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尿道電切術同期治療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回顧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經(jīng)尿道電切術同期治療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回顧性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 前列腺增生 經(jīng)尿道電切術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經(jīng)尿道電切術同期治療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的療效和可行性。方法:選取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間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37例進行研究,將單純行經(jīng)尿道電切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的患者設為A組,共17例。將同期行經(jīng)尿道電切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設為B組,共20例。比較術后A、B兩組間復發(fā)率、復發(fā)時間、膀胱頸部及前列腺窩種植轉移的差異。以及B組間術前術后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殘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V)、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和生活質量指數(shù)(quality of life,QOL)等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其療效及安全性。結果:手術均順利,37名患者術后排尿通暢。A組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17.6%,復發(fā)時間平均10.6個月,B組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10%,復發(fā)平均時間11.7個月,兩組間復發(fā)率及復發(fā)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隨訪期間未見有前列腺窩種植轉移病例,A組有1例于術后第10個月在膀胱頸部出現(xiàn)種植轉移,B組有1例于術后第12個月在膀胱頸部出現(xiàn)種植轉移.兩組膀胱頸部和前列腺窩處的種植轉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國際前列腺癥狀(IPSS)評分由(17.9±6.9)分下降至(8.3±2.2)分,最大殘余尿(RUV)由(104.1±30.2)ml下降到(18.3±7.9)ml,最大尿流率(Qmax)由(7.7±1.5)ml/s上升至(19.7±6.5)ml/s,生活質量指數(shù)(QOL)評分由(4.3±0.6)分下降至(1.8±0.9)分,對以上術前術后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結論:經(jīng)尿道電切方法治療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合并前列腺增生不僅療效顯著,安全可靠,不會增加腫瘤種植的風險,有必要進一步臨床研究與應用。
【關鍵詞】: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 前列腺增生 經(jīng)尿道電切術 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
【學位授予單位】:青海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7.14;R69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主要符號對照表7-8
- 第1章 前言8-11
- 第2章 資料與方法11-14
- 2.1 一般資料11-12
- 2.2 手術方法12
- 2.3 術后隨訪12
- 2.4 觀察指標12-13
- 2.5 統(tǒng)計學方法13-14
- 第3章 結果14-16
- 3.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14
- 3.2 腫瘤復發(fā)率、復發(fā)時間、膀胱頸部及前列腺窩種植轉移情況比較14
- 3.3 B組間術前、術后不同參數(shù)比較14-16
- 第4章 討論16-21
- 第5章 結論21-22
- 參考文獻22-24
- 附表及說明24-27
- 一膀胱癌組織學分級24
- 二膀胱癌的分期24-26
- 三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附表 3)26-27
- 致謝27-28
- 綜述28-35
- 參考文獻33-35
- 作者簡介#@@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勇,周永健,韓志興;上尿路上皮細胞癌42例分析[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2 曾凡雄;胡衛(wèi)星;李克慶;;經(jīng)尿道腎輸尿管聯(lián)合切除治療上尿路上皮細胞腫瘤效果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年22期
3 張宗亮;周榮祥;;正常純化尿路上皮細胞蛋白質表達譜鑒定[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劉晨;王東文;;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的術前診斷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2年23期
5 李金華;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轉移的治療——轉移灶手術效果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年12期
6 李金華;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轉移的治療——轉移灶手術效果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3年04期
7 陳亮;丁明霞;左毅剛;;體外誘導豬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向尿路上皮細胞分化的實驗研究[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11期
8 譚海頌;符偉軍;李健強;王忠新;李鋼;馬鑫;董雋;高江平;王曉雄;張旭;;種植自體尿路上皮細胞的包膜化輸尿管組織工程支架的構建[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9 張悅,王惠萱,朱玉琨,陳忠明,朱姝媛,鄭勤;尿NMP22檢測對尿路上皮細胞癌的臨床意義評價[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2年05期
10 朱宏建,張智清,郭應祿;尿路上皮細胞分化特異性糖蛋白與膀胱癌[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3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鄧志雄;胡衛(wèi)列;肖遠松;王尉;趙永斌;;多器官尿路上皮細胞癌[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男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王金根;龍成美;;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性及其臨床意義[A];2007年華東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學術會議暨山東省泌尿外科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汪翼;hsa-mir-96在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對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學行為影響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雄;經(jīng)尿道電切術同期治療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回顧性分析[D];青海大學;2015年
2 楊宗珂;LOXL4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中的表達及意義[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胡寶利;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在上尿路上皮細胞癌診斷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4 馬杰;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上尿路尿路上皮細胞癌的Meta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陳亮;體外誘導豬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向膀胱平滑肌細胞和尿路上皮細胞分化的實驗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張振豐;CXCL12-CXCR4/CXCR7在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7 龍成美;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性及其臨床意義[D];南昌大學;2006年
8 馮春祥;間充質干細胞/尿路上皮細胞—脫細胞基質修復尿道缺損[D];鄭州大學;2013年
9 劉翔;Wnt通路抑制因子Wif-1在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中的表達和意義[D];中南大學;2009年
10 謝金波;Galectin-3與MMP-9在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948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jlw/94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