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相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29 14:00
【摘要】:目的:觀察2型糖尿病患者中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SCH)患者各項指標的變化特點。探討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與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DMD)的相關性,為糖尿病合并亞甲減早期臨床干預提供理論依據。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T2DM住院病例6294例,在病案室掃描后,應用EpiData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合并成完整數據庫,選取資料完整,符合入選標準,并剔除符合排除標準的病例,最終入選2328例,再以TSH5.6uIU/ml及10uIU/ml為截點,將其分為三組,其中單純DM組(TSH≤5.6uIU/ml)1810例;SCH1組(5.6uIU/mlTSH10uIU/ml)308例,SCH2組(TSH≥10uIU/ml)210例。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及輔助檢查:性別、年齡、病程、心腦血管疾病史、吸煙年數、血壓、BMI(體重指數)等,空腹8-10小時后次日凌晨6-7點抽肘靜脈血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脂(TG:三酰甘油;TC:總膽固醇;LDL-C:低密度膽固醇;HDL-C:高密度膽固醇;)、甲狀腺功能及相關抗體(TSH:促甲狀腺素;FT3:游離三甲狀腺原氨酸;FT4:游離甲狀腺素;TG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POAb: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RAb: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心電圖或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顱腦CT或MRI,彩色雙功能超聲診斷儀。以年齡,病程,吸煙年數、BMI、收縮壓、血脂、TSH等為自變量,有無合并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為因變量,得出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危險因素,比較三組間臨床資料特點,尤其注意比較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后提示與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相關的危險因素,若三組間除甲狀腺功能外有其他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危險因素存在差異,仍需進一步分組,盡可能消除組間差異。最后比較三組間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比較。結果:1)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1)TSH是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P0.001,OR=2.588)的危險因素,提示在T2DM患者中,合并有SCH的患者其發(fā)生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風險是甲狀腺功能正常者的2.588倍。(2)高齡、長吸煙年數、高身體質量指數、高收縮壓、高膽固醇、高甘油三脂、高低密度脂蛋白、低高密度脂蛋白、高促甲狀腺激素、高糖化血紅蛋白、高血糖是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1.023,1.025,1.032,1.202,1.010,0.710,5.367,0.370,0.296,2.588,1.090,1.131)。2)研究對象臨床特點:(1)SCH組與單純DM組相比,TSH、女性比例、病程、糖化血紅蛋白、收縮壓、頸部及四肢血管外周病變發(fā)生率升高,而FT3、FT4下降,余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2)SCH1組與單純DM組相比,TSH、收縮壓、女性比例、頸部及頸部及四肢血管外周病變發(fā)生率升高,而FT4下降,余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3)SCH2組與單純DM組相比,TSH、女性比例、頸部及四肢血管外周病變發(fā)生率升高,而FT3、FT4下降,余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4)SCH2組與SCH1組相比,TSH、女性比例、糖化血紅蛋白、頸部及頸部及四肢血管外周病變發(fā)生率升高,而FT4下降,余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3)依據糖化血紅蛋白再次分組:本實驗按照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綜合控制標準中要求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高值7%進行分組。經分組后當HbA1c≤7%時,SCH1組及SCH2組組間HbA1c仍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HbA1c≤7%組的樣本量已較少,若再次進一步分組,樣本量將小于20~30,研究結果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故本實驗未進一步分組,而本次分組后兩組間HbA1c仍有統(tǒng)計學差異,故本次分組也無意義。4)三組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的比較:(1)SCH1組與單純DM組相比,其冠心病、腦血管疾病、頸部及四肢血管外周病變的發(fā)生率升高明顯(分別是5.19%vs2.21%,12.99%vs8.12%,63.64%vs16.2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SCH2組與單純DM組相比,其冠心病、腦血管疾病、頸部及四肢血管外周病變的發(fā)生率升高明顯(分別是40.00%vs2.21%,41.43%vs8.12%,82.86%vs16.2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SCH2組與SCH1組相比,其冠心病、腦血管疾病、頸部及四肢血管外周病變的發(fā)生率升高明顯(分別是40.00%vs5.19%,41.43%vs12.99%,82.86%vs63.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5)三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比較:(1)SCH1組與單純DM組相比,其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升高明顯(分別是1.14±0.57vs0.57±0.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SCH2組與單純DM組相比,其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升高明顯(分別是1.25±0.35vs0.57±0.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SCH2組與SCH1組相比,其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升高明顯(分別是1.25±0.35vs0.57±0.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合并有SCH的T2DM患者其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SCH為T2DM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且合并高水平TSH,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更高,cIMT更厚,需早期干預。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581.2;R587.2
【圖文】:
CH2 組(n=210) 40.00**##41.43**##82.86**## 檢驗后,與單純 DM 組相比,*P<0.05,**P<0.01;與 SCH1 組相比,#P<0.05,##P<0.01圖 1 冠心病發(fā)生率的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581.2;R587.2
【圖文】:
CH2 組(n=210) 40.00**##41.43**##82.86**## 檢驗后,與單純 DM 組相比,*P<0.05,**P<0.01;與 SCH1 組相比,#P<0.05,##P<0.01圖 1 冠心病發(fā)生率的比較(%)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燕;;四肢血管損傷患者的急救護理方法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年06期
2 錢剛;張昌q
本文編號:27339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nfm/27339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