 開啟思路 明確方向——“中國工程院醫(yī)學影像學展望和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紀要[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年02期
7 高培毅,薛愛華;重視和發(fā)展循證醫(yī)學影像學[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年08期
8 祁吉;試論面向21世紀的醫(yī)學影像學學科建設[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1年02期
9 劉玉清;努力創(chuàng)新,為我國醫(yī)學影像學期刊走向世界而奮斗[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1年01期
10 劉國瑞,鄭文斌,郭岳霖,方文輝,程英,譚四平;因特網上醫(yī)學影像學教育的檢索和利用[J];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歐陜興;;循證醫(yī)學影像學在實踐診療中應用及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2 歐陽湘蓮;;醫(yī)學影像學教師的培養(yǎng)[A];2003年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3 姚家琪;尹志偉;李曉陵;;中醫(yī)院校腦血管疾病醫(yī)學影像學改革初探[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4 劉連生;王芳軍;;試論中醫(yī)院校醫(yī)學影像學教學思路[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5 武樂斌;;前言[A];慶祝山東省醫(yī)學影像學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學術論文專刊[C];2005年
6 歐陜興;;循證醫(yī)學影像學在心胸診療實踐中應用及其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八屆全國心胸影像學術大會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任華;黃小飛;張再沛;;《醫(yī)學影像學》多媒體課件制作體會[A];2003年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8 劉振玉;張雪松;楊絮;李萍;孟繁榮;;多媒體演示系統在醫(y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A];第十二屆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曹志堅;盧良驥;許茂盛;孫守忠;;中醫(yī)七年制醫(yī)學影像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初探[A];2008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張俊祥;尉傳社;;醫(yī)學影像學發(fā)展的思考[A];“安徽公共衛(wèi)生體系建設”——首屆安徽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市政府顧問 宋濤;醫(yī)學影像學史話[N];東莞日報;2012年
2 ;滄桑礪煉二十年 薪火傳承譜新篇[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寸豐;透視21世紀醫(yī)學影像學發(fā)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4 ;提升教學軟實力 培養(yǎng)學生高素質[N];天津日報;2008年
5 林嵐 汪雪姣;勇攀醫(yī)學影像學高峰[N];科技日報;2004年
6 記者 張荔子;醫(yī)學影像學發(fā)展迅速[N];健康報;2000年
7 本報記者 劉云濤;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轉變應用重點[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8 記者 傅文忠;石獅市醫(yī)學影像學會成立[N];石獅日報;2010年
9 王駿;影像檢查:怎樣算合理?[N];健康報;2006年
10 王駿;影像學檢查四字要訣[N];醫(yī)藥經濟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陳濤;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構建在縱隔占位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趙健;基于PACS的醫(yī)學影像學網絡教學軟件的開發(fā)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醫(yī)學影像學病例庫構建在縱隔占位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61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45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