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乳腺癌灶邊緣界定的阻抗測量系統(tǒng)研究
[Abstract]:Bioimpedance spectrum features carry a wealth of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formation. Many pathological phenomena and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will lead to changes in local tissue impedance. The application of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techniqu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breast cancer foci has a wide range of prospects and is easily accepted by people. For its non-invasive, fast and cheap characteristics,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been concerned for many years. In our previous research work, we optimized the measuring electrodes and methods, and made a lot of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breast tissue in vitro, and achieved a good identification effect by extract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instrument frequency for feature parameter extraction, and sets up a portable impedanc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defining the edge of breast cancer focus. The impedance measurement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breast tissues were completed accurately. The hardware system adopts modularization design, including signal source module, demodulation module, signal conditioning module,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and measurement module, and makes compensation and calibration for each module. The synchronous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output of the signal source and the data acquisi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computer. Referring to the methods of Morimoto and Heinitz,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ree element fitting of the impedance measurement data of isolated tissue. The measur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Agilent4294A precision impedance meter, and then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re extracted for further verification. Although the system has some errors, it can track the general trend of different models well and extract the feature parameters accurately. Finall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is verified by measuring the pork.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TH776;R737.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信群;放射治療延長乳腺癌患者的生命[J];國外核新聞;1994年07期
2 趙家太;冀宛麗;栗兵霞;;化療對乳腺癌患者CD44V6表達的影響及意義[J];生命科學儀器;2007年10期
3 劉成林;張新夷;;乳腺組織的位相襯度成像[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4 黃麗萍;王虹;程紅;;舒適護理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5 劉成林;張新夷;謝亞寧;劉濤;;乳腺組織中Ca、Fe和Zn的XANES譜[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6 林凱;;艾迪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和氟尿嘧啶治療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7 威利·戴維森;;(粉紅標簽)系列突顯女性關懷——你們并不孤單,騎行路上有“我”相伴[J];道路交通管理;2010年05期
8 李國芳;;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6年14期
9 楊洪欽;林清源;葉真;陳樹強;謝樹森;;乳腺組織溫度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生命科學儀器;2007年08期
10 葉真;蘇毅明;王瑜華;楊洪欽;謝樹森;;乳腺腫瘤紅外熱成像及其與超聲影像的比較[J];生命科學儀器;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盧虹宇;;淺談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護理[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腫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王龍;王健;岳峰;;三陰性乳腺癌鉬靶X線特征[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吳茂林;任立英;田金生;張俊英;李紅英;靳麗;;乳腺癌的高頻聲像特征與病理基礎分析[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4 黃明光;段燕;張林浩;曹愛紅;薛艷峰;董英俊;;乳腺癌患者化療前后心率變異的變化[A];第十三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潘緒莉;;社會支持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A];中華護理學會第8屆全國造口、傷口、失禁護理學術交流會議、全國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全國神經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王蓓;傅健飛;陳英;;三陰乳腺癌的預后分析[A];2009年浙江省腫瘤學術年會暨腫瘤診治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7 徐艷君;張金玉;鄭征;葛銀林;;乳腺癌COMT、P21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的研究[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09年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8 龔建舟;蔡剛;陳蘭飛;孟依然;陸宏芬;楊麗華;;運用影像引導對乳腺癌加速分割照射精度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六屆二次暨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放療專業(yè)委員會二屆二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李卉;王瓊;黃源;李佳圓;李卉;陶蘋;雷放鳴;;SULT1A1 Arg213His基因多態(tài)性、煙熏肉類攝入與乳腺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和Meta分析[A];全國腫瘤流行病學和腫瘤病因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孫喜文;馬玉彥;楊艷梅;蔡會龍;;TOX3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乳腺癌危險性[A];全國腫瘤流行病學和腫瘤病因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時仲省;對乳腺癌患者 保乳需要綜合考慮[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2 記者 楊步月;專家:乳腺癌患者應避免過度治療[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3 記者 包穎;救助貧困乳腺癌患者[N];中國社會報;2008年
4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吳志;乳腺癌患者多舉重[N];健康時報;2009年
5 記者 姬薇;我國乳腺癌患者九成“一刀切”[N];工人日報;2010年
6 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徐兵河;三原則應對“中國特色”乳腺癌[N];光明日報;2010年
7 記者 顧泳;乳腺癌近十年發(fā)病率增47%[N];解放日報;2010年
8 張獻懷;治療乳腺癌局部潰爛有新招[N];健康報;2010年
9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副院長 石遠凱;乳腺癌有“中國特色”[N];健康時報;2010年
10 劉沙沙;個體化管理是乳腺癌規(guī)范化治療的最佳途徑[N];中國醫(yī)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云濤;雄激素在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中作用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張曉清;乳腺癌與甲狀腺疾病的關系及乳腺鈉碘轉運體功能調控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趙剛;15型17β羥化類固醇脫氫酶和1型5α-還原酶在乳腺癌和癌旁組織中的表達[D];吉林大學;2010年
4 王亞紅;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及Nek2B在乳腺中表達及作用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羅劍鋒;尿茶多酚、谷胱甘肽轉移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乳腺癌發(fā)病風險的巢式病例對照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6 楊金星;PAK4在乳腺癌發(fā)病機制和診斷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王永恒;中藥復方消巖液對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吳慧慧;必需氨基酸及蛋氨酸二肽供給模式對奶牛乳腺組織α_s-酷蛋白合成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7年
9 陳元文;基底樣乳腺癌與管腔A乳腺癌干/祖細胞的表型和功能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0年
10 王紅;鈣化型乳腺癌基于蛋白質組學技術的血清診斷模型的建立和鈣化機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冷朝輝;乳腺癌單細胞激光鑷子拉曼光譜的實驗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王明鑫;級聯(lián)激活的免疫細胞治療對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改善的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10年
3 朱君;Nestin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因素之間的關系[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李曦洲;乳腺癌各分子亞型中骨橋蛋白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5 魏國峰;乳腺癌的彩超特征與病理分型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丁曉燕;認知—行為干預對圍手術期乳腺癌患者情緒及免疫功能的影響[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劉加軍;滋水清肝法治療乳腺癌類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姜勇;個體化治療軟件對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有效性的驗證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谷明;骨橋蛋白及其相關因子在乳腺癌、癌旁組織中表達及意義[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10 鄔江華;紅花崗區(qū)5000例婦女乳腺普查結果分析[D];遵義醫(yī)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22069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220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