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糖基化終末產物累積量與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生發(fā)展及中醫(y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6 11:26
目的:研究皮膚糖基化終末產物累積量與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生發(fā)展及其中醫(yī)證型的相關性,評估皮膚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累計量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指導及數據支持。方法:選取2016年5月2018年06月于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省中醫(yī)院)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T2DM組)560例。西醫(yī)診斷標準以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所提議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為參考標準;以2007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作為中醫(yī)癥狀評分及本研究中醫(yī)證型辨證的參照標準;根據2010年ADA《糖尿病醫(yī)學診療標準》推薦的臨床診斷標準將5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DPN組和非DPN組;依據P.j.dyck糖尿病神經病變病情分級標準又分為:0級(即非DPN組,糖尿病無神經病變組),1級(早期):無癥狀的神經病變;2級(中期):存在神經病變癥狀,但不存在神經功能受累;3級(晚期):存在神經病變癥狀且有功能受累。將分別測定皮膚糖基化終末產物累積量,并收集住院患者一般情況及與相關檢驗指標。采用SPS...
【文章來源】: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完成79例例
圖 8 圖 9結果:隨著 DPN 嚴重程度的增加,AGEs 累積量、年齡、病程、中醫(yī)癥狀評分均大致呈遞增趨勢(圖 2-5);餐后 1、2h 胰島素呈遞減趨勢(圖 6、7)。另外,鈣離子濃度及餐后 3h 胰島素水平雖未見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但從統(tǒng)計圖可知均有逐級下降的趨勢(圖 8、9)。4.1.2 非正態(tài)計量資料分析表 3 一般資料組間比較(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量 0 級(79) 1 級(199) 2 級(202) 3 級(80) (m) 1.66(1.56~1.70) 1.63(1.56~1.70) 1.6(1.55~1.68) 1.62(1.55~1.69)風險 67.7(54.80~79.00) 78.3(66.30~83.00)a##79(66.05~86.65)b##82.75(71.05~91.00)變風險 62.2(51.6~69.80) 67.15(62.93~76.65)a##77.55(65.93~83.20)bd##77.3(67.70~88.90)變風險 61.3(51.2~70.20) 71.6(62.43~78.68)a##75.3(62.90~81.58)b##77.8(66.00~86.20)變風險 58.4(47.40~64.50) 65.1(60.90~71.13)a##67.8(61.90~00.55)b##d#73.5(65.90~83.80)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19(P<0.01);電流閾值 CPT 正常與減弱組的常組與輕度、中度病變組的 AGEs 差異明顯變組的 AGEs 差異明顯(P<0.01)。圖 10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ApoE基因多態(tài)性與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及中醫(yī)證型的關系[J]. 王艷梅,嚴美花,徐遠,李愛國,趙進喜.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8(11)
[2]清化瘀熱方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及對神經電生理、血清FFA、CRP和Hcy水平的影響[J]. 孫慧麗,吳承玉. 四川中醫(yī). 2018(07)
[3]AGE-LDL對人主動脈瓣間質細胞鈣化和炎癥反應的誘導作用及其機制[J]. 楊茜,馬瓊,曾慶春,吳觀迪,鄭韻儀,賴文巖,許頂立. 山東醫(yī)藥. 2018(19)
[4]血清胱抑素C和C反應蛋白早期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研究進展[J]. 周玉,肖麗紅.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8(09)
[5]中藥薰藥聯(lián)合中醫(yī)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J]. 周曉艷.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50)
[6]6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醫(yī)證型及臨床特點分析[J]. 張倩,梁曉春,王超,孫青,吳群勵,尹德海,王瓊.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7(01)
[7]定量感覺檢查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鄒藝,劉英,李素榮,胥勛成,羊潔.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6(09)
[8]補陽還五湯合增液湯加減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功能和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J]. 劉桂伶,商建軍,彭正發(fā). 中醫(yī)學報. 2016(07)
[9]皮膚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與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 劉茜,吳佳佳,王菊梅,董林,陳若平,葉山東. 安徽醫(yī)學. 2015(12)
[10]感覺電流閾值評估2型糖尿病神經纖維損傷的應用研究[J]. 趙仁華,牛奔,蘇恒,薛元明,唐清麗.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5(07)
本文編號:3268153
【文章來源】: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完成79例例
圖 8 圖 9結果:隨著 DPN 嚴重程度的增加,AGEs 累積量、年齡、病程、中醫(yī)癥狀評分均大致呈遞增趨勢(圖 2-5);餐后 1、2h 胰島素呈遞減趨勢(圖 6、7)。另外,鈣離子濃度及餐后 3h 胰島素水平雖未見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但從統(tǒng)計圖可知均有逐級下降的趨勢(圖 8、9)。4.1.2 非正態(tài)計量資料分析表 3 一般資料組間比較(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量 0 級(79) 1 級(199) 2 級(202) 3 級(80) (m) 1.66(1.56~1.70) 1.63(1.56~1.70) 1.6(1.55~1.68) 1.62(1.55~1.69)風險 67.7(54.80~79.00) 78.3(66.30~83.00)a##79(66.05~86.65)b##82.75(71.05~91.00)變風險 62.2(51.6~69.80) 67.15(62.93~76.65)a##77.55(65.93~83.20)bd##77.3(67.70~88.90)變風險 61.3(51.2~70.20) 71.6(62.43~78.68)a##75.3(62.90~81.58)b##77.8(66.00~86.20)變風險 58.4(47.40~64.50) 65.1(60.90~71.13)a##67.8(61.90~00.55)b##d#73.5(65.90~83.80)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19(P<0.01);電流閾值 CPT 正常與減弱組的常組與輕度、中度病變組的 AGEs 差異明顯變組的 AGEs 差異明顯(P<0.01)。圖 10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ApoE基因多態(tài)性與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及中醫(yī)證型的關系[J]. 王艷梅,嚴美花,徐遠,李愛國,趙進喜.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8(11)
[2]清化瘀熱方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及對神經電生理、血清FFA、CRP和Hcy水平的影響[J]. 孫慧麗,吳承玉. 四川中醫(yī). 2018(07)
[3]AGE-LDL對人主動脈瓣間質細胞鈣化和炎癥反應的誘導作用及其機制[J]. 楊茜,馬瓊,曾慶春,吳觀迪,鄭韻儀,賴文巖,許頂立. 山東醫(yī)藥. 2018(19)
[4]血清胱抑素C和C反應蛋白早期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研究進展[J]. 周玉,肖麗紅.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8(09)
[5]中藥薰藥聯(lián)合中醫(yī)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J]. 周曉艷.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50)
[6]6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醫(yī)證型及臨床特點分析[J]. 張倩,梁曉春,王超,孫青,吳群勵,尹德海,王瓊.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7(01)
[7]定量感覺檢查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鄒藝,劉英,李素榮,胥勛成,羊潔.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6(09)
[8]補陽還五湯合增液湯加減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功能和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J]. 劉桂伶,商建軍,彭正發(fā). 中醫(yī)學報. 2016(07)
[9]皮膚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與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 劉茜,吳佳佳,王菊梅,董林,陳若平,葉山東. 安徽醫(yī)學. 2015(12)
[10]感覺電流閾值評估2型糖尿病神經纖維損傷的應用研究[J]. 趙仁華,牛奔,蘇恒,薛元明,唐清麗.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5(07)
本文編號:32681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nfm/32681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