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及漢族空腹血糖受損人群脈壓水平及相關危險因素的對比分析
本文關鍵詞: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及漢族空腹血糖受損人群脈壓水平及相關危險因素的對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維吾爾族(下稱"維族")、哈薩克族(下稱"哈族")和漢族IFG人群脈壓(PP)水平及其危險因素。方法對新疆地區(qū)6928名30~80歲維族、哈族和漢族居民行橫斷面調查,篩查IFG人群,分析該人群PP水平及相關危險因素。結果 2027例IFG人群中,PP水平為(44.550±14.212)mmHg,其中,維族(41.020±11.315)mmHg、哈族(53.420±16.979)mmHg、漢族(44.350±14.013)mmHg,(P0.05)。IFG人群中PP異常總發(fā)生率為51.9%(1053/2027),且男性多于女性(64.8%vs 35.2%)。維族PP異常發(fā)生率為41.9%(257/614),哈族PP異常發(fā)生率為71.5%(193/270),漢族PP異常發(fā)生率為52.8%(603/1143)。3個民族中,哈族PP異常發(fā)生率最高,維族最低(x~2=66.618,P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IFG人群總體PP異常的危險因素是民族、年齡、2 hPG、LDL-C、TC、TG及BMI。其中,維族PP異常的危險因素是年齡、LDL-C、TC及TG。哈族PP異常的危險因素是年齡、2 hPG、LDL-C、TC及BMI。漢族PP異常的危險因素是年齡、LDL-C、TG及BMI。結論新疆地區(qū)維族、哈族及漢族IFG人群PP異?偘l(fā)生率為51.9%,PP異常的危險因素為年齡、2 hPG、LDL-C、TC、TG及BMI。3個民族PP異常共同的危險因素是年齡和LDL-C。
【作者單位】: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
【基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自然科學基金(2014211C058)
【分類號】:R587.1
【正文快照】: IFG是糖尿病前期(PDM)的一種類型,是T2DM和冠心病(CHD)的獨立危險因素[1]。處于PDM階段的IFG人群已存在血管內皮障礙和心臟舒張功能受損[2_3],脈壓(PP)可反映血管舒縮功能,無論是過大還是過小,都提示血管功能異常[4]。研究[5]證實,PP異常者心血管意外的發(fā)生率遠高于PP正常者,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范淑萍;;空腹血糖受損與血脂水平關系探討[J];醫(yī)學信息;2008年08期
2 杜立樹;平龍玉;熊偉;;40歲以上健康體檢者空腹血糖檢測結果分析[J];亞太傳統醫(yī)藥;2009年08期
3 鄒海洪;;空腹血糖受損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海南醫(yī)學;2009年09期
4 賈中偉;陸瓊;黃先國;;按新的空腹血糖受損切點標準探討空腹血糖受損患者血脂[J];安徽醫(yī)藥;2009年11期
5 關寶杰;丁旭;晏燕;;22035例體檢者空腹血糖受損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0年03期
6 楊敬源;黃文ng;楊星;汪俊華;鄧厚才;蔡毅媛;韋繼芳;;老年人空腹血糖受損不同診斷標準比較[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年04期
7 周麗程;鄭楊;;空腹血糖受損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年10期
8 龔玲芬;王瑤;楊俊瑩;尤曉寅;林玉娣;徐明;錢云;張鐵梅;張毅;陳峰;趙陽;柏建嶺;;無錫市社區(qū)人群空腹血糖受損現狀及其危險因素[J];職業(yè)與健康;2010年22期
9 范宇鵬;;不同空腹血糖受損切點體檢人群的血壓血脂及體重指數差異分析[J];淮海醫(yī)藥;2010年06期
10 唐蘭;曾凡玲;王小林;彭斌;;空腹血糖受損與不同行業(yè)人員的相關性分析[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范宇鵬;;不同空腹血糖受損切點的體檢人群的血壓血脂及體重指數差異分析[A];療養(yǎng)康復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1屆療養(yǎng)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周娜;梁軍;騰飛;鄒彩艷;楊曼青;祁祿;宋懷東;;血清γ-谷氨酰轉移酶與空腹血糖受損的相關性[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3 張妍;楊學坤;劉金玲;高碩;;空腹血糖受損下限切點下調的合理性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國醫(yī)院協會臨床檢驗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全國臨床檢驗實驗室管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周娜;梁軍;騰飛;鄒彩艷;楊曼青;祁祿;宋懷東;;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與空腹血糖受損的相關性[A];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5 周琴;潘冰瑩;林國楨;吳雪霽;梁伯衡;劉翔翊;杜琳;;廣州市15~69歲成人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損現況調查[A];2011廣東省預防醫(yī)學會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11年
6 王燕;居來提·木塔力甫;石磊;木合依提·吾甫;伊萬;韓剛;帕提古麗·買買提;葛家璞;;新疆吐魯番地區(qū)農村維吾爾族空腹血糖受損及相關糖尿病現狀調查[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7 范艾紅;;ICA、GAD_(Ab)、IAA聯合檢測與LADA早診斷的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次全國內分泌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8 郎江明;魏愛生;王甫能;郅敏;陳蘋;余壽益;陸錦波;;空腹血糖受損最佳切點的探討[A];廣東省第五屆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防治糖尿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5年
9 郎江明;魏愛生;王甫能;郅敏;陳蘋;余壽益;陸錦波;;空腹血糖受損最佳切點的探討[A];第八次全國中醫(yī)糖尿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5年
10 程茅偉;宋毅;易國勤;許四元;郭本元;;2002年湖北省城鄉(xiāng)居民糖尿病流行狀況分析[A];中國營養(yǎng)學會公共營養(yǎng)分會第八次會議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狀況、營養(yǎng)改善與膳食相關慢性病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韓詠霞;何為“空腹血糖受損”[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2 荊晶;睡眠不足易引發(fā)II型糖尿病[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衣曉峰;常吃蕎麥不易得糖尿病[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4 欣華;睡眠不足6小時可致糖尿病[N];醫(yī)藥經濟報;2009年
5 程守勤;關注糖尿病弱勢群體[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6 上海第十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 顧耀;糖尿病瞄上“新三高”[N];健康時報;2008年
7 朱本浩;防治糖尿病 從了解開始[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胡東生;我國成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2460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nfm/124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