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DNA甲基化異常與早期自然流產的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精子DNA甲基化異常與早期自然流產的關系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精子 DNA甲基化 自然流產 大暈環(huán)
【摘要】:目的:探索精子DNA甲基化水平異常與早期自然流產的關系。方法:隨機選取98例符合納入標準的配偶不明原因流產或胚停育男性為研究對象,另選取健康孕前體檢男性46例作對照。行精液常規(guī)、精子形態(tài)分析,以改良精子染色質擴散法檢測精子DNA碎片化指數。精子DNA甲基化水平檢測采用甲基化定量試劑盒,運用比色法檢測。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早期不明原因流產組大暈環(huán)精子百分率[(45.50±26.27)%vs(36.49±23.06)%]顯著降低(P=0.038),精子頭部異常比例[(77.08±12.21)%vs(81.09±10.89)%]顯著增高(P=0.049),精子DNA甲基化水平[(0.47±0.33)vs(0.36±0.26)ng/μl]顯著降低(P=0.035);并且精子DNA甲基化水平與大暈環(huán)精子百分率呈正相關(r=0.546,P0.01)。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精子頭部異常是早期自然流產/胚停育的獨立危險因素(OR=1.032,P=0.049),而精子高甲基化水平是早期自然流產/胚停育的保護因素(OR=0.244,P=0.03)。結論:精子DNA甲基化水平異常可能是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產或胚停育的原因之一。
【作者單位】: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婦產醫(yī)院/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泌尿男科;
【關鍵詞】: 精子 DNA甲基化 自然流產 大暈環(huán)
【基金】:南京市醫(yī)學科技發(fā)展項目(YKK14129) 南京市科技發(fā)展計劃項目(201402024)~~
【分類號】:R714.21
【正文快照】: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Nanjing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ject(YKK14129)and Nan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Program(201402024).Correspondence to:PAN Lian-jun,email:pljandrol@163.comReceived:June 25,2016;accepted:September 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珊;趙躍然;焦玉蓮;王來誠;許成巖;陳子江;;殺傷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不明原因復發(fā)性早期自然流產的關聯性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5年12期
2 史延超;郭志偉;李慧娟;;早期自然流產夫婦78對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年05期
3 王大章;;早期自然流產102例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探討[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0年01期
4 陳莉;張艷;張珠蘭;;血清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系統(tǒng)與早期自然流產相關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年02期
5 高海玲;侯興華;管英俊;;育齡婦女早期自然流產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2年01期
6 曾貴紅;唐婕;周鳳;;血清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系統(tǒng)與早期自然流產的關系[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年20期
7 沙愛國;;早期自然流產婦女的非手術治療對生育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婦產科學分冊;1992年04期
8 陳靜;孕早期自然流產的預測[J];國外醫(yī)學(計劃生育分冊);1995年03期
9 徐苗厚,張振國,呂淑華;反復性早期自然流產的病因與治療進展(下)[J];中級醫(yī)刊;1997年08期
10 陳一紅;陳麗紅;胡繼芬;陳虹;陳余朋;;白細胞介素-18與核轉錄因子以及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早期自然流產患者中的表達[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欣燕;邊旭明;范光升;郝娜;周京;;453例早期自然流產絨毛的細胞遺傳學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一屆全球華人婦產科學術大會暨第三次全國婦產科中青年醫(yī)師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2 樊偉;李尚為;汪燕;;一氧化氮合酶3基因多態(tài)性與復發(fā)性早期自然流產的關系[A];第一屆中華醫(yī)學會生殖醫(yī)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生殖生物學分會聯合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王道萍;;黃體功能不健致反復性早期自然流產28例分析[A];全國第七屆中西醫(yī)結合婦產科學術會議論文及摘要集[C];2007年
4 孫平;王玉;楊瑞芳;張麗華;李娜;;864對早期自然流產夫婦細胞遺傳學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產科會場(產科學組、妊高癥學組)論文匯編[C];2012年
5 孫永玉;夏革清;;早期自然流產絨毛組織中細胞凋亡的發(fā)生及其機制[A];第五屆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論文匯編[C];2000年
6 鐘福春;涂向東;鄭德柱;林炎鴻;蘭風華;;MLPA在早期自然流產胚胎絨毛染色體異常快速檢測中的應用[A];第九屆全國遺傳病診斷與產前診斷學術交流會暨產前診斷和醫(yī)學遺傳學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7 鄒剛;陸建英;駱敏;郭銘;段濤;賀光;;利用微衛(wèi)星診斷早期自然流產絨毛組織染色體數目異常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一屆全球華人婦產科學術大會暨第三次全國婦產科中青年醫(yī)師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8 章勤;李陽洋;;236例自然流產絨毛染色體核型分析與中醫(yī)證型及相關因素研究[A];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第二屆“之江中醫(yī)藥論壇”暨2012年學術年會文集[C];2012年
9 徐芳;狄玉芬;易朵;李麓蕓;盧光t;林戈;譚躍球;;MLPA結合FISH技術是一種檢測早期自然流產胚胎染色體異常的高性價比技術策略[A];第九屆全國遺傳病診斷與產前診斷學術交流會暨產前診斷和醫(yī)學遺傳學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10 顏衛(wèi)華;林愛芬;李伯利;陳葆國;周美英;戴美珍;;NK細胞受體KIR2DL4在早期妊娠中的作用[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受孕2~6周,吃藥最危險[N];醫(yī)藥導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劉欣燕;早期自然流產發(fā)病原因的初步探討[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2 徐廣立;環(huán)境與基因的交互作用對早期自然流產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妍;長鏈非編碼RNA H19對早期絨毛發(fā)育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王珊;殺傷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不明原因復發(fā)性早期自然流產的關聯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張旭東;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及基質金屬蛋白酶-9與早期自然流產的相關性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12年
4 趙靈琴;鉛、汞等重金屬元素和微量元素對胎兒先天畸形及早期自然流產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王錫瑩;早期自然流產中醫(yī)證型分布及相關因素分析[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6 李媛;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產體外反應系統(tǒng)中Th1/Th2型細胞因子的表達[D];四川大學;2004年
7 韓士廣;早期自然流產與精子DNA完整率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郭麗娜;熒光原位雜交檢測早期自然流產絨毛染色體數目異常[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劉洪梅;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與早期自然流產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年
10 張艷霞;樹突狀細胞亞群與早期自然流產的相關性研究[D];南華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6630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66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