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4基因rs10181656位點的多態(tài)性與不明原因復發(fā)性自然流產的相關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 4 (STAT4) gene in the expression of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 and its expression and the polymorphism of rs10181656 loci. [Methods] 332 URSA patients and 260 healthy controls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 respectively. The genotype frequency of the loci;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the decidua STAT4 gene in 86 URSA patients and 77 healthy controls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the genotype frequencies of C/C, C/G and G/G in the rs10181656C/G:URSA group were 36.45%, 46.99%, and 16.57% respectively, while the frequencies of 3 genotypes in the group were 46.54%, 45., respectively. 38% and 8.08%,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G allele increased the risk of URSA group (OR=1.50, P0.05).STAT4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URSA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in the URSA group is divided into C/C, C/G and G/G genotypes of the three subgroups of protein expression: Three subgroups of differences in protein expression P0.05, as well a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TAT4 protein with G/G genotype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C/C genotype (P 0.05), and the same genotype was expressed in the URSA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C genotype sampl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STAT4 protein in the URSA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0.05) [Conclusion] rs10181656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URSA through affecting STAT4 protein expression.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婦產科;
【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S2011010003522)
【分類號】:R714.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凱,李仲笑;一例t(2;8)伴自然流產[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0年06期
2 劉寶,高爾生;中國已婚育齡婦女自然流產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2年07期
3 鄭雅娜,周輝,劉巧突,朱平;t(1;13)伴自然流產一例[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3年04期
4 張寧,郝翠芳,隋凌云;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復發(fā)性自然流產[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4年08期
5 凌緯聯,張傳倉,李雁,張燕,封志純;我國五城市已婚育齡婦女自然流產因素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4年09期
6 王敏,詠梅,初忠俠;感染與自然流產關系研究概況[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5期
7 曲陸榮;多次自然流產[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5年06期
8 李艷英,方虹,李苓,蘇娟;240例自然流產病因調查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5年07期
9 梁彩霞;胡學剛;;硒與不明原因自然流產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06年02期
10 安茂偉;徐有濤;盧少明;韓秀娟;林雪;;日照地區(qū)自然流產與環(huán)境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7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志春;;論循證醫(yī)學在自然流產診治中的應用[A];第七屆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循證醫(yī)學方法研討會會議材料[C];2013年
2 王繁;王瑛嫦;;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后自然流產的原因探討與預防措施[A];2009年浙江省圍產醫(yī)學學術年會暨“圍產醫(yī)學熱點問題”專題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3 彭倩;;自然流產與優(yōu)生[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大會學術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4 鄭明慈;張國風;周陸生;;自然流產婦女維生素E營養(yǎng)水平變化[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三屆婦幼營養(yǎng)學會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4年
5 鮑世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復發(fā)性自然流產的體會[A];全國第六屆中西醫(yī)結合婦產科學術會議論文及摘要集[C];2002年
6 李鍵;邵小光;吳隆琦;;不明原因的復發(fā)性自然流產發(fā)病機理的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計劃生育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7 李靜益;傅萍;;基因多態(tài)性與復發(fā)性自然流產的相關性研究[A];2011年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婦科分會學術年會暨中西醫(yī)結合防治生殖障礙疾病高級培訓班文集[C];2011年
8 余小艷;楊國華;;染色體平衡易位伴自然流產四例[A];基因開啟未來:新時代的遺傳學與科技進步——湖北省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9 胡婭莉;;自然流產的遺傳因素[A];第十期“全國女性生殖免疫”學習班暨反復胚胎著床和早期妊娠失敗專題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7年
10 陳欣;張建平;;211對自然流產夫婦染色體核型分析[A];全國圍產醫(yī)學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湖南 謝明霞;自然流產后多久可再懷孕[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2 阿健;自然流產后也可早懷孕[N];保健時報;2005年
3 謝明霞;自然流產后可盡早懷孕[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4 本報特約記者 謝明霞;自然流產后妊娠不用等[N];健康時報;2004年
5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醫(y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 廖世秀 整理 尹沅沅;可能是流產基因在作祟[N];健康報;2013年
6 本報記者 鐘媛;歐醫(yī)師談自然流產的診治[N];郴州日報;2005年
7 宋海云;多次自然流產怎么辦[N];大眾衛(wèi)生報;2003年
8 譚躍球;找一找反復自然流產的原因[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9 劉朝暉;哪些因素可致流產[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10 劉正英;自然流產須究因[N];中國消費者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高莉潔;原因不明自然流產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2 秦曉黎;真核細胞翻譯起始因子5A在自然流產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3 楊勵勤;人類白細胞抗原-G基因甲基化和不明原因性自然流產的相關性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4 王珊;不明原因早期復發(fā)性自然流產與殺傷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及其HLA-C配體的關聯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鄭海燕;輔助生殖技術中早/中期自然流產與生長發(fā)育相關印記基因甲基化狀態(tài)的相關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唐妍;人類自然流產絨毛組織印記基因IGF2、GRB10、PEG3甲基化狀態(tài)及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偉;外周血中FOXP3mRNA、RORγtmRNA及相關免疫因子與人不明原因復發(fā)性自然流產關系的研究[D];貴陽醫(yī)學院;2015年
2 江衛(wèi)紅;聯合檢測外周血自然殺傷細胞及妊娠相關蛋白A在不明原因復發(fā)性自然流產中的臨床意義[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3 張娜;自然流產與自然流產夫婦染色體異常的關系[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明雪;VEGF基因多態(tài)性與不明原因復發(fā)性自然流產發(fā)生風險相關性的Meta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高慧;孕早期鄰苯二甲酸酯暴露與臨床自然流產關聯的隊列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彭威;MEST/PEG1異常甲基化在自然流產中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安晶;沿奎河地區(qū)婦女自然流產水平與距奎河距離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6年
8 吳曉婷;TLR2和TLR4的表達與自然流產的相關性研究[D];蚌埠醫(yī)學院;2016年
9 陳紅;青島人群復發(fā)性自然流產基因多態(tài)性特點及與地屈孕酮療效關聯性分析[D];青島大學;2016年
10 李瑜娟;自然流產或死胎組織染色體異常的FISH檢測的臨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1656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165630.html