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酸水平與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血尿酸水平與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IgA腎病 血尿酸 尿酸排泄 尿酸清除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
【摘要】:背景及目的:IgA腎病是全球最常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也是導致終末期腎臟病的主要病因。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尿酸血癥是影響IgA腎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尿酸會影響IgA腎病腎內(nèi)動脈病變。但血尿酸與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關系還沒有明確。本研究旨在探討血尿酸與IgA腎病缺血性病變的關系。高尿酸血癥是由于體內(nèi)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減少導致的,IgA腎病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排泄情況尚未明確,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排泄情況。高尿酸血癥與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相關,腎小球缺血性病變是否會影響尿酸排泄還不清楚,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腎小球缺血性病變與尿酸排泄情況的關系。對象和方法:搜集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于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腎內(nèi)科住院,經(jīng)腎穿刺活檢診斷為IgA腎病患者的臨床及病理資料。從中選取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共207例。按照血尿酸水平分為兩組,分別為高尿酸血癥組與血尿酸正常組。其中高尿酸血癥組共有患者46例。血尿酸正常組共有患者161例。比較兩組之間的臨床指標及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發(fā)生率。將上述207例患者根據(jù)腎活檢病理結果分為有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和無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有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共90例,無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共117例。分析比較兩組間的臨床指標,血尿酸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關系,及影響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危險因素。從上述患者中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的伴有高尿酸血癥的IgA腎病患者共30例。計算腎小球清除率及尿酸排泄量,分析伴有高尿酸血癥的IgA腎病患者的尿酸排泄情況。將上述30例患者根據(jù)腎活檢病理結果分為有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和無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有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共17例,無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共13例。比較兩組間尿酸清除率及尿酸排泄量,分析尿酸排泄情況與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關系。結果:(1)在IgA腎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癥組患者的體重、收縮壓、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24h尿蛋白水平均高于血尿酸正常組的患者,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高尿酸血癥組患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發(fā)生顯著高于血尿酸癥正常組(73.91%vs.34.78%,P=0.000)。IgA腎病患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發(fā)生率隨著血尿酸的升高而升高(Χ2=15.67,P=0.000),當血尿酸350umol/L時,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發(fā)生率顯著升高。(3)在IgA腎病患者中,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有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與無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相比,血尿酸水平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48,P0.05)。血尿酸水平與缺血性病變腎小球占腎活檢腎小球百分比呈正相關,r=0.252,P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在校正血肌酐、尿素氮的影響后,高尿酸血癥組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發(fā)生率是血尿酸正常組的4.03倍。(4)根據(jù)血尿酸水平及尿酸排泄情況將高尿酸血癥患者分為混合型及尿酸排泄不良型,IgA腎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癥93.34%屬于尿酸排泄不良型,顯著高于混合型(6.66%)(5)無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組尿酸清除率顯著高于有腎小球病變組(P=0.021)。無腎小球病變組尿酸排泄量顯著高于有腎小球病變組(P=0.027)。尿酸清除率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占腎活檢腎小球百分比呈負相關,r=-0.561,P0.05。尿酸排泄量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占腎活檢腎小球百分比呈負相關,r=-0.564,P0.05。結論:(1)高尿酸血癥與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密切相關。高尿酸血癥是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2)腎功能正常的IgA腎病患者高尿酸血癥的主要原因是尿酸排泄不良。尿酸排泄減少與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相關。
【關鍵詞】:IgA腎病 血尿酸 尿酸排泄 尿酸清除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692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縮略語/符號說明11-12
- 前言12-14
- 研究現(xiàn)狀、成果12-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4
- 一、血尿酸水平與IgA腎病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關系14-30
- 1.1 對象和方法14-18
- 1.1.1 研究對象14
- 1.1.2 分組方法14-15
- 1.1.3 實驗方法15-17
- 1.1.4 診斷標準17-18
- 1.1.5 計算公式18
- 1.2 結果18-23
- 1.2.1 高尿酸血癥組與血尿酸正常組一般資料分析結果18-19
- 1.2.2 血尿酸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19-21
- 1.2.3 腎小球缺血性病變與臨床資料分析21-23
- 1.3 討論23-29
- 1.3.1 一般資料分析24-25
- 1.3.2 尿酸與IgAN腎小球缺血性病變25-27
- 1.3.3 高尿酸導致血管病變的機制27-28
- 1.3.4 高尿酸與高血壓、高血脂28-29
- 1.4 小結29-30
- 二、IgAN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排泄情況及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的關系30-37
- 2.1 對象和方法30-32
- 2.1.1 研究對象30-31
- 2.1.2 分組方法31
- 2.1.3 試驗方法31
- 2.1.4 計算方法31-32
- 2.1.5 統(tǒng)計學分析32
- 2.2 結果32-34
- 2.2.1 IgAN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尿酸排泄分型32
- 2.2.2 尿酸排泄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32-33
- 2.2.3 尿酸清除率與缺血性腎小球Spearman相關分析33-34
- 2.3 討論34-36
- 2.3.1 IgAN患者高尿酸血癥的主要原因是尿酸排泄不良。34-35
- 2.3.2 IgAN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排泄不良與腎小球缺血性病變相關35-36
- 2.4 小結36-37
- 結論37-38
- 參考文獻38-42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42-43
- 綜述 高尿酸血癥與IgAN43-53
- 參考文獻49-53
- 致謝53-54
- 個人簡歷5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安遠,楊楨華,謝愷慶;成人左腎靜脈壓迫綜合征并IgA腎病三例[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1年06期
2 張巖,董娜,張文紅,陳美琳;血小板源生長因子與IgA腎病[J];黑龍江醫(yī)學;2003年09期
3 高琳婧;黃雯;;IgA腎病合并左腎靜脈壓迫綜合征一例報告[J];北京醫(yī)學;2006年04期
4 安民;;IgA腎病中腎小球毛細血管壁上有意義的IgA沉積[J];國外醫(yī)學.泌尿系統(tǒng)分冊;1988年01期
5 鄭欣,章友康,李曉雁,朱世樂,白千帆,鄂潔;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IgA腎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1999年06期
6 鄭京,洪江淮,阮詩瑋,王智,吳競,丘余良;IgA腎病病理分級與中醫(yī)證型關系探討[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7 王亞平,田玉旺,李伯祥,張雪光;IgA腎病腎小球系膜區(qū)Ⅳ型膠原的表達及定量研究[J];北京軍區(qū)醫(yī)藥;2000年04期
8 ;2000年度福建省科技進步獎獲獎成果簡介(4)IgA腎病的病理與臨床研究[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9 倪熙,洪欽國;IgA腎病的中醫(yī)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yī)藥;2002年05期
10 李世軍,劉志紅,黎磊石;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IgA腎病[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莉芳;于大君;余仁歡;林秀彬;方芳;張昱;孫建實;張勝容;何立群;方敬愛;;308例IgA腎病中醫(yī)證候分布多中心前瞻性研究[A];第十九次全國中醫(yī)腎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6年
2 蔡廣研;陳香美;師鎖柱;張雪光;劉秀娟;湯力;;IgA腎病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的變化及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黃朝興;;原發(fā)性IgA腎病-局灶節(jié)段硬化性腎小球腎炎195例臨床病理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陳江華;田炯;王慧萍;金娟;林維勤;;IgA腎病中的足細胞表型改變[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5 杜園園;黃朝興;;IgA腎病-局灶節(jié)段硬化性腎小球腎炎99例超微病理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1屆全國內(nèi)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6 杜園園;黃朝興;;IgA腎病-局灶節(jié)段硬化性腎小球腎炎99例超微病理分析[A];2007年浙滬兩地腎臟病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7年
7 陳雪功;李勇;;IgA腎病氣陰兩虛證動物模型的研制與方藥反證[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次中醫(yī)診斷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陳洪宇;朱彩鳳;張敏鷗;王永鈞;;IgA腎病繼發(fā)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的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9 杜勇;魏瑰娜;梁華;胡穎;覃喬靜;;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插入/缺失基因多態(tài)性與IgA腎病預后相關關系的系統(tǒng)評價[A];2006年浙江省腎臟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10 馬紅珍;孫靜;;IgA腎病中醫(yī)辨證分型與病理損害的關系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1屆全國內(nèi)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項錚;“IgA腎病的中醫(yī)證治規(guī)律研究”項目正式啟動[N];科技日報;2002年
2 張中橋;福辛普利鈉配合中藥治療IgA腎病[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3 張中橋;福辛普利鈉配合中藥治療IgA腎病有優(yōu)勢[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4 ;腎維寧沖劑治療IgA腎病較潘生丁效果好[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曉娟;IgA腎病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及與現(xiàn)代理化指標相關性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2 張春艷;腎血寧膠囊治療IgA腎病血尿的臨床與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3 衛(wèi)靜;BMP-7基因修飾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治療IgA腎病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
4 羅軍;IgA分泌細胞在IgA腎病中的分布和遷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許琳;環(huán)孢素A聯(lián)合中/低劑量潑尼松治療進展性IgA腎病療效觀察[D];山東大學;2014年
6 田繼華;雷帕霉素對IgA腎病大鼠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7 程小燕;氣陰兩虛型IgA腎病患者的腎系膜細胞的蛋白質(zhì)組學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唐又周;IgA腎病人腭扁桃體單個核細胞培養(yǎng)上清對人腎小管上皮細胞株(HK-2)超氧陰離子型活性氧調(diào)控及凋亡影響[D];中南大學;2012年
9 葉智明;抗氧化劑(Probucol)聯(lián)合纈沙坦治療IgA腎病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彭用華;牛津分型病理指標的預測價值及IgA腎病危險因素分級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楠;激素聯(lián)合來氟米特或環(huán)磷酰胺治療慢性進展性IgA腎病的臨床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段曉雯;IgA腎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癥臨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馬勇;1,25-二羥維生素D3對IgA腎病大鼠中IL-4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張娜;嗎替麥考酚酯在原發(fā)性IgA腎病中的治療作用[D];吉林大學;2016年
5 Q,
本文編號:8568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jlw/85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